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聚焦十多年来,一群建筑学院师生走进乡野 “失落落”的民族建筑重获新生
海南五指山市初保村落,大连民族大学师生开展与黎族村落寨保护项目相结合的科研与传授教化。受访者供图
走进江西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大通村落,仿佛在色彩斑斓的画中行走,畲族风情的彩绘墙壁引人瞩目。
以前,这里很多屋子都年久失落修,但在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的努力下,老屋子抖擞出新的活气。改造后的少数民族民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村落民的年人均收入从4680元增加到1.1万元。以前5万元就能买到的屋子,如今30万元当地人都不卖。
多年来,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倪琪一贯致力于保护少数民族建筑、传承建筑文化。在他看来,少数民族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要保护有范例意义的少数民族村落和民居建筑,并为传统民居注入适应时期发展的新内涵。
老屋子的新生
2018年,倪琪到江西大通村落稽核时,一座本要废弃的屋子进入了他的视野。
当时,这栋2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已被摈弃,户主一家早搬到城里居住。由于长期空置,屋子的顶梁歪斜,木板烂掉,墙上还有裂痕,房东打算拆掉它。但倪琪把稳到,这栋二层民居是用传统建造工艺建成的,无论是建造形式、构造形式还是建筑材料,都有范例的畲族乡土建筑特色。
倪琪提出,把这栋屋子改造本钱学院的民族建筑传授教化演习基地。随后,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与当地签订共建协议,学校出经费,把屋子规复成代表性的畲族建筑。他们修复了原来破败的部分,外立面用灰色贴面砖翻新,为了安全起见,内部的楼梯等木质部分也换新了。
培植演习基地,学校花费了不到20万元。他们利用了当地的石材、青砖、木材,以畲族民居的建造工艺授予了这栋屋子新的生命。
建筑系大三学生范涓汶去年7月来到这里时,修复后的民族建筑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建筑的基调以灰白为主,屋顶由玄色瓦片铺成,门窗多由各式木棂条组成,刻有畲族吉祥物等元素的雕花。建筑布局大致分为三跨,主体和附属功能分开,利用很方便。
“上百年的传统木构民居显然已不适应当代生活办法的需求,我们思考如何改造才能让它适宜当代生活,变为文化家当,以农业文化生活为根本,发掘第三家当潜能。”倪琪说,唱歌舞蹈、敬拜等民俗,须要相应的乡土空间展示,在当代钢筋混凝土的屋子里展示的民俗文化,显然有些短缺韵味,但是在传统村落的情境里,这种文化是活的。
倪琪和学生们希望让村落民看到,用传统建造工艺和材料改造的民居,比贴瓷砖刷涂料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更有文化和经济代价。
受此启示,其他高校也在当地设置了传授教化演习基地。靠着“演习经济”,地处偏远的大通村落逐渐繁荣。前来演习学生的吃、住、行,给村落落带来了经济效益。大通村落村落支书廖国华说,村落庄位于山区,离县城很远,大连民族大学建立演习基地后,带动了村落里的餐饮、民宿经济以及农副产品发卖。全村落有293户1123人,村落民的人均年收入从4680元增加到1.1万元。
学生的演习成果也演化成一个民俗展示馆,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老百姓认识到老屋子的代价,开始开拓村落庄旅游。
“以前村落里人80%都外出务工,自己赚了钱建新居,废旧的屋子就搁置了。现在村落里旅游业发展起来,一部分年轻人回村落搞养殖、餐饮。去年‘五一’假期,村落里游客最多时的一天达5000人。屋子金贵了,以前5万元能买到的屋子,如今30万元都不卖。 如果没有大连民族大学师生的掩护,很多老屋子可能就倒塌了。如今,民族建筑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共赢。”廖国华说。
民族建筑犹如一壁回照历史的镜子
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村落,有一处充满浓郁满族风情的民居大院。房间内,空调、独立洗澡室、WiFi等当代举动步伐一应俱全。去年旅游旺季,这里一天的住宿费高达750元。
倪琪参与设计这个民居时,整体建筑群已经完成。要在这种如军工大院般规整的建筑内注入满族文化特色,是个难题。
他深度挖掘满族文化特点,并结合当代人的居住需求,提出了“新满族民居”的观点。“建筑犹如一壁镜子,回照着特定历史期间、特定地域以及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等信息。本日的新满族村落建筑,也是来日诰日大家理解我们现今文化的渠道。”倪琪说。
