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心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道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乘坐铁路专列进京,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这里也成为中共中心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2021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期间文物博物馆奇迹发展方案》的关照提到,建立“进京赶考”新中国主题片区保护利用工程,开展清华园车站旧址文物修缮工程。
2022年,清华园车站重点文物修缮保护项目启动。

清华园车站驶过百年迈车站的新义务 汽车知识

经由7个月的修缮,清华园车站做为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紧张革命旧址,和《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心“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一起向公众年夜众开放。

开放首日,不少市民来到清华园车站,学习和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
一群大学生穿着能干的赤色骑行服,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出发,前往颐和园益寿堂和喷鼻香山革命纪念地,开启重走“进京赶考之路”的骑行之旅。

74年后,这座百年车站,迎来了新的历史义务。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修缮后开放。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百年车站“重生”

清华大学校园南门往南走,穿过繁华的成府路,拐进一条只能容纳车辆单向行驶的小路,再绕过居民楼,一座青灰色的百年车站映入眼帘。
这便是已建成113年的清华园车站。

远处的高层写字楼干净通亮,近处的车站却依然保持着古朴低调的灰,显示出年代感授予它的持重和宁静。

车站正门上方有一块白色的“清华园车站”中心站匾,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题写。
车站北侧的两间房早已被拆掉,墙面上参差不齐的砖块还保留着。

车站原来的墙面呈现出质感的深灰,而新修补的墙面显示出干净的亮灰。
车站用斑驳的墙体,讲述着历经百年的故事。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初,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运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建成。
清华园车站在1910年落成,是京张铁路上的一座小站。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侯兆年,担当清华园车站修缮项目的专家顾问。
提及京张铁路,侯兆年用伟大来形容,“是中国人完备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的铁路。
”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10公里的路面,直线海拔300米,坡度特殊大。
“这个坡度外国人都修不了,詹天佑办理了,以是这条铁路的爱国主义教诲、科技教诲意义尤为主要。

侯兆年提到,培植京张铁路时,中国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低,铁路沿线没有城市都是屯子,以是每一个车站周围必须配备职工宿舍和工人安歇室,以及铁路职员安歇室。
二级车站周围还会配备一些附属举动步伐,比如旗子暗记房、小医务室等。

清华园车站属于三级车站,配套举动步伐比较简陋,周围只有一个站台和一个售票房。
搭客买了票在车站门口等待上车,车站周围便是农人田地。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心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道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从涿县乘坐铁路专列进京。
清华园车站虽然小,但适宜鉴戒,比较安全,于是决定在清华园车站下车。
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共中心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当年3月25日上午,毛泽东乘坐的火车垂垂停靠在北平清华园车站。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夹道欢迎的人群。
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回顾,有关职员曾经准备在党中心入城时组织一个派头的欢迎仪式和盛大的庆祝大会,被毛泽东否定了(《叶子龙回顾录》中心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车站像往常一样,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谁也没有把稳到,中共中心最高领导人一行,从这里悄然进京。
毛泽东下了火车,改乘汽车,直接来到颐和园。

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之女叶燕先容,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一行到达清华园火车站后,乘汽车到颐和园益寿堂安歇,由于煤炉生不着火,毛泽东差点饿肚子。

叶子龙赶紧跑到大街上,买了一些芝麻火烧和熟肉。
毛主席边吃边说,我三十年前在北京时,就吃过。

1960年,为合营清华大学校园扩建,京张铁路(此时已改称京包铁路)向东平移800米,并建成清华园站新址,原来的车站逐渐废弃。
20世纪80年代,老站房北侧约五分之二的建筑被拆除,未被拆除的部分曾一度用于居住。

住在附近的老街坊说,曾经这座车站每逢“五一”“十一”假期,清华的学生都来这里坐车,人群熙熙攘攘特殊热闹。
如今,清华大学的学生依然相继而来,而高铁、地铁等新型交通逐渐取代了这条铁路,车站由迎来送往乘客变为货运站、职工宿舍。

2012年,清华园车站被海淀区文化委认定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2021年被列为北京市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023年2月,车站升级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为保护、传承、利用好清华园车站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海淀区主动与国铁北京局互助,开展了清华园车站保护利用事情。

修复后的车站外墙卸去了黑灰色涂料和随意悬挂的空调外机,露出原来青灰色的砖块。
车站结束了送别乘客的义务,成为赤色革命旧址。

车站前的一段火车轨道也被复原。
海淀区园林局将一段遗存的老京张铁路铺在清华园车站门前,交叉的铁轨和轨道枕木搭成的小路十分具有铁路特色。
老铁路旁伴有赤色的塑胶步道,还栽种了小草和桃树。
车站门前的平房也被拆除,新建为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公园,供周围居民活动。

3月21日,家住车站隔壁居民楼的周奶奶接孙女放学,回家途经车站前,祖孙俩一起容身,小孙女好奇地摸了摸墙面。
周奶奶说,“原来(车站)破褴褛烂的,觉得很可惜,现在真是变样了,保护得真好。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车站旧照片与旧铁轨。
新京报 郑新洽 摄

