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伍志尊

晨光洒在长江天鹅洲故道上,一群麋鹿在浅滩中嬉戏,一行白鹭从半空中掠过。
草丛深处,几个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正用无人机对刚出生不久的瘦小幼鹿加强监测。

长江天鹅洲上的麋鹿新生记 休闲娱乐

“《诗经》上说的‘呦呦鹿鸣’,是鹿的叫声,听起来清脆悦耳。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杨涛见告,今年麋鹿产仔季,保护区共有498头小鹿出生,创历史新高。

两头幼鹿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嬉戏玩耍。
新华社伍志尊 摄

据统计,截至目前,湖北石首麋鹿数量已增至3800多头,种群规模全国最大,个中保护区内有2400余头、保护区周边有1400多头。
而全国范围内,到去年底,麋鹿总数达1.3万头。

麋鹿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
新华社伍志尊 摄

杨涛感慨地说,从在本土消逝,到回归和复壮,麋鹿走过了一个多世纪。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命运折射了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发展。

麋鹿面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别号“四不像”,自古被视作“祥瑞之物”。
但由于多种缘故原由,到20世纪初,麋鹿在我国本土绝迹,少量流落外洋。
20世纪八十年代,首批麋鹿被从英国重引回我国。
紧接着,我国在湖北、北京、江苏等地建起麋鹿保护地,助其在长江、黄河中下贱等栖息故地重修家园。

在长江天鹅洲上的石首麋鹿保护区,今年53岁的张爱民已与麋鹿朝夕相处近30载。
“保护区就像我们的家,麋鹿便是家人。
”他说。

为节制有身母鹿的生活习气,监测巡护队的队员们曾在总面积2.3万亩的保护区跟踪不雅观察,风餐露宿;他们也曾顶风冒雪,为麋鹿打草备食,记下麋鹿过冬的点点滴滴……队员们见证了麋鹿的生老病去世,也守护着麋鹿种群从最早的64头发展壮大至今。
同时,在人和鹿的共同努力下,石首麋鹿实现了自然繁衍,规复了野生习气。

张爱民等队员说,他们深切地感想熏染到,麋鹿种群发展迎来的最大利好,当属长江大保护计策履行和生态文明培植提速。

两头麋鹿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
新华社伍志尊 摄

据理解,2016年以来,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石首等沿江县市多措并举全面治污修复水生态,为麋鹿、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供应了更加宜居的生存环境。

此外,石首麋鹿保护区信息化培植刚刚完成三期工程,已建起一个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
得益于无人机定时巡查、6台前端采集摄像机及50台红皮毛机全天候自动拍摄等举措的履行,保护区对麋鹿群体和个体成长活动情形,水质、土壤、虫情等环境信息以及无关职员入侵等报警信息,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及时相应,比过去单靠张爱民等队员骑车或步辇儿监测巡护的效率显著提高。

麋鹿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活动。
新华社伍志尊 摄

在保护区现场看到,一座拥有5个展厅、1800平方米展示面积的长江麋鹿馆正在兴建。

“明年这里就能正式接待游客和研学团体,届时还会开放实验区让"大众年夜众近间隔不雅观看麋鹿。
”杨涛说,生态保护是一场没有止境的接力,希望通过直不雅观展示,让更多人理解麋鹿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后的家国故事,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长江故道,呦呦鹿鸣,新生的故事还将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