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封丘这个名字是汉朝就有的。

金银花之乡树莓之乡龟龄之乡我的家乡封丘  第1张

我这流落在外的游子,每每经由黄河大桥,从开封步入封丘的霎时,全体心犹如桥下的黄河之水,开始澎湃激荡。

穿越数里路,售票员开始吆喝,“封丘县城到了!

汽车停稳,提着行囊下车,还未走出几步,就有三轮车上前。

“老师儿,去哪,送过去吧?”

熟习的乡音响起,从耳朵眼钻到心里,在你确当心肝上挠上一挠,甭提多得劲了。
赶紧调度口型,那张在外讲惯了普通话的嘴里蹦出了咱封丘话。

“老师儿,北街口多钱?”

开车的是个六七十岁的老者,倒是干净利索。

“六块,走不走?”

“走!

开车的拉到了买卖,坐车的离家又近了一步,心里都蛮痛快酣畅。

透过车帘,我不雅观察着封丘县城,找寻着影象中的样子容貌。
九八年至零一年在一中读书,县城还是比较熟习的。
可这一起走来,与影象中的县城,竟很难重合起来。
这种影象的隔离不知始于哪一年,而每回来一次,就加重一次。

二十年的光阴,足以让它变得陌生。
看着县城的光景,心里还是有些自满的。
这一栋栋的建筑,比开封城都派头。
开封火车站和十几年前险些一样,没什么改变,咱们县城变了,解释它发展了。

三轮车停在了北街口,这里倒没太大改变,还能咂摸出曾经的味道。
街边有卖卷尖的,还乡人鲜少有往自家带的,倒是出门人,常会带些去外乡,在外乡品食这故乡的味道。

奥运冠军刘国梁

02

卷尖外层是黄黄的鸡蛋皮,有人称之为“黄袍加身”。
这道菜与北宋开国天子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转身成了太祖天子,卷尖算是纪念吧!

坐上开往黄德的公交,望着窗外的风景,野外里是绿油油的麦苗。
听父亲提及,近几年田里开始有野鸡出没。
我在老家读书那会,田里只有野兔、刺猬一类,从没见过什么野鸡。
大概是这些年环境转好,才吸引这些野物过来的。

等到了家,跨进小院,开口便是一声“妈!

“哎!
”母亲拖着长音应声涌如今院子里,见面就说我瘦了。
有时确实瘦了,有时比先前胖了一些,可母亲总是说我瘦。
大概每个母亲都不嫌儿子胖,胖了或许解释你过得不错,我妄自揣测着作为母亲的生理。

看过了父母,赶紧奔向爷爷的小院。
奶奶是前年走的,那年她83岁。
如今,爷爷一个人生活,用饭由父亲和叔叔轮流卖力。
我走进院子,没瞧见爷爷的身影,进了小屋,才瞥见爷爷在床上躺着,枕边放着收音机,正播着刘忠河演唱的戏曲《打金枝》。

爷爷揉揉昏黄的眼睛,怔了一会,才认出是我。
他起身下床,要给我拿吃的,我拦了几下,没能争过他的执拗,干脆由着他了。
他拿了鸡蛋糕,还有卷尖,放在我面前,说卷尖是他自己做的,让我尝尝看。
我吃了几块,味道不错,开始夸赞他的手艺。

爷爷脸上乐开了花。
我陪他聊了半个多小时,实在没什么话了,起身告辞。
走前塞了300块钱在他手里,叮嘱另日常平常买点吃的。

金银花基地

03

爷爷爱饮酒,几年前酒后摔了一跤,差点要了老人家的命。
这事之后,爷爷饮酒不能那么随性了,父亲和叔叔看着,不让他多饮。

岁月是把无情刀,刀刀斩过催人老。

我都是奔四的人了。
爷爷则走在奔九的路上,他是加倍佝偻了,瘦的只剩下几根骨头了。

村落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他们大多儿女双全,有子孙在面前尽孝。
倒是没有百岁老人,不过阁下的大李湾村落有好几位,享受着五世同堂的欢快。

我是个内向的

我来到野外,看到了二花。
一株株不过膝盖高低,在阳光下卖力地长着。
这东西,学名叫金银花,封丘人喜好叫它二花。
原来只有司庄乡大面积栽种金银花,这东西给农人带来了好日子。

如今,我们乡也有人走上了栽种金银花的路,也算踏上了一条致富路吧!
也有人种起了树莓,这东西种好了,每年亩产能收入过万,比种小麦强多了。

唐朝墨客高适曾做过封丘县尉。

拿过奥运冠军,做过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的刘国梁也是封丘人。

在外的封丘人大多还是想念着故乡的。
冯村落乡的希哲中学是台胞王希哲捐建的,居厢乡的树人中学是台胞刘树人捐资建立的。
前者是贩子,后者是公务员,都怀有一颗小儿百姓之心,都未曾忘却乡里。
大多数的封丘人怀有戴德之心。

不记曾经的恶,多年生活的好,封丘人大多有一种乐不雅观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面前,吃苦都不算什么大事了。
心态好的人,随意马虎龟龄。

封丘树莓

04

安集村落后北大河,这条黄河支流,裹挟着泥沙,打着漩涡呼啸而过。
沿岸向西,一起槐花开遍,在春天的时节。
沿岸花喷鼻香飘荡,槐花白透半边天。

人们喜好采了槐花回家蒸菜馍。
封丘人的龟龄,大约与喜食槐花、野菜等脱不了干系。
不单槐花,榆钱、马齿苋等也常被人采食。
封丘人在饮食方面偏素,屯子人尤其如此。
天然的素食无疑更康健。

封丘屯子老人大多爱听戏。
河南卫视有档节目“戏班春”,那是老人家的最爱。
河南地方戏颇多,有豫剧、曲剧、越调、坠子、大平调等等。

豫剧有“常陈崔马闫”五大流派。
在全国叫得响的名角,有常喷鼻香玉老师和马金凤老师,是常马两派的代表人物。

封丘唱戏的出了个金不换,如今也是名角。

不少老人家,都能随口哼出几句名家名段,有的还韵味十足。

这些戏曲算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与读书人爱读书相称。
有了这种寄托,老年人的生活才不会显得空虚落寞。
精神愉悦,大概是封丘老人龟龄的又一缘故原由。

屯子老人爱动,闲不住。
七八十岁的老人有时还会下田干活,家里人拦着不让干重活,就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等到八九十岁实在没力气下田了,就在家里干些轻活。
比如扫扫院子,做饭时烧个火之类。

反正不会一天到晚等着用饭,不想让家里把自己当个废人。
老小孩、小小孩,人老了有时就像个孩子,老想着要在家人面前表现一下,刷刷存在感。
而家里人,也大多顺着老人,谁也不想落个不孝的名声。

封丘人大多有着平和的心态,没有太多的争强好胜之心。
不求多好,不差就行,这是大多数人的心态。
这种心态,大概也是老人龟龄的缘故原由之一。
儿孙是否富贵,老人并不太在乎,家和就好,孝顺、懂事就行。

封丘得了“龟龄之乡”的美誉,是封丘人的骄傲和自满。
愿这份美誉,一贯延续下去,直到永久永久。

#封丘#

#我要上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