倪琪认为,村落庄培植要只管即便利用实用的技能、当地的建筑材料,遵照经济实用的原则,融汇民族元素与时期风格。
他探索为新修的建筑注入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保护民族地区传统建筑,也不容耽搁。近年来,他与贵州、内蒙古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镇开展深度互助,到侗族、羌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原生态村落进行信息采集及数据化培植。
在倪琪看来,保护少数民族建筑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当地人对人居环境的追求,由于多数村落庄传统民居无法知足人们对当代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普通百姓没有很强的保护民族建筑文化的意识,地方政府也须要加强保护意识,如果盲目拆迁,会导致村落庄同质化。
他建议,政府应适当勾引,比如做好示范点、示范街区,引发老百姓的自觉保护行为。“先从做几个示范街区开始,让人们看到,民族文化保护好了,环境会改进、经济会得到提升,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不过,倪琪也提醒,旅游家当不一定适宜所有少数民族村落,比如有些地方更适宜栽种药材,这就须要探索各种各样的家当形态。
传承民族建筑文化的血脉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朝阳村落地处深山,传统建筑为吊脚楼。在学生实践环节,师生们要对这里的建筑形态与空间构成等数据进行采集,并对生态环境、历史与蜕变过程调查访问。
每年,建筑学院有三四百逻辑学生去少数民族地区演习。满族男孩白永亮是倪琪的硕士生,他本科就在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就读。白永亮特殊喜好去民族地区稽核,本科期间,他每年大概有两周韶光在民族地区做建筑研究,研究生期间走的地方更多,一年去四五个民族村落寨作研究。
“学院每年有四五组学生到全国各地的民族村落寨进行测绘实践。过去,我们在书本上看到那些柱、梁、枋、椽,没有立体观点。测绘之后,脑海里的笔墨图片瞬间就立体化了,测完一个建筑后闭着眼睛,脑海里就浮现出全体建筑的形象。”白永亮说。
2016年,白永亮去贵州一个小山村落做测绘。村落落在非常偏远的山谷里,那里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落。村落里生活条件很差,他每天要走半小时山路进村落。有一次半路遇上大雨,大家都淋湿了,到了测绘地点,老乡拿来火盆给大家烤鞋子和衣服,还有老乡拿出家里的红薯干分给同学们吃。乡亲的淳厚,让大家很冲动。
“当地很穷苦,我们测绘的数据会供应给当地政府,能为当地的开拓培植、脱贫攻坚贡献一点力量,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故意义的事。去之前,大家以为条件太艰巨,并不是很乐意,但是去之后,收成很多。”白永亮说。
他记得,一个学姐去一个古村落做测绘时,看到了两栋非常俊秀的旧民居。但学姐一年后再去,那两栋民居被拆了,这令她酸心不已。这个故事也让白永亮意识到,保护民族古建筑刻不容缓。
建筑系大三回族学生范涓汶去年参与了村落寨测绘,测绘内容包括建筑外墙尺寸和屋顶坡度等。精准丈量后,再用软件画出平面图,通过三维建模展现,培植少数民族村落信息数据库。传统村落可能会随着岁月变迁而消逝,测绘旨在给后人研究及复原建筑供应信息支撑。
“测绘不是做样子,有时量了一整天,若核对时创造数据不精准,辅导西席会带着我们重新丈量。”她说。
在湖南老家的村落庄里,她创造有的屋子在改造时毁坏了原始的村落容村落貌,这让她有些酸心。她想毕业后到民族地区事情,为民族建筑改造供应专业辅导。
2006年至今,建筑学院培养建筑专业本科毕业生近1000人,个中40%的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做事于培植一线。
倪琪认为,如果建筑师不理解民族建筑的文化内涵、不深入屯子理解人们的需求和意愿,建筑创作便是无源之水。而对付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的理解,绝不能依赖教室上的知识贯注灌注,只有通过体验和实践学习才能得到。
他说:“建筑师该当与公民在一起,而民居是人们生活最直接的表示。不知道公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建筑师是伶仃的,更谈不上传承与保护。”( 王晨)
任务编辑: 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