“回归”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因建筑铁路职工宿舍楼,将车站旧址北侧部分拆除。
原来车站正门是中间三个门洞,阁下两个窗户,北侧被拆除后,少了一个门洞和窗户。

侯兆年说,文物保护有一个原则,以建筑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时的状态为现状。
车站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时已经拆除了北侧两间房,以是不须要规复。
“(按照)文物保护修缮的原则,不是把它修得完美,而是让它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
车站的修缮是非常忠于原状的。

而且根据丈量,如果复原建筑,会对居民的采光造成很大影响。

侯兆年回顾,1991年,他曾作为事情职员参与精良近当代建筑调查工程项目,清华园车站也被列入调查范围之内。
当时,车站就已经住满了铁路职工。
周围大都是平房,住宿环境比较拥挤。

2022年启动修缮工程时,作为民房,车站还居住着7户居民,车站里的露天廊厅、周围都盖了几户自建房,自建房前面还有一栋违章建筑。
加起来,前后共有10户居民。

为了扩大利用面积,居民们在车站内搭建了二层,作为储物间或厨房。
车站的椭圆形门洞被改造发展方形,以便安装防盗门,木窗也被改为铝合金窗。

从修缮前的车站照片来看,空调外挂机、排风扇安装在外墙上,外墙面被涂上黑灰色的涂料,电线、晾衣绳和各种管道袒露在外。
窗户上钉着塑料挡雨板,自行车、拖把随意地倚靠在墙上。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央主任李志说,复原车站的第一步是对居民进行腾退和拆违。
腾退后,2022年9月中旬开始,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央把所有居民后建的、不是文物本体的部分都进行了拆除。

侯兆年说,复原车站事情最吃力的并不是修缮,而是拆除和剥离。

在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前,车站只是北京铁路局的普通屋子。
为了住宅所需,居民在墙面上糊水泥、贴瓷砖。
比较建火车站所用的材料,水泥这类建筑材料的强度特殊高。
而且剥离时不能毁坏建筑本体,因此,仅剥离墙面的事情就花费了三四个月的韶光。

修缮职员把室内墙面和外立墙面上的所有水泥、涂料,用小凿子手工一点一点地凿,露出车站原来的建造材料青砖。
然后再把砖块缺失落的地方进行补齐和局部填色,包括房顶上缺失落的雉堞,都须要重新补齐。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央修缮职员郑昊然说,地面的瓷砖、私接的高下水管道、电线、暖气管道,墙体涂料、墙纸、瓷砖,二层的隔断、吊顶等,全部被拆除。
“足足出了20多车渣(建筑废渣)。

罩棚里的修缮

拆除违建后,还须要鉴定车站本体的危害程度,然后制订修缮方案。
制订方案后,修缮的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车站的木构造进行拨正和修补。

居民在搭建二层的过程中,对车站原来的木构造进行了改造。
而且由于车站是百年建筑,郑昊然阐明说,木头在榫卯构造交卸的地方,随意马虎涌现糟朽,有三分之二已经无法受力。

为此,修缮时加了好多金属构造进行加固,危害不严重的木头做拼补,糟朽严重的就更换。
“能通过加固办理的,就不换新的。
”李志说。

车站金属顶板也进行了改换。
居民腾退后,修缮职员爬到房顶,创造顶板已经被堕落得全是小孔,“就跟晚上看星星似的。
”之前漏雨非常严重,居民住在上面,只能用油毡搭着。
修缮职员将全体瓦楞铁顶板进行了改换。

之后是进行墙面加固。
郑昊然说,工人们须要逐一敲砖,不结实的砖,敲起来声音很闷,彷佛敲到海绵上。
这时就要把砖抽除,再用新砖填满。

郑昊然勘察创造,詹天佑题字的牌匾墙面向后倾斜了4度,为保持墙面稳定,事情职员在墙后增加了钢架支撑。

侯兆年提到,文物建筑修缮的三原则为原工艺、原材料、原构造,车站修缮完完备全是按照1910年的材料、构造和工艺修缮的。
“文物修缮要修旧如旧,文物修缮的原则不是要修俊秀,而是要保留最大的历史信息。

现场施工的项目经理曹旺说,车站的露天后院被修复后,他创造阁下的廊步缺失落了两个方柱。
原来的居民为了将后院改造成房屋,把两个方柱剔除后用钢架代替。

方柱大部分是不规则的八边形,在特定位置变换成四边形。
曹旺依照阁下方柱的造型,用传统的松木把缺失落的两个方柱复原,并在方柱特定的位置做出一样的装饰变革。

曹旺说,修缮车站所利用的青砖,也是传统工艺做法,纯手工制作。
青砖从质料到制作手腕,从土质的选用、砖的规格尺寸再到强度硬度,都比制作红砖要专业繁芜。
以是,青砖的本钱很高,每块红砖的本钱大约1.6元,而青砖本钱每块7元至8元。

