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革命纪念馆旧照(资料图片)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江城。三千年来,从“巴”到“重庆”,巴渝文化在这里发祥,“红岩精神”在这里起源。这里有“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先哲畏后贤”的豪情壮志,也有“克忠克孝,惟读惟耕”的清风传承;有“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英雄气概,也有“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的武断信念。巴蔓子、张鹏翮、喻茂坚、车耀先、江姐、叶挺……历史镌刻下的一个个姓名,都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见证。
千年巴渝 廉吏辈出
重庆,古称巴,一个古老的部族属地。秦时称江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其名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升恭州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自古,巴人便以尚武勇锐、赤胆忠心而有名。战国期间,巴蔓子为求忠信两全刎首留城,其舍身为国的英雄之举,冲动了巴、楚两国;东汉末,又出了另一位有名的忠勇之士严颜,作为江州守将誓去世不降……忠义仁勇深深融入了巴人后裔血液中。明清期间,重庆呈现出一批忠义爱国、刚毅刚烈不阿的廉吏,张鹏翮便是个中代表。
“巴蜀福地、六养潼南”。潼南区位于重庆西北部,历史悠久,风光奇丽。小渡镇月山村落的庆元山上,“十八罗汉峰”绵延起伏、层峦叠翠,山下的庆元溪自西北向东南流入琼江,后汇入涪江。月山村落中有一座四合院,曾为张氏祠堂。2018年,潼南区在张氏祠堂原址上落架维修,建成张鹏翮廉政文化展览馆。
走进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清代民居风格,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纯木穿斗构造四合院,房屋对称,门径相通,院落相连。全体展览馆分为“天下廉吏 一代完人”“忠君报国 勤政爱民”等八个部分,概括先容了张鹏翮77年的人生进程。
张鹏翮,字运青,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江南学政、河道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是清代著名廉吏、治河专家、理学名臣。
“忠臣必廉,而廉者必忠。”这是张鹏翮在《信阳子卓录》中的论述。他视廉明为做官的紧张,强调:“居官要守得穷秀才本色,庶无贪念。”
清朝初年,江南一带科考营私舞弊成风。为旋转学风,康熙特任命“清誉久著”的张鹏翮任江南学政。一些纨绔子弟得到京师权贵亲写的“荐函”,想来走后门,但慑于张鹏翮铁面无私,终“踯躅逡巡,不投而去”。根据旧规,凡上呈学政报册时,都必须交些“部科费”,即手续费,但张鹏翮“两袖清风,毫无以应,人亦绝口不索”。他离任后,江南士子怀念他的亢直、廉明,“每言及辄郗觑流涕”。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张鹏翮当了刑部尚书。由于他公道耿介,“不避权贵,人皆惮之”,凡有重大案件,总是派他去处理。在前往陕西查处川陕总督吴赫等侵蚀挪用百姓钱粮案时,张鹏翮秉国法律,重办贪污,康熙对此很讴歌,谕其曰:“张鹏翮前往陕西,朕把稳察访,果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
”
展览馆内陈设着的《治河全书》,吸引了不少参不雅观者容身。张鹏翮曾任河道总督,奉命管理黄淮水患长达9年。他吃住在河边,顺河势、尽人事,首创性地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的治河主见和“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治河设想,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终使黄淮大治,漕运通达,下河频年大熟,公民安居乐业。根据其治河履历写成的《治河全书》24卷,为本日研究黄淮管理、运河疏通留下了宝贵财富。
雍正三年(1725年),张鹏翮病逝。去世后,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一品大员”家中却“四壁空虚”,只有“竹楼数间,荒田数亩”。宗子张懋诚遵照父亲遗命,将其归葬于故土,与祖父张烺墓相邻。张鹏翮墓至今尚存于庆元山金簪子坡下的第四台,历经三百年风雨侵蚀,墓碑斑驳,依稀可见“皇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少保、文端(张鹏翮之墓)”字样。
为官55载,张鹏翮始终清正廉明,政绩卓越。“君子”、“贤相”、“廉吏”,这些后世之人赞誉的辞藻,不仅仅是对张鹏翮生平切实其实定,更是对世间贤良风范的呼唤和外扬。
书声琅琅 家风悠远
在重庆市荣昌区城东,万灵古镇依山傍水而建,虽历经千年,依然保有着古朴典雅的风貌。古镇中央,坐落着一座由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所创办的尔雅书院。在万灵民气中,它是神圣的殿堂,既承载着小镇的过往,也延续着书喷鼻香文脉、见证着家风传承。
明正德年间,喻茂坚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历任安徽铜陵知县、浙江临海知县、福建道监察御史、陕西巡按、大理寺卿、刑部侍郎等,官至刑部尚书。由于他刚毅刚烈不阿、秉公办案、不徇私情,在朝野中赢得了“汉庭老吏、当代法家”的隽誉。
