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岘镇位于平度市东南部。南濒即墨市,东邻莱西市,有“鸡鸣三市”之称。“古岘”名称的由来,听说与山有关。古岘有三座山,山上有一座老子庙,明洪武元年(1368年),管、林、石、荆、辛五姓由云南迁此居住,分居于老子庙的不同方位,此五姓为占山户。后来他姓逐步迁入,改为六铺十三屯,建成了十字口形的大聚落。就以“十口”为“古”,“出门见山”为“岘”,取名“古岘”。民国期间古岘为平度县第二区。抗日战役期间为平南县二区。公社化后为古岘公社,983年撤社改镇。总面积8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33余公顷,辖40个行政村落,4.6万人口。
古岘镇历史悠久,境内的即墨故城遗址、六曲山古墓群,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墨故城遗址位于镇驻地东南7公里的朱毛村落一带。据史料记载,即墨故城在西周初年已是一座城邑,因大夫朱毛曾居此,故称朱毛城。城邑西邻墨水河,故又称即墨城。战国期间即墨为胶东半岛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有“齐有临淄、即墨之饶”之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划全国政区为36郡,胶东半岛地区为胶东郡,即墨为郡治。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封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封刘彻(汉武帝)为胶东王(未就国)。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封子刘寄为胶东王,谥号康王。从康王刘寄始,至西汉亡,连续共有六代胶东王,均以即墨为治。即墨故城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后移城至今即墨市所在地。
六曲山古墓群。位于镇驻地西北7公里的六曲山脉,有古墓葬400余座,个中大型20余座、中型60余座、小型300余座。墓葬多为即墨故城存续期间王公贵族之墓。比较集中的部分在六曲山脉中部的云台山、西岳及西部的窟窿山、陵台山上。墓葬大都封土高大且筑有方台,有的高达20余米,有的台底部用石头筑成,有的完备用土筑成。台上台下,散布大量汉代板瓦、筒瓦、云纹瓦当、花纹砖及空心砖等。陵台山西陵台,是六曲山汉王陵的重点墓葬,为康王刘寄之墓。其封土完全,台基高大,方形高台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高16米,中心封土高6米,直径40多米。墓后尚存长28米,宽9米的建筑物房基,残留汉代瓦片俯拾皆是。墓前曾建有康陵寺,已毁于战乱。千百年来,胶东一带流传着“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的民谣。专家推测,康王墓中埋藏的宝贵文物不亚于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合葬墓。
古岘镇还是古乐毅城及田契大摆火牛阵之地。齐襄王四年(前280年),燕昭王为报齐湣王反攻袭击之仇,拜乐毅为年夜将军,联合韩、赵、魏、楚等国协力伐齐,连克齐国70余城,只剩下莒、即墨两城久攻不下。乐毅带兵攻打即墨时,即驻扎在今古岘镇政府驻地,史称乐毅城。乐毅城以东,即墨故城以北,今五家寨子村落前,便是当年“火牛阵”的沙场。燕将乐毅率军攻打即墨城时,田契利用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然后田契网络城中牛千余头,披上红绸衣,画上五彩龙纹,牛角绑上利刃,把浇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凿开城墙,放牛出城,牛群猖獗冲向燕军,所向披靡。五千壮士紧随牛后,以一当十。田契亲率全城百姓喧哗而起,老弱妇孺,皆击铜为声,震天动地。燕兵个个胆寒,仓惶兔脱,践踏去世伤不计其数。骑劫乘车落荒而走,遭遇田契被一戟刺去世,燕军大败。田契乘势追击,战无不克。原燕军所下70余城,复归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