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仓
(一) 村落名乱弹
尧头地沟壑,圪㙮一窝窝。
锁头最浑壮,雄踞西北角。
站在灵上望,视野八方阔。
东北顺墚上,大道有古辙。
洛河乾巽切,五行独水缺。
这几句村落谣说的便是我的家乡尧头镇锁头村落的地望形势。
尧头镇是澄城县中梁南沿滨河(北洛河)一块整片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国家认定为山区(乡)镇。民间传说共有九十九个半圪㙮。圪㙮者,是黄土区范例地貌形态之一"峁"的一种叫法。峁是由黄土堆积,顶部浑圆,相对高程在二、三十米到一百多米,圈层塔状梯田层层环抱,埝畔犹如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在全体尧头地区,只见沟壑间时时突起土丘或石岗上覆深厚丘状黄土,形成的数十个这样的单体峁无序排列成群,就像一只摆满了圆馒头的屉笼。锁头村落便是位于尧头地区西北部的一个最高大的圪㙮上,其顶部东西长约五六里,南北宽二三里,它既是一个大峁,又可称之为小塬。号称尧头的“西北高原”。海拔在七百米旁边。从四周看锁头,颇像城墙上的垛一样,故得名"垛头"。这个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锁头地形地貌特点,顶平如几,土木两字各横竖撇捺,宛如彷佛其西部、南部纵横交错的沟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因当地同音讹为锁头,锁子头,亦有写作锁(无金字旁)头的。村落落座落在塬上西部面南凹形地带,出门向周边都是趟沟下坡。一条大道沿村落后贯通东西,东北顺小耀显、放车圪㙮墚脊先伏后上,通往县城。村落西下十里蜿蜒弯曲长坡,经曹村落西北三里三眼桥过洛河而达白水、蒲城界。三眼桥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是陕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高俊利用河道中三块天然礁石而建。有了三眼桥,这条大道对沟通两岸三县的交通往来浸染愈发主要。直到一九七六年七月澄三地方公路修通,位置才被取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办三眼桥硫磺矿有全县唯一一辆道奇卡车在此道上跑返,村落中谁家来了亲戚娃,首件事是站在路旁候看杨志明开车经由。据《陈赓日记》所记,一九三七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一二九师殿后开拔,十月三日当日由蒲城上王庄,经雷村落、三眼桥、一部顺此道到达县城。经由我村落时,曾有骑马官兵在村落东头店院我祖父杨玉楼开的车马大店里歇息饮马。杨计生二弟杨黑儿随军而去,后捐躯在抗日前哨。后家人曾收到公民政府颁发的义士证书和烈属牌匾。四弟杨振起参军北去延安。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解放军在壶梯山战役中歼敌三十六师大部,在锁头击溃敌123旅留守白水的一个团。残敌逃往白水,在村落西船娃峁上向村落中发射来一发炮弹,先是落在杨家槐院西头院大房上,滚下来掉在东邻杨俊明家院中,时家人正围在一起喝汤乘凉,炮弹爆炸造成数人去世伤。