任刑部尚书期间,喻茂坚深刻认识到,一旦法律不完善,不仅会被奸佞之人钻了空子,还会危害忠良,导致社会混乱。为此,他数次上疏朝廷,申请重修明代大法《问刑条例》。《问刑条例》修订完成后,年事已高的喻茂坚辞官回籍。
“净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石上流泉、墟里炊烟,是万灵古镇的真实写照。喻茂坚十分喜好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决定在此处创办“尔雅书院”,“以诗书课后生”。正是在这座书院,他将自己的为人为学理念,润物无声地传授给了喻氏的家族子弟。
建筑书院并非易事,喻茂坚虽入朝为官多年,却实在太过清贫,根本拿不出建一座书院的银两。在族人的支持下,还乡后的第十年,尔雅书院终于落成,此时的喻茂坚已经85岁高龄。书院落成之日,他写下一副“垂训联”: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走过万灵古镇的寨门,步下石阶,“尔雅书院”四个大字高悬于书院大门之上,两侧依然挂着喻茂坚的“垂训联”。据先容,明代时尔雅书院为穿斗木构造两层小楼,屋顶飞檐翘角,一楼为讲学的教坊及生活用房,二楼为图书馆。后来书院被拆除,如今复建的尔雅书院与原貌基本同等,只是把建筑的木构造换成了小青砖。
进入底楼右侧房间,只见墙吊颈挂着一幅喻茂坚画像,庄严威武,下面是其平生简介。顺着喻茂坚画像环顾一周,墙面上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示了他“管理漕运结余白银力辞不取”“仗义执言斗奸臣严嵩”等业绩。
“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地而地知,为人父母无愧;领千钟粟以粟养,读万卷书以书养,在我子孙自修。”喻茂坚在留给子孙的“训示联”中这样写道。垂训、训示两副楹联蕴含的思想大体相同,那便是正身率下,憎爱不偏;贵名节,重家声;奉公勤政,报国恤民。1642年,喻氏后人、明末著名易学家喻国人将喻茂坚留下的精神财富融入了喻氏族训和族规中,让族人间代遵照。
数百年来,喻茂坚后代子孙以诗书继世,贤者辈出。据《喻氏族谱》记载,明清两朝重庆喻氏族人取得功名者共计322人,呈现出一批清正耿介、秉国法律的好官。如喻茂坚之孙喻应豸,明隆庆年间任寻甸府通判。他勤于政事、任劳任怨,曾撰联自勉:“逐日说几句阴隙话,虽非求知于人,鬼神闻矣!
凡事存一点天理心,纵未施及于物,子孙赖之。”喻应豸逝于任上,宦囊无余,幼子无钱扶柩归乡。喻茂坚的曾孙喻思恂,当了御史同样不畏权奸,以《劾权珰魏忠贤疏》上奏魏忠贤的罪过名传天下。而参与审理此案的主审官,大理寺寺副喻思慥也是喻茂坚的曾孙。近代以来,有曾参加淞沪、武汉、长沙等多次对日会战的抗日名将喻孟群;新华社《半月谈》原主编、创始人喻权域;钱学森的第一助手、火箭专家喻显果等喻氏族人都在自己的职分与领域中忠于国家、无私奉献。
如今,时有游客来到尔雅书院,探求历史深处的中华民族优秀家风传统。端坐在木凳之上,抚摸着身前的木桌,光阴仿佛回到了四百多年前,垂暮的喻茂坚立于三尺讲台之上,下面则是跟读的孩童学生。琅琅的书声伴着濑溪河潺潺的流水,流过漫永劫间,就这样轻轻地外扬开去。
红岩丰碑 巍巍耸立
作为计策要地,自公元前316年纵横家张仪在此建城以来,重庆一贯守卫着川蜀之地,多次历经战火的洗礼。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期间,重庆成为一座革命之城、英雄之城,孕育出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红岩,本是重庆的一个地名,位于重庆西北郊的一处山坡谷地,因其地表紧张由侏罗纪赤色页岩组成且伸向嘉陵江边,故人称红岩嘴。”红岩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先容。1939年,中共中心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结庐于此,从此,红岩的名字就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牢牢联系在了一起。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落52号,其辖属纪念地包括红岩村落13号、曾家岩50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是抗战期间中共中心南方局的活动基地。
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力匆匆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在南方局的领导下,于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坚持抗战、联络、进步,反对屈膝降服佩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执拗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们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只管言行要同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相称,却始终武断信念,坚持“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笙歌山的白私邸、残存洞,曾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关押政治犯的地方。共产党员江竹筠、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便是被囚禁于此。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被囚禁的200多名革命者陆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制造了震荡中外的重庆“11·27”大屠杀。
