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足”部的两个字:“蹴”和“躡”。
“躡”字简化后写作“蹑”,两个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生僻字。
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蹴。
读音有两个:

说文解字第334课成语一蹴而就的蹴你读对了吗 汽车知识

(一)cù。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阐明是:“蹴,躡也。
从足,就声。
”形声字。
本义是践踏,踩,踏。

(踩足球)

比如《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赵岐注称:“蹴,蹋也,以足践踏与之。
”朱熹《孟子集注》:“践踏也。
”践踏过了再给予,托钵人都不屑要。
针言“一挥而就”中,“蹴”用本义,便是踏一步就可以完成。
常日用来形容事情很快就能完成或很随意马虎就可以完成。
又比如杜甫《遣兴五首》之二:“骍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蹴也用本义,白马踏微雪。

本义之外,蹴还有其他用法,比如:

(1)踢。
《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蹴,蹴踘。
”便是蹴鞠,实际便是中国古代的足球(中国在远古就有了足球这项运动)。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项)处后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
”(项)处后来“蹴踘”(踢球),结果腰部寒冷,出了很多汗,吐了血(扁鹊诊断他肺腑有病,不能做操劳用力的事,他却去踢球)。

(黄杨木雕:蹴鞠)

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有人)打门求籴,怒其不应,因蹴其户。
”便是踢门。

(2)追逐。
《集韵·屋韵》:“蹴,逐也。
”明代王直《彭氏义阡表》:“会风雨大作,河水暴涨,兵大半不得渡,贼以众蹴之,遂擒文远。

(3)匆匆。
《直音篇·足部》:“蹴,匆匆也。
”《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二回:“季友闻变,夜扣公子申之门,蹴之起,告以庆父之乱。
”季友(庆父的弟弟)敦促公子申起床,由于庆父行刺了鲁闵公和慎不害,他们要赶紧逃走(后来逃到了邾国)。

(4)不安。
《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蹴,不自安也。
”《管子·戒》“桓公蹴然逡遁。
”桓公不安妥协。

(二)zú。
这个读音出自《集韵》。
恭敬貌。
《礼记·哀公问》:“孔子蹴然辟席而对。
”孔子重礼,哀公开口说“请教”时,孔子连忙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

(公子像)

蹴的小篆写法如图:

(蹴的小篆写法)

2、躡(蹑)。
躡字简化字是“蹑”,以下行文用蹑。

读niè。
《说文解字》给的阐明是:“蹑,蹈也。
从足,聂声。
”形声字。
本义是踩,踏。
比如《淮南子·览冥》:“骋若飞,惊若绝,纵矢蹑风,追猋(biāo,通“飙”)归忽。
”高诱注称:“蹑,蹈也。
”(马儿)奔跑如飞,驰骋疾速,像踩踏着飞箭和大风,如狂风一样回旋。

(马踏飞燕)

又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
”指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话。

(影视剧中的刘邦和张良)

本义之外,蹑还有很多用法,比如:

(1)登攀。
这是方言用法。
《方言》卷一:“蹑,登也。
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蹑。
”《玉篇·足部》:“蹑,登也。
”司马相如《封禅文》:“然后蹑梁父,登泰山。
”蹑和登意义相同。
当代汉语同样这样用,比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便是他帐下那班奔忙的健儿,也是一个个有飞空蹑壁之能,虎跳龙拿之技。

(泰山之巅)

(2)至。
《淮南子·览冥》:“邅回蒙氾之渚,尚佯冀州之际,径蹑都广,入日抑节。
”高诱注称:“蹑,至也。
”大意是:溜达徘徊于蒙汜的水洲、徜徉在冀州大地、飞越至都广山岭、送夕阳回日落之地。

(3)追踪;跟随。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杨)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羊)祜等皆引军还。
”先跟踪,再出击。
这个用法,后来用例较多,比如《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忽一少年骑青驹,蹑其后。
”也是这个用法。

(4)穿鞋。
《广雅·释诂一》:“蹑,履也。
”比如《史记·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
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
”大意是:虞卿,是个长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肩搭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
这个用法,当代汉语也用,闻一多《大鼓师》:“我蹑着芒鞋,踏入了家村落。

(当代的芒鞋)

(5)跕;轻步。
比如蹑手蹑脚。
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便蹑脚儿走了。
”凤姐生日喝醉了酒发威,丫头吓得只能放轻脚步躲开。

(6)急。
《方言》卷十二:“蹑,急也。
”比如曹植《七啟》:“忽蹑景而轻骛,逸奔骥而超遗风。
”李善注:“蹑之言疾也。

(7)古代织布机上用脚踩的两只踏板。
《傅子·马(钧)师长西席传》:“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师长西席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织布机的工艺是不断改进的,到后来,织布机发展成为两蹑,由于综架已经发展成前后两综了。

(织布机的脚踏板)

躡(蹑)的小篆写法如图:

躡(蹑)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34,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