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梁祝》60岁了。86岁的作曲家何占豪来到杭州,日前连续三天在杭州剧院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何占豪师生音乐作品三部曲。
但这首乐曲背后弯曲故事,乃至恩恩怨怨,可能还鲜为人知。
《梁祝》带来的“烦恼”
《梁祝》让作曲何占豪、陈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却也让他们有些“烦恼”。
这紧张来自之后双方对付这首乐曲著作权的不同表述,个中有些可能是误会。
特殊是,后来陈钢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创作《梁祝》前后的故事。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1959年春,我们怀着一颗小儿百姓之心,为新中国出身十周年献上一份薄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乐曲的主线是刻画祝英台对幸福的追求和对封建势力的抗争,这是个几千年来纠缠着人类的不朽命题,但也同样紧系着作者的心。当时我和何占豪还是两个青年学生,写的虽是古代传说,却倾注了我们的滴滴欢欣与缕缕悲情。特殊是在写到‘惜别’和在咆哮的封建势力主题后涌现的、令人断肠魂消的‘楼台会’时,我们的心彷佛亦被撕裂了!
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与主人翁同命运......
那年春天,我从照片上认识了一位姑娘--一天,我到同班同学W那儿去,在她琴房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端庄、奇丽,有一双澈亮的大眼。不知怎地,我彷佛以为与她‘似曾相识’。而且,在她的眉宇之间,可以感想熏染到一种属于我们家里人的气韵。W见告我,这是她的一位好朋友,是北京某部队文工团的歌剧演员;还曾在我们学院学习过呢!
‘怎么样?’W狡诘地笑到:‘我牵线吧!
’然后,一根红线就从上海牵到北京。
我们同时发出了第一封信。随着书信通报频率的加快,心与心互换的流量也一每天增大了。四五月中旬,在创作最紧张的时候,我总以为有一个人在注目着我,一种爱的温馨在遥遥温暖着我,我写得很快。5月尾,《梁祝》问世了!
《梁祝》成功了!
她在无线电入耳到了广播,激动地从北京赶到上海来看我。我们在见面的一霎时就牢牢地拥抱了......可是,第二天--就在第二天,统统都陡然变异了!
她在见了我回家,向姐姐、姐夫宣告了我们的爱之后,立即遭到来源反对:‘我们百口都是共产党员,你怎么能和一个右派的儿子好呢?’只管她向家里人阐明,我十四岁就参军了,是个纯挚有为的青年学生,而且还抬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有身分,但不是唯身分论;重在表现。’但是统统无济于事,这一个正统的共产党员之家矢志不愿为这出不‘门当户对’的爱情首肯。我们默默相对,潸然泪下。这时我才懂得,我是没有爱的权利的。
她无望地离开了上海、我难过地随她到北京。白天,我住在W在北京的老家;晚上,就和她在北海公园偷偷相会--由于,她所在的部队文工团警告她说,如果她要和我相好,就把她发配到野山里的小山沟去。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在公园里狂奔,躲进了一个帐篷;两个冷瑟瑟的、抖动着的躯体紧抱在一起,可是,我们的爱是那么纯洁,那么天真;真象拜伦所说的‘爱吧,但要爱得纯洁......要爱得不越轨’。这便是我们‘50年代式’的恋爱!
第二年暑假,也便是我在音乐学院毕业的1960年之夏,我又到北京去看她--在折腾了一年后,怀着末了的期望,去寻求末了的答案。我们依然到我们最爱的地方--北海公园,那是一个去世黑的夜,远处的白塔凄然无奈地凝望着我们。我们相对无言--不是无言相对,而是措辞在那时显得多么苍白和无能为力;由于,命运之神已剖断我们必须诀别!
大颗大颗的眼泪从那双大眼睛里流淌下来,她默默地取出一包用手帕包好的石头送给我--石子在黑夜模糊绰绰地闪烁着,像是在呜咽地吟唱一段‘石子情’。
就在这个时候,公园里的广播喇叭中遥遥传来一阵凄婉的音乐--天啊!