这是蒋匪军在我村落造成的一笔血债。当天杨振起以解放军营长身份带一排战士驻在村落里,见乡亲被炸,一怒之下枪毙了几个蒋匪军俘虏,违犯政策被降为连长。后听说解放大西北时己升任团长,家中曾有他戎装照片,惜后无联系。据老年人讲,敌三十六师北上进犯边区,便是从这条大道走过,又沿原路溃逃下来,村落民避逃四散,匪军在村落中四处搜掠,家家被弄的纷乱不堪。白正春家中刚贩下一驮香烟,丢失殆尽。我家蒸酒用的大铁鏊子(匪军做饭用)也是从村落东玉皇庙中找回。
曾经的三眼桥
这条大道经年行人走车,雨水冲刷,在村落东形成槽状胡同,将塬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叫北埝,南部叫灵上。这是全村落唯有的平地。共约五百来亩。全村落共有可耕地2829亩,别的二千多亩都是沟坡地,支离破碎,垦植非常艰辛。灵上地不仅高平,而且人居其上,如站在城垛上一样,眼界很开阔,周遭地平线上,桥山、五龙山、西岳、中条山、黄龙山历历在目,青翠如屏。杨虎城陕军中条山浴血,炮声可闻,烟火可视。西岳岳岩被夕阳映照,金光闪闪,村落民呼做"西岳放光"。北洛河从西北向东南切着这块大土塬流过,谷深水急,发大水时节,洪峰从三眼桥桥面上溢过,吼声如雷,各村落都能听到。由于沟深水低,锁头峁(塬)上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别说水浇地了,好多年份人畜饮水都是困难,吃水要下沟来回四、五里去挑。村落里学校每星期都要组织全体师生肩挑手提去山泉汲一次水。生产队大牲口午后都要被赶去饮一次水。对水的渴望,是锁头多少代人的煎熬。
图1:锁头地形示意
(二) 老村落白描
据县志记载,锁头村落成村落于明代万历年间(设以万历八年,即1580年)距今已四百四十年矣。清代属西乡闰东里,民国廾八年(1939年)属洛润乡第十保,一九五零年为四区(正西区)一乡。老村落落自北向南,由上而下摆成东西四排,先是上槐院,又叫杨家槐院,几全是杨姓居民,只东头一户姓李,西头两户王姓兄弟。前面是腰槐院,又叫张家槐院,张姓为主,西头有一户姓任,两户姓李。再前面西段和庙圪㙮间是大涝池,东段崖下住几户张姓,叫后湾。顺涝池沿下一大坡,是低下槐院,又叫白家槐院,有白、杨、张三姓。
据杨家家庙碑记,杨族自明初搬家澄邑,垛子头杨氏之开山祖师杨克己先居村落南卓子沟,筚路蓝缕,开拓家园。杨家槐院主体为其三男杨雄之后脉。紧张分为三大支,东头院、当中院和西头院。在我们影象中,都是上尧砖挂面子,花墙成丈高。东西对碰小尧,中院大房贯通,脊兽飞檐,木刻屏风,字匾高悬。前院东西厢房,高背大厦,纳门窑洞,砖雕门楼。东头院门楣砖刻“风怀淳厚”四字。当中院刻的是“春为邻”,西头院的是“谨出入”。依稀财东气候。另有几家和住在白家槐院的杨姓为杨克己次男济民后裔。迄今已传十八代人。
张姓居民据家谱载,张族自山西洪洞迁来,第一世张天极,字峻宇。坟茔在张家庄(张卓)村落南路西。迁锁头时先居村落西寺坡下烂尧科,同样困难困苦,日积月累,终成规模。村落中张姓居民皆为其后,迄今已有二十八代。