如果说南方局与红岩村落是红岩精神的源头,那么笙歌山义士和小说《红岩》描写的英雄群体,则是红岩精神的继续者、传承者。
在白私邸监狱的时候,一起关押的革命者都明白:胜利即将来临,但去世亡也即将来临,活着出去的可能微乎其微,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他们反思重庆地下党的历史和自己亲自经历,痛切地认识到,由于叛徒的出卖和武装叛逆的失落败,造成了党组织被大规模毁坏的血的教训。
这个教训无比沉重,也无比宝贵。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一起交流见地、探求问题、总结履历,在即姑息义前,向党提出八条建议,这便是后来的“狱中八条”: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蚀;二、加强党内教诲和实际斗争的磨炼;三、不要空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把稳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仇敌;六、重视党员特殊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
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胆怯的生活,及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武断信念。《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也参与了狱中谈论,参加谈论的还有陈然、刘国鋕、王朴、江竹筠等人。后来,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罗广斌,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将狱中同道们的剖析、总结和建议写成报告,交给党组织。
这是一份出身于阴郁中的报告,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履历与教训,是他们实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守旧党的秘密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这里不仅成为一处思念英烈的革命遗迹,更是开展党性教诲的主要场所。革命先烈以热血和生命铸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年来,重庆市纪委监委着眼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系统编制机制,深入挖掘本地精良传统文化、赤色文化中的廉明元素,授予其新的时期内涵,推进廉政文化培植。
荣昌区、潼南区分别建成喻茂坚纪念馆、张鹏翮廉政文化展览馆,充分发挥其在党员干部涵养政德及家风教诲方面的浸染。两个基地去年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接待参不雅观者16万余人次,成为全市开展爱国主义、党风廉政教诲的主要场所。
渝中区依托红岩村落、周私邸、二府衙等丰富赤色文化资源和浩瀚廉政教诲基地,推出“赤心映日月,热血铸丰碑”“攻坚克难,雕琢前行”等5条赤色廉政教诲线路,年吸引参不雅观者千万余人次。
12月18日,重庆市纪委监委向喻茂坚纪念馆、张鹏翮廉政文化教诲基地授牌,命名其为“重庆市廉政教诲示范基地”。此前,市纪委监委先后两批次命名并授牌了红岩联线等14个以赤色文化为紧张内容的廉政教诲示范基地,通过点上的示范引领,带动面上的廉政教诲,在全社会营造尚廉、倡廉、助廉、守廉的浓厚氛围。
在打造廉明文化有形阵地的同时,市纪委监委辅导各地各部门充分挖掘、整理、提炼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廉明元素,通过舞台剧、影视剧、漫画等形式开展领悟传播。
荣昌区环绕喻茂坚清廉故事推出系列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天下清官》、新编历史川剧《天下清官喻茂坚》等。以张鹏翮清廉故事为根本,潼南区和四川省遂宁市(张鹏翮祖居地)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大型川剧《苍生在上》。目前,两地正互助筹拍张鹏翮主题电视连续剧。渝中区深入挖掘红岩文化中的廉明元素,打造了一批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作品,如文艺节目《咏梅》《狱中八条》《江姐》等。
各区县纪委监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形成一批各具代表性的廉政文化名片,如永川的茶廉文化、大足的荷廉文化、忠县的忠文化等。
山水之都,英雄之城。一起走来,古老山城蕴涵的廉明精神应和着赤色文化的脉动,从未间断。那些浸润着巴山夜雨的笔墨,那些凝聚着爱国、仁义、忠勇、清廉精神的故事,犹如永不消逝的文化乡愁,融化在巴渝儿女的血液中,生生不息,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