它不是别的,正是《梁祝》,是“楼台会”......我做梦也没想到,《梁祝》竟成了我初恋的预言录和墓志铭......过了三个月,她结婚了。新婚后就来到上海,和丈夫一道出席了苏联指挥家阿诺索夫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半场结束的节目又是《梁祝》。我在掌声中被欢呼上台谢幕。我不知道她就在台下,而她也没想到会在这儿见到我;只是在事后见告W,那天她非常非常难过......
过了十七年,在粉碎‘四人帮’后,我又来到了北京--这个曾经令我心碎的地方。一下飞机,我就激动得不能自主。我多想见她,也找到了她。她已经有了女儿,也正在拉《梁祝》。她第一次见告了女儿:‘这便是你妈妈曾经爱过的陈叔叔......’在她女儿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她。
可是,当年的她却已不复存在,她完完备全地变了,变成了我所陌生的另一个人。霎光阴,我的心僵冷了,失落落了;我的心底飘飘忽忽地浮起了魏尔仑的诗:‘啊!
悲哀,悲哀是我的灵魂,这是由于一个女人。我不能安慰我自己,虽然我的心已经拜别。’
在西方,人们称《梁祝》为《蝴蝶情侣》。蝴蝶,是《梁祝》的标志,也是爱情的象征。但是,听说在梁山伯坟上盘旋飞舞的并不是彩蝶,而是黑蝴蝶。我的初恋就象一对掠过夜空的黑蝴蝶,是一支玄色的浪漫曲。 ”
这篇文章让何占豪格外生气,他在接管曹可凡的电视采访中是这样说的:
何:说你陈钢写文章彷佛这蝴蝶啊,爱情啊,他的初恋啊,彷佛这《梁祝》是写他的恋爱啊。我说不可能吧,他说那当然啊,你看啊什么事情,我想当时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
曹:那这个写的时候,跟他的初恋,跟你的恋爱都没紧要?
何:《梁祝》啊?一点关系都没有!什么关系?哪有关系啊?
曹:那时候就你失落恋了,以是你特殊痛楚啊?
何:没有!
没有!我刚刚不是跟你讲嘛,“楼台会”是若何写的?是这样写的呀。我想怎么会全国这么风行说是,彷佛是陈钢恋爱的缩影。陈钢他自己不承认这个事情,昨天报纸上就登出来,是人家误会的。
曹:我也看了文章,当然他也没有明确说哪一个旋律是他失落恋往后所写成的。彷佛他没有详细的说这个事情。
何:但是他写的很详细的呀,便是写“楼台会”的时候,写《梁祝》的时候,这个眼泪,心绞痛,眼泪直下,这个有的呀。创作“楼台会”的时候我一个人在男生宿舍,我体验,我写的呀,那么我拉给他听的时候,他也没有堕泪呀,哪里心绞痛,没有绞痛呀。我以为他炒作,你这么炒作人家当然要误会了,哦,是陈钢的恋爱。
不过,这些都发生在10年前,《梁祝》50周年的时候。后来何占豪和陈钢基本澄清了这些误会,一笑泯恩仇。
何占豪在接管南方都邑报的采访中这样说:
南方都邑报: 《梁祝》风风雨雨 50 年,你跟陈钢老师彷佛也发生过一些 不愉快的事情?
何占豪:我要说一句话,我与陈钢老师的不愉快,绝不是我跟他的名义之争。陈钢在一段韶光里面把他自己的爱情和《梁祝》联系起来,这很不好。……50 周年前夕, 我跟他讲,这个问题要澄清, 你哪天承认,我哪天跟你和好。然后他对报纸讲了,没有这个事情,跟我的恋爱没关。电视台问他,有没有关系,他说没有关系。他说,这都是媒体宣扬的,这句话我不管,媒体跟他算账去。你承认了,握手言欢(笑)。我们都是50年的老朋友、老战友。现在中心电视台说我们一笑泯恩仇啊,都是有条件的,便是在陈钢承认《梁祝》 跟他的初恋没紧要之后,何占豪一如既往跟他是好朋友。
《梁祝》如何而来?