为什么张杨二族初来锁头不在塬面上安居建庄呢?据传说那时灵上所有平地都是大耀显村落官宦之家所有。查县志知,耀显人孙士鸾,明泰昌庚申(1620年)恩贡,西城兵马司副指挥使。其从弟孙士髦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密云道佥事。又士鸾子孙铉,崇祯中选贡,德安府通判,延庆知州,永平府同知。两代三官,显赫一时,广置田产,看上哪块地亩想买,业主须无条件知足哀求。杨家槐院正中洞洞以东全为孙氏地产。士髦崇祯末年殉难。明亡清兴,家道衰落,世事沧桑,成了本日区划。张杨二族大概至清初才发展到塬上。前两年,村落民杨秋民新村落院中雨后陷坑,清理后现墓砖笔墨知是孙家旧坟,可为佐证。锁头村落建造与北方历史村落布局理念并无二致,建筑有好多寺院。村落东洞洞外有一玉皇庙。庙东顺寨子峁下去沟底还有一土寨围子。庙圪㙮上有马王庙、地皮庙、牛王庙。庙下是杨氏家庙,紧西邻还建有戏楼。后湾有张家家庙,还有一座娘娘庙。那坡下面洞沟沿还有一座药王庙。村落西塬头庙院称寺,却不知寺名是何,上一小坡进门洞,院中有一座大殿,敬拜关公。殿后一棵高大柏树,上悬一铁钟,据传明清处理村落务,即"摇铃上寺抱柏树",将横行霸道者梱在柏树上惩罚教训。再后面窑洞供奉姜太公,里有一石碑"黑明光",似已通灵,能照妖避邪。这些经文革风暴老村落在时己荡然不存,今说无聊。我以为有两处值得书上一笔。一是寺内解放后即改设学校,校董为张立锁、杨有良、白书儿三老。西席吃派饭,满三年调离送一条羊毛毡。村落校从小学一贯发展到七十年代的七年制带帽初中。大殿中塑有关云长"夜读春秋"神像。周仓持刀侍立于旁。此刀铁铸,后落于一村落民手中,重有八十余斤。被改为大教室,课桌就摆放在塑像座前,现村落中花甲以上者都是在这里发蒙识字的。窑洞姜太公庙是教书师长西席宿舍。六六年红卫兵破四旧,塑像尽毁。拆除所有寺院在后面修了五孔大窑洞作为教室。陆树铭说,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文圣孔庙也只是一县一所,而武圣关庙却是每村落都有,从这里看当言之不虚。还有一处是家庙。杨家家庙那孔大窑,长宽高已无记,反正那些年在里头召开全体村落民大会,高大敞亮,未觉狭匆匆。听说在全尧头大窑中排名第二(第一说是在镇上,大到能七家同时在里面碾场)。后湾张家家庙两孔窑洞也不算小,互助化期间,社里作粮仓用,从窑背气眼一个灌满了大麦,一个灌满了小麦。白姓村落民,听说是从尧头白氏分支而来,详细年份失落据,在锁头也己经七八代人了。
李姓叔侄几户分别为解放前两年和一九五二年从河南郾师迁来;任姓是从河南长葛迁入;王姓听说是从山西王家大院迁移过来的。
一九八二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村落共125户,635人。算上西锁头36户,172人,整年夜队共161户,807人。老村落影象最深的是称"槐院"名符实在,四条槐院家家门前有槐,最细的也一个人抱不住。只我家门前是棵大皂角树,径粗需五六个人才能合围,中空可钻进去三四个小孩。大皂角树成村落落标志,下有我家前窑设的直属县药材公司尧头药店分铺,由西高槐人惠银会先生长西席经营,以药全、质好、价廉有名西乡。取药之人望树而来,不需问路。这些树的径围年轮也见告了我们村落庄的历史长度。春天过后,全村落郁郁葱葱,繁枝绿叶掩门庭,槐花风吹沁鼻喷鼻香,树荫笼罩,从村落庄这头走到那头,毒日不晒头,小雨不湿衣。可惜在一九七五年路线教诲时,被尧头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白玉林敕令砍光。"槐院"不再。全村落上除上面说过的杨族三大院外,别的各家各户解放前后家境一样平常都较殷实,极少赤贫。大多数家户也是砖门楼,有房厦,像腰槐院张银定家前窑面上,就镶有砖雕方框,中间是一个丈高的福字。普遍都是砖砌窑洞小四合院,只是规模稍小一点。
