本文一共分成三个部分:

1、色彩后期思想

情绪色彩人像手机调色教程 汽车知识

2、曲线与色彩工具

3、修图工具推介

我用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张照片来解释第一点,也是我贯彻自己调色风格的原则。

这些照片有的是人像片,有的只是自己用手机的随手拍。
能很明显看出我个人对色彩的处理习气:颜色类型尽可能单一,色彩区域尽可能纯粹。
稍加阐明便是,我希望照片里的颜色尽可能减少以及统一,主基调颜色的种类掌握在3种以内(比如红/橙红/橙黄 或蓝/红/紫 ),这样实在能在视觉上造成一种“伪高饱和”,单独提取个中的颜色来看实在饱和度不算高,但总体而言会有一种快要溢出却又存心思作出蕴藉的暧昧感;

另一个目的便是,我将颜色也视为照片的维度之一,一张照片本身的信息就已经很丰富,你的拍摄工具,工具表现出的情绪,摄入的背景,和其它照片组合的暗示,都是信息维度,我个人会希望减少颜色的繁芜性,尽可能强化故事和感情这样我更想突出的信息。

这个心思实在与“色彩区域尽可能纯粹”是类似的导向。
当画面的颜色减少后,自然就显得纯粹,人像和街景会更倾向于“是由颜色组成的物像”,这实在很有趣,由于你减少颜色种类的行为反而更突出了颜色,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总结一句话便是“让同色系的颜色群变成近似色,再单独对这个近似色做处理”。

我个人的操作习气:先处理RGB曲线,让照片中的物像划分出区域并做大略的颜色改变,变成可以上色的“画布”,然后利用颜色工具将不同区域的颜色分异开,达到上色的目的。

首先在这里大略说一下曲线和色彩工具的事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了Darkroom这款APP举例子,由于内置的曲线工具操作体验和不雅观感会比电脑真个lightroom友善很多。

首先对付一张照片而言,每一个像素点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RGB)组合而成,而曲线则将照片划分为不同的光量(或者理解成亮度),比如较经典的划分:玄色的无光区、阴影的少数光亮区、中间亮度、高光量的高亮区,还有最多光的白色区域。

那么如果对RGB曲线(总的色调曲线)直接改动,反应的便是全体画面不同光量的改变(提高曲线变亮,拉低曲线变暗)

中间是原图,左边拉低了曲线,右边拉高了曲线,可以看到降落曲线是让画面变暗,而拉高曲线是变亮。

那么刚刚提到的,一张照片的所有颜色是由RGB共同组合的,如果单独处理R、G、B这三条曲线,那么就可以改变画面的色调了,这是我上色的第一步。
依然举个例子,这次我们单独处理赤色曲线:

左边是原图,右边是对R曲线进行修正后的图片,我拉高了画面里中间色调(模特的面部)、高亮(背后的白色汽车)、白色(同上) 这三个部分的曲线,刚刚提到,拉高曲线可以理解为提亮,由于我处理的是赤色曲线,以是这三个部分的赤色变亮,可以看到画面中,模特的脸,远处的汽车被染成了赤色。

以是处理RGB曲线可以调度全体画面的亮度(我可以用这个作出让色域分布开的效果),而处理R、G、B颜色曲线可以为画面中不同亮部区域上色,但把稳不要仅仅调度一条颜色曲线,由于R、G、B三者相互影响,比如提高赤色曲线能让照片整体泛红,但拉低绿色曲线和蓝色曲线也能做到这一点

比如这个图中,我没有修正红曲线,而是拉低了蓝色和绿色,但是模特的面部和画面阴影都变红了。

曲线的部分阐明到这里,各位可以在lightroom中或者在内置曲线工具的APP(iOS推举Darkroom或者泼辣修图,安卓也推举泼辣修图)中多做考试测验和调度,理解一下R、G、B三者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色彩工具,也便是lightroom中的这个模块。

之条件到过,我个人喜好把同色系的颜色群变成近似色,利用颜色工具即可做到这点,两步,一是让画面中不同区域的颜色分异开,二并单独处理颜色,达到上色的目的。

首先是颜色的分异,重点在于色相工具。

举个例子,我将赤色、橙色、黄色这三种颜色作为一组近似色,由于它们能够相互转换

那么改变这三者的色相,就可以把黄色调度成近橙色,橙色向赤色偏移,再对赤色做单独修正,达到染成赤色的目的。

比如这一张照片

之后就可以用色彩工具中的饱和度和亮度处理已经晕染了的赤色。
须要把稳的是,在利用色彩工具做调色时,可以尽可能多的利用相附近颜色。
由于大多数时候,一种颜色是有几种颜色叠加或者稠浊形成,相似的颜色之间也会有奇妙的影响,以是在之后饱和度、亮度的调度中,多处理各种颜色,再用视觉反馈把握调度的程度。

以是这是一个须要永劫光节制和熟习的过程,我点到为止,还是强调一下我个人的后期思想当做这一部分的总结:

