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你认字”的《生僻字》到“魔性”解读诗词的网红教授,再到古诗新唱的《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节目,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回暖,亘古绵延的“古老”知识正与各种富有巧思的“年轻”形式交相照映。
同时,各类全新演绎的涌现也提醒我们,对付“传承”二字的理解,还需给予更多尊重和敬畏。
创作初衷是唤起大众对汉字的关注
打开抖音App,《生僻字》成了最受欢迎的配乐之一,更有无数男女老少对着镜头唱起这首“全网最难”歌曲,乃至连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主动加入了“汉语十级”寻衅。截至目前,《生僻字》的原唱兼词曲作者陈珂宇已因此收成了295万个赞和9万多条评论。
网络之外,歌曲的热度也在不断蔓延。在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把《生僻字》作为“作业”支配给学生,哀求牢记读音,同时查阅字典理解每个字、词的出处和涵义。这正好契合了陈珂宇的创作初衷——以一种轻松有趣的办法,唤起大众对汉字的关注和影象。
作为一名隧道的“90后”苏州小伙,陈珂宇创造“又双叒叕”这个网络盛行词常被用于形容一件事再三发生,虽然字面意思形象、生动,但他并不认识后面两个字,而大多数网友和他一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天下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于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他,把对生僻字的好奇和对汉字的热爱写进了歌里。
在学界专家看来,在如今这个“人不离机”的时期,提笔写字成了稀奇事,而各种智能输入法所具有的遐想、组词等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拆解了大脑对付汉字构造的认知。
一首《生僻字》或许谈不上有多大的教诲意义,但它的确牵引着很多人开始关注汉字、读懂汉字。
意见意义传承传统文化,须拿捏分寸
随着《生僻字》的走红,网络上也逐渐分解出两种对立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好歌,不但让人“涨知识”,还弘扬了汉字文化;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首歌只是浩瀚生僻字的生拼硬凑,且生僻字的实用性不强,无需强调重视。
陈珂宇阐明,这首歌的创作前后历时半年,紧张的难点正在于探求得当的生僻字写入歌词——既要考虑押韵,又不能过于偏怪。
“最开始一共搜集了200个,终极选了70多个。”而他选定的这些生僻字多为针言,虽不常见,但并没有分开人们的日常生活,眼尖的网友还创造,个中不少生僻字都来自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名篇。
比如,“茕茕孤独”出自李密的《陈情表》,“陟罚臧否”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明洁看来,《生僻字》是一个有趣却不失落严明的作品,它代表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解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探索。眼下,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
比如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凭借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和诙谐诙谐的讲课风格,被无数网友笑称为“古典文学教室里的一股‘泥石流’”。而正由于他真正走进了墨客的生命,才能与他们亲切“对话”,重现古典诗词的现场感和生活气息。
李明洁表说,这些不同于知识贯注灌注式的创新形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它也应时提醒我们,对付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报以更慎重、敬畏的态度,避免误入传统文化幼齿化、娱乐化的方向。
作者: 朱颖婕
编辑: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