村落西1.5公里处有大队第五生产队西锁头自然村落。因位于硫磺矿东山头上,又称峁上,居民来自五省十三县,河南人居多。二零一五年后陆续迁出,已成空村落,仅不多人农忙时节回来收种。
图二:锁头老村落示意
(三) 那年那月
澄县地处渭北旱塬,靠天用饭。尧头地区最苦,而锁头在最高圪㙮上,离水最远,是苦中之苦。放眼这里的旱梯田,心中油然生发对先辈的钦佩、惊叹和感慨。全村落耕地中,有两块分外的田块。主人是白家槐院杨崇喜和张家槐院张银定家。本来是走水地,主人动用人力繁工(听说干这活时每天清晨要送一草笼半晌馍),硬是把三面埝畔用木椽像筑城墙一样邦了起来,成葫芦瓢形。行雨时地里水肥不失落,坡路上的雨水还有涝池溢水可从瓢把流入田中。至今仍是高产田。埝畔杂草难生。两块地高下相连,各有五亩旁边,略呈方型。主人珍惜,呼做"金盘"和"银盘",视若命根。一九六三年,全县高产田块现场不雅观摩,社县领导和农业专家创造这个总结升华,命名为"椽邦埝"在全县推广。掀起农田基本培植高潮。澄县被西北局树立为"农业战线四十面红旗"单位之一。"娃娃县长"苏忠民也受到周恩来总理表扬。
先辈村落民吃苦刻苦,对旱作农业颇有履历。以苦身子扑在地里,兢兢业业,精耕细作,克俭克俭。解放初几年,匪患打消,社会进步,政通人和,村落里五业茂盛,温饱殷实。一九五三年统购统销,这么一个小村落竟完成了480石(尧头大石,一石即是四百市斤)的卖爱国余粮任务。杨家槐院我大曾祖杨有庆一家就完成了180石,个中有民国十八年大年馑生产贮藏的糜子。因数量大,四区(尧头)政府动员全区骡马帮助驮运,分四路从县城东西南北四门入域,正逢县城集日,人隐士海围不雅观,震撼全县。1956年农业互助社期间,带头人有张长拴、杨俊峰、杨新堂、杨建民、张孝贤等人。"灯塔"生产互助社风生水起,热气腾腾,干劲冲天,粮满仓,畜满圈。楊太娃(副业股长)带领的五挂骡马大车,拉庄稼,送肥料,下磺矿,跑运输。一起铃声。全村落经济实力在尧头乃至全县都能挂上号。村落上第一任党支部布告是张长拴。1948年他伙张玉堂、李茂堂,接手经营村落西洛河边硫磺矿,取三人名字中各一字以"长玉茂"为矿山名号。1956年元月公私合营为县办硫磺矿。借依这资源,村落上后来办了综合厂,进行多种经营,一片兴盛景象。到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大炼钢铁运动,村落庄周边山沟里有贫铁矿(紧张是硫铁矿)脉。这里成为大炼钢铁的主沙场。大荔朝邑公社人马驻扎在南畔场,省石化厅在村落后沟里修造的三个土炼铁炉至今还矗在那里。折腾的结果是山坡植被砍光了,那两窑洞粮食吃完了。接下来便是三年自然磨难期间。用饭成了大问题。对村落上造成两方面影响。首先是正在发展的一批青少年大都辍学。张耀斌在王庄中学上学,好几门作业都是一百分。初二快结束时,父亲送馍来了,给他说这是末了一次。他只得含泪告别学校。在校某晚,他实在忍不住,偷拔校园里一棵萝卜,刚吃几口,因同学举报被老师传去。谁知老师见他,并未多说,竟把他剩下的半截箩卜默默吃了下去,令他万分鄂然。白海峰在村落中上小学,在涝池沿边埋人后"打怕怕"的火堆旁拾到两个糜子馍,到校交给老师,刘相彦老师竟独自全吃了。再便是几个在外已参加事情的人被下放回了村落庄。张发金1948年即参加地下党活动,属矿区支部成员,夜晚在西邦地埝窟窿里秘密宣誓,迎来解放即在尧头银行上班。回村落后曾任过支部布告。杨保忠在供销社,回来后任过大队长。