“让同色系的颜色群变成近似色,再单独对这个近似色做处理,达到为人像上色的目的”。

所有在利用的修图工具(手机端),重点推举这三个:

snapseed、darkroom、mextures。

先分享一些手机作品,用于效果表示举例。

这些基本上只用了这三个APP做的后期,有的模糊和合成利用了额外的union,有的风格化效果利用了enlight,不过我个人比较有履历的还是刚刚所说的那三个。

第一个snapseed,网上的教程已经许多,这里只讲个人履历的部分,其它的各位可以自行搜索,由于能够较无损的处理和优化照片,我一样平常首先利用这个APP做第一层处理。

最常用的有这些功能模块:

工具部分:调度图片、变形、局部

首先调度图片不用说了,都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做点大略改动,变形工具我基本每张照片都会用到,街头的照片可以让画面角度更和谐,乃至常常搭配剪裁工具进行二次构图,人像照片则可以用这个在视觉上做出瘦脸或者长腿的效果(一定要把握程度),局部则可以对照片的局部做调度,紧张做的是比拟度和饱和度,有时候我上色后的照片,也会重新回到snapseed里用局部工具优化颜色。

滤镜部分:镜头模糊,魅力光晕,粗粒胶片

镜头模糊本来是为了模拟单反的景深效果突出某一重点的,不过我常常用来处理比较大场景的手机照片,目的是为了模糊掉不喜好的部分,以是选区会选的比较大。
魅力光晕实在可以用来模拟老式喷鼻香港写真的发光感,比如这两张照片:

模拟的有些失落败hhhhh,有时候夜晚手机的随手拍,我也会把这个魅力光晕当做大略的去燥工具用,在雨天的夜晚,用这个乃至可以让画面里的颜色晕染开,非常有趣。

粗粒胶片是我前期拍摄会常常用到的工具,由于它的效果会比VSCOcam的更多样和自然,所往后来加颗粒类的我会选择在snapseed完成,它拥有颗粒大小和样式强度两个可调节参数,个中样式强度实在也算是调色类的滤镜,须要推敲程度。

然后是darkroom,我的紧张调色App,我将其作为手机真个lightroom利用,由于曲线工具和色彩工具体验特殊好,而且还可以低廉甜头滤镜

比如这个霓虹系列是我自己对夜晚做的滤镜,分别是染成赤色,绿色,橙色、蓝色这样的设置…

曲线工具先容过了,实在它的色彩工具体验也非常好,我前期便是通过darkroom演习对曲线和色彩工具的熟习度的

举个例子!

Darkroom的色彩工具由8个圆形颜色选择器组成,而这些颜色选择器被一分为二,左半边是原色彩,另一半为参数调节后的颜色,当你调节饱和度、亮度、色相中的任意数值后,选择器圆环就会发生变革,这点也直接反应在上面的图片效果里,非常直不雅观。
Darkroom的调色上限非常高...我险些所有的手机颜色都是通过它完成,并且电脑端中的颜色也是用这样的事理,以是还是很强调上一部分说道的个人调色思想上,工具只是赞助。

第三个APP是我个人最喜好的Mextures,我去年用它做了一组自己非常喜好的照片:

这个APP实在是我“为天下上色”的启蒙,darkroom实质上是改变颜色的伪上色,但是Mextures可以直接上色。

举个例子,导入一张图片后进入Mextures,其分成了两个功能区,TEXTURES(质感)和FORMULAS(配方)

质感是一层一层的为你的照片加上效果,而FORMUALAS则供应由官方拍照师制作的完全调色配方,配方由很多层TEXTURES中的效果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它像是一个个滤镜,却可以自由调度每一层的效果乃至改变样式,这个观点非常类似ps中的图层。

我依然按照我的处理办法来讲这款APP,导入图片后,我一样平常直接点击FORMULAS中的GUEST FORMULAS,选择ALL,就可以看到内置的所有拍照师的配方了。

但是大部分的配方,效果非常的夸年夜,由于mextures本身便是追求夸年夜质感的app

以是我每次都再做调度,当你选择一个以为得当于自己照片的配方后点击勾,就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处理

首先这个地方的数字“3” ,代表这个配方由多少个效果层影响,点击后可以看到这三个效果层的内容

右上方的调节钮可以改变程度;左下角的旋转钮可以改变效果方向;点击右侧的勾,则可以改变这一层的种类

以是纵然我的操作上像是“套用了”一个配方,但实在个中的每一层我基本都做了调度,乃至在末了的调节参数区又有很多细致的参数可供推敲,总的来说,这真的是一款自由度相称大的App,非常值得花韶光研究,效果与很多滤镜类APP都不一样。

并且Mextures中的锐化算法是我个人最喜好的,我常常利用这个做大略照片的锐化处理。
同时很多做旧的胶片纹路我也非常喜好。

以上便是APP部分的全部内容了。

电脑端后期的话,我的流程是,先利用photoshop做人物脸型、身材、皮肤的修缮,然后导入lightroom做调色,然后再回到photoshop做末了细化的处理,包括利用蒙板和可选颜色优化之前的上色效果,利用图层不同的稠浊模式进行通透和锐化的改变等等,这一方面网上有大量的辅导类教程可以查阅,我个人还是再次强调我后期的思想:“让同色系的颜色群变成近似色,再单独对这个近似色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