那么,我们来还原一下《梁祝》的出身吧。
韶光拨回到1957年。这一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班学习小提琴演奏。出生于浙江诸暨农人家庭的他从小受父亲影响,痴迷越剧音乐。进入音乐学院不久,何占豪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室”。
那时候,音乐学院常常组织学生下乡演出。何占豪创造,为农人们演奏贝多芬和巴赫,他们拍手夸奖却听不懂,他们想听的是越剧、沪剧。有着越剧基因的何占豪被农人们的肺腑之言打动了。
但当时,“小提琴民族化”在学院里却饱受争议。许多接管西方音乐教诲的学生认为,用小提琴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洋不洋、中不中。
政治献礼的紧迫任务暂时平息了辩论。1958年秋日,为庆祝中华公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组织全校献礼。学院领导讯问何占豪的实验小组:“打算做点什么?报个操持上来。”
最开始的选题有三个:《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作为备选的《梁祝》放在末了一个,大家都认为前两个入选的可能性更大。
学院党委布告孟波是冼星海的学生,他负责思考了三个选题后,终极却选择了《梁祝》。他说,小提琴较为纤细、优柔,适宜表现《梁祝》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何占豪既会越剧又会小提琴,只有这个有希望。
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种冒险的选择。早前,何占豪曾写过一个四重奏版的《梁祝》,但这项任务依旧让他胆怯。所幸组织“实验小组”的管弦系老师刘品,来给何占豪做了思想事情,鼓励他大胆探索民族的交响乐。
何占豪与同组的丁芷诺互助,开始创作《梁祝》协奏曲。逐步地,《梁祝》爱情主题和三载同窗副题都写出来了,但是小的合奏写好后,大的管弦乐队的配器他们却不会写。
于是,何占豪找到作曲系的陈钢来帮忙。
陈钢与何占豪不同,他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作曲家陈歌辛。陈歌辛写有《玫瑰玫瑰我爱你》《凤凰于飞》等风靡老上海的歌曲。
1959年2月,何占豪和陈钢正式互助。何占豪有丰富的越剧音乐资源;陈钢有良好的西方音乐功底,双方堪称珠联璧合。1959年5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终极定稿。
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剧院首次公演。据首演的俞丽拿回顾:“当我演完末了一个音符,台下悄悄的,没有掌声,我的心扑扑直跳。就在这个时候,掌声雷鸣,而且一贯止不住。我们谢幕谢了很多次,把陈钢、何占豪也拉上来了,掌声还是响个一直。”
由于当天没有准备返场曲目,末了俞丽拿又把整首《梁祝》从头到尾又演奏一遍,两遍加起来一共拉了50分钟。
《梁祝》是永久的《梁祝》
说回到曲子本身,这60年,越传越广。
有人曾经统计过,市情上,连带各种改编版本,《粱祝》的录音最少有二十多款。但凡有一些名气的中国小提琴家,他们最早的录音的曲目,首选的每每是《梁祝》。
这里也向大家推举几款:
1、俞丽拿演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中唱上海)
2、西崎崇子演奏,林克昌指挥、名古屋爱乐乐团协奏(HK Records 1978)
3、盛中国演奏,谭利华指挥,中心乐团协奏(中唱北京)
4、窦君怡演奏,韩中杰指挥,中心乐团交响乐队协奏(PHILIPS 1985)
5、薛伟独奏,汤沐海指挥,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协奏(巨石1990年4月)
6、西崎崇子演奏,甄健豪指挥,捷克电台交响乐团协奏(MARCO POLO 1990年6月)
7、孔朝晖演奏,胡炳旭指挥,中心乐团交响乐队协奏(HUGO 1990年11月)
8、薛伟演奏,黄胤灵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协奏(Hugo 1997年4月)
9、吕思清演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Marco Polo 1997年)
10、。陈军(二胡演奏),胡詠言指挥,广州乐团协奏(Marco Polo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