我父亲杨建中十七岁学成中医,一九五零年,在渭南地区中医学习班肄业一年,在尧头卫生所行医,也回到村落保健所,在互助医疗站为村落民做事几十年。其徒弟张殿庆医术也好。文革开始后,农业生产更是受到极大影响。记得在1971年麦收时节在场里,我们几个学生娃听杨党儿老人讲,今年又欠收了。问咋知道,他对我说,全生产队麦秸垛没你(东头院)一家的大,打粮能多?一九七三年,第四生产队(白家槐院)年终决算仅六厘钱,只得从公积金中挤出一些,凑成一分钱。一个壮劳力出一天工,挣得十个工分,只值两根羊群牌香烟(一盒九分钱)。人均口粮120斤。第二年,新麦刚上场,一队队长杨发锁倚自己出身贫田舍庭,大胆以大忙时节,要慰劳社员,以“抓革命、匆匆生产”的名义,先磨了几袋麦子面粉,在店院架起油锅炸油糕。各队、邻村落纷纭仿效。公社急忙派员灭火。还把他批驳一通,撤了队长职务。他全不在乎,说我总让大家吃了几天饱饭。一九六九年,在杨家家庙安装了柴油机磨面,由杨有堂管理。一九七一年,张建平从政府部门跑下操持,从硫磺矿引来电力,在西锁头麦場安装下电动磨面机。高压电通到后沟,历两年筑成土坝。变压器、抽水机及七寸钢管线已通到村落西塬头。不料七四年特大山洪爆发,"坝溃了,鱼跑了,干部群众无聊了",功亏一篑,改变面貌希望落空。成了全县有名的问题村落,年年驻有事情队,瞎指挥,胡折腾。社员吃粮靠返销,饮水下沟挑,费钱愁眉梢。动不动被"割尾巴",啥也干不成。一九七五年初,公社派社办干部白海峰回村落任布告,他和班子成员杨拴成,杨李盈,张孝斌,杨新创,张振荣等共同努力,八年中干了八件实事:续引低压电进村落,社员免用度电;在水坝原址改建蓄池塘,引水上塬灌溉300余亩地皮,栽种高产玉米;和蔼化乡联办开煤矿;添置大型轮式拖沓机和链轨车各一台;通过省财政厅领回大炼钢铁占地赔偿期票款二千二百元,购买19英寸匈牙利产彩色电视机一台,村落民可每晚在杨家家庙大窑中收看电视。并建筑了大队部。多项事情都是全公社第一。真正办理温饱问题,是在进入八十年代,实施家庭联产任务承包制开始的。一九九二年,县办十五万吨煤矿在村落西南沟下建成,周围布满了社办,民办小煤矿,一到晚上,村落庄四边山沟里灯火通明,机车轰鸣,大小运煤车辆川流不息。全村落基本上都是吃煤炭饭,开矿的,下井的,运煤的,倒煤的,装煤的,依托煤矿开饭铺的,卖烟酒的,供器材的,搞机修电焊的,以煤为主,依矿挣钱。大部分家户都有手扶拖沓机和小四轮。还有的是大汽车带拖挂车。村落上还新开了水利沟两个矿。一九九六年及后,张俊斌、杨李俊、张李红等年轻后生上位,先后由张建平又争取到各级水利部门支持,在村落中建成水塔和蓄池塘,引来西高槐深机井水,彻底办理了千年吃水难题。还投资三十万元建筑了学校传授教化楼。进入新世纪来,因煤炭资源枯竭,村落落成矿区釆空塌陷区,国家政策调度,统一方案,二零零九年迈村落推平复垦,整体拆迁。老村落未留下影像资料,故宅印记只能在梦中再现,但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
锁头西沟里大炼钢铁时的土高炉遗迹
(四)人物春秋
我村落先辈知耕,代有"田舍之望"。辈辈躬种田亩,吃苦刻苦,唯勤唯俭。从存留的张楊二氏族谱影牒上,可看到好多代都曾延师课读,教诲子弟,却因社会动乱,条件不备,居地闭塞,家无余资等缘故原由,已知历史上科甲零记录,生员也只廖廖无几。村落无鸿儒,户多白丁,人文学风向无可传。从一事就可看出这点,后沟山崖裂痕有山泉喷出,沟中藏美,煞成一景。村落民竟呼其曰"老婆尿尿",虽说形象,却失落文雅!