李志参与古建筑修缮事情已经十年了,想要复原这座车站的欲望早就埋在他的心里。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央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后,梳理出海淀区最该修但没有条件修的文物,排名第一的便是清华园车站。
这些年,文保中央一方面呼吁修缮,其余一方面便是定期检讨、打消隐患。

去年当得知车站启动修缮时,事情职员都很愉快。
“把一件放在心里很多年以为该做的事实现了。

但是车站修缮也让文保事情职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难的不是工艺,而是文物离居民太近了。

侯兆年说,如果按照当代建筑规范来看,车站属于违章建筑,由于它夹在两个住宅楼之间,间隔非常近,不符合消防通道的哀求。
而建筑一旦被列为文物,就不受任何当代建筑规范的约束。

郑昊然丈量创造,车站间隔左边的清华园铁路宿舍1号楼只有2.4米,距右边清华园铁路宿舍2号楼3.5米旁边。
两栋居民楼都是6层建筑,一层住5户到6户,两栋共有60户旁边居民。

李志说,“我们修过紧挨着居民的(建筑),但是没修过紧挨着这么多户居民的(建筑)。
”在修缮过程中,要战胜扰民的事情是最难的。
为了减少噪音和扬尘,修缮职员在车站外围搭了一个灰色的金属罩棚,把全体车站包裹起来,所有的修缮都在罩棚里进行。

修缮只能每天固定时段进行,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一点,下午两点到六点,周末要歇工。

反时令施工受气温过低的影响也成为一大难点。
郑昊然说,一样平常情形下,文物修缮从3月开始启动,8月旁边落成,“这段韶光气温适宜,水能干即可。

而车站的修缮事情刚开始,立时就要进入冬天,其间气温达到零下17℃,给施工进程带来影响。

郑昊然阐明说,古建筑施工对温度有哀求,“严格来说,5℃以下就会造成困难。
比如油漆、混凝土,凡是涉及水性的事情全部要停。
”温度过低水会结冰,而车站修缮须要大量水性涂料。

为了减少低气温带来的影响,郑昊然在阁下水暖井内拉出一条取暖和管道,伸进施工现场,再配备一个空调,坚持车站室内温度15℃旁边,避免水结冰。

郑昊然说,去年受疫情影响,修缮工程也断断续续停了几次。

而到了年后,又经历了两次倒春寒,修缮项目在3月尾进行了扫尾。
李志说,车站复原后,打消了建筑所有隐患,“如今可以对公众年夜众开放,这便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新的义务

3月21日,车站的修缮、布展事情已经靠近尾声,施工职员正在给门框和墙面刷漆,还有工人在打磨车站后院的浮雕。

经由修缮后,车站作为赤色革命纪念地旧址,和《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心“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一起向公众年夜众开放。

展览以“进京赶考之路”为内容,展现1949年中共中心和中国公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历史征程。

展陈面积210平方米,展线长度102米,按照车站旧址空间布局及历史脉络设置为“第一部分 步伐武断的赶考之路:中共中心赴北平”“第二部分 坚持党的领导:永葆‘赶考’的复苏和武断”“‘进京赶考之路’多媒体影音体验区”“‘进京赶考之路’报纸书本体验区”等,包括历史图片20余张,宝贵文物文献20余件(套),笔墨版20余个,多媒体10个,景不雅观2个。

喷鼻香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都斌见告新京报,展览预备期间,预备小组奔赴20多家档案馆和纪念馆网络史料。

车站北侧被拆除的地方,摆放了一组户外复原展陈文物,包括铁轨、枕木、里程碑,都是根据中国铁道博物馆专家供应的材料复原仿制而来的。

李志说,之后车站会接待团体和个人预约参不雅观,文保中央配备讲解员,给不雅观众讲解进京赶考中清华园车站的故事。

清华园车站的文化传承保护事情,中关村落街道已经先行一步。

2021年,中关村落街道办事处设立了中关村落村落史馆。
村落史馆内设有展览,紧张讲述中关村落从一个小村落落发展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进程,清华园车站就在展览的第一部分。

村落史馆卖力人张奕说,2022年,村落史馆与双榆树中央小学互助举行“村落史故事我来讲”的主题活动,由双榆树中央小学德育主任王羽组织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们担当小讲解员,为前来参不雅观学习的团体组织供应讲解做事。

张奕提到,双方互助给孩子们更多理解赤色文化的平台,孩子们讲得声情并茂更有趣,而且互动效果更好,对孩子也是一种磨炼。

杨梓涵是双榆树中央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从去年当选为村落史馆小讲解员。
杨梓涵有一张圆圆的鹅蛋脸,她用洪亮的声音讲述清华园车站的历史故事,“毛泽东主席将这次迁平比作‘进京赶考’,位于中关村落地区的清华园火车站成了这一历史时候的第一位见证者。

通过讲解清华园车站故事的经历,杨梓涵理解了更多关于车站的赤色历史意义。
“这也是一种赤色传承,把赤色文化活化、利用起来。

(参考资料:《【进京赶考】日出喷鼻香山,新中国曙光初照》)

新京报 乔迟 编辑 袁国礼 校正 卢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