一九四七年,杨洪涛省立同州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省立商业专科学校银行系,终于破天荒。四九年学业有成,参加革命事情,供职于西北军政委员谈判业部,继入西北民族大学深造,参加宁夏土改,任职彬县人行,回澄多部门任职,末了在县纪监委专职委员任上离休。
白满堂一九四九年北上洛川入抗大分校受训,在县公安系统事情一辈子。
杨成禄,一九五零年元月参加事情,任乡政府文书,乡长。六四年五月任王庄公社副社长,六六年元月起任社长。七零年三月因病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一岁。
张双坤中学毕业,因善于篮球运动,被驻县139煤田地质勘测队特招。村落里篮球爱好者人数多,有技战术,象张建忠走到哪都是篮球队长。
至高考规复前,全村落只有中师生两名,中专工农兵学员两名。一九七八年,有了第一名本科生。进入八十年代,考入中专大学的子女年年都有。据不完备统计,截至目前,全村落共有中专以上学生182人。还有了多名硕士,博士及出国学习事情的。从事文教科研的有总工,中、高职称。公务员中有科处级干部,有人曾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参谋长,有任省城政府机关的处长,有大型国企的党委布告。在抗美援朝中,村落上有杨新楼、张发元、杨章拴、张发成等赴朝参战,杨新楼任炮兵班长,有战功,耳朵被炮火震聋。张发元任连辅导员,复员后曾任大队支部布告。其他三人也都任过大、小队干部。杨彦海也参军赴南疆参加过自卫反击作战,复员后一贯任村落医为村落民做事。建国至今全村落共有44名有志青年经由解放军这所大熔炉铸造,在部队表现都佳,退伍后安置事情者多为单位骨干,有的当选拔领导。回村落生活者有良心质,堪称模范。村落里有名的木匠叫杨臣怀;箍窑的大把式有杨顺景和张孝堂;乡间大厨有王录平和杨青芳等人。
(五)结束的话
老事如醋,新肴待箸。新世纪以来,特殊是进入新期间以来,锁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黄土高坡小村落,已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大变局。概括有四个方面:
一是村落庄面貌大变革。从二零一零开始拆旧建新,历三年新屯子成。二零一五年元月,和原耀显、曹村落两村落合并成大村落,沿用耀显(因近煤矿,取炫耀显示繁华之意)老名,村落部驻锁头。辖地席卷了全体广义大“垛头”全峁(塬)的范围,有7个自然村落,6个村落民小组。在灵上东头修成新村落部,大红顶屋子在远处非常能干。这三村落在互助化到公社化初期就曾在一起,真是分合有天命。今又成大村落,实力更强了,办成了几件大事,将串联7个自然村落的环形公路修通。二零一四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落”;二零一七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最美村落庄”;二零一八年,被省四部委确定为“俏丽宜居示范村落”,村落上又打成了一眼深水井。二零一八年被市政法委、法律局评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落。二零九年被渭南市命名为文明村落。
二是人口构成发生了大变革。外出求学、事情、生活者越来越多,有一半多的人口在外,可算是另一个“锁头”。留守家园的人思想不雅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并未停滞奋斗发展的脚步。
三是生态环境大变革。如前述,大炼钢铁运动,小煤窑期间,生态都受到极大毁坏。现今,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进,村落容村落貌整洁,生态环境幽美,槐院美景再现,生活便捷宜居,有村落办图书馆,广场安置运动器材,网络通畅,墙壁上有文化。群众得到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是生活办法的变革。全村落用的是自来水,做饭用电磁炉,好多家庭有了洗澡室,用的坐便器,巷道已硬化,太阳能路灯,出行小汽车,收种机器化,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粮为主,果药杂多种经营的格局,人住在城镇,"走耕式"种田。忙时才是农人,余时从事各业。孩子们都被送进城镇上学,村落校也成了中老年妇女的民间宗教场所。全村落人更加和蔼,过去有“张扬不联络,白家难上坡”之说,现今聚居一起,守望相助。村落民已养成锻练身体养生保健的习气,常常开展广场舞锣鼓队等文体活动。电商购物,微信群互换。
锁头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还要发生更大的变革。
我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把这些往事说给人听,诉我的衷肠诉我的情。锁头人既居高,当望远。希望我们后来人能从这些故事中汲取营养,总结履历,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世俱进,与国俱进,与时俱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创造更加辉���的古迹。
对帮助成文的各位朋友表示谢意,并请批评示正。
二零二零年立夏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