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桥下的中国》,李晓杰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9月。

俚语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可见对付人们的交通而言,在自然界中的紧张障碍便是山与河,而建筑桥梁,无疑是打破河流天堑的最紧张且最有效的手段。
在科学技能飞速发展的本日,各种巧夺天工的大小桥梁星罗棋布,为人们的出行供应了便利的条件。
那么,桥是如何起源的?它在我国古代又是如何发展进而达到顶峰的呢?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从中来寻求答案吧。

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成长史图鉴 汽车知识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早涌现的桥梁

在科技还不太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建造一座桥梁,远没我们本日这样便捷,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原始社会,对付我们的先民来说,哪怕是建筑一座在我们现在人眼中最为大略的桥,也已经是相称不易了。
为了理解桥梁是如何涌现的,还是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数千年前的先秦社会,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造桥的吧。

在原始社会期间,我们的先人从最初的原始游牧逐渐转变为定点聚居。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有能力建造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群的周边,桥梁,也开始涌现,并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短缺的主要建筑物。

桥与梁在我国古代是同义异名的两个字。
东汉期间的笔墨学家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对“桥”有如下的一段阐明:“桥,水梁也。
从木,乔声,高而曲也。
”在对“梁”的阐明中又说:“用水跨木也,即今之桥也。
”可见最早涌现的桥梁该当是木梁桥。
而这种木梁桥最初很可能是因树木倒下而自然形成的,后来人们从中受到启示,才逐渐涌现了故意识的伐木搭桥。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落大约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创造密集分布的圆形住房四、五十座,而在这些建筑物的周围,挖有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大围沟。
考古学家们推测,当年在大围沟中可能有水,紧张起防御的功能。
当时的人们为了出行,该当在大围沟上架有桥梁。
而依据其时的技能水平,大概是用几根原木搭成的简支桥梁。

陕西西安半坡木桥假想图。

到了笔墨涌现的时期,有关桥梁的记载也开始增多,诸如梁桥、浮桥、索桥等多种型式的桥梁也都逐渐涌现了。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早涌现的桥梁。
在晋代王嘉所辑的《拾遗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
”在《竹书纪年》里又有如下的记述:“(周)穆王七年,大起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
这两则记载中都提及了鼋鼍。
鼋,是一种大鳖,而鼍也称鼍龙、猪婆龙,即扬子鳄。
这两种动物都是大的爬行动物,出没于江湖之中。
它们露出水面的脊背,恰好可以作为大禹与周穆王出行跋涉江海的桥梁。
这两则记载显然颇具神话色彩。
然而在浅滩溪涧中露出水面的石蹬、大石头等,远了望去确实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鼋鼍脊背,以是古时候的人们形象地将水中的这些石蹬、大石头等称为鼋鼍。
如果从这样的意义上去理解,《拾遗记》与《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的“架鼋鼍以为梁”实际讲的是我们的先人架设的堤梁式石桥。

所谓堤梁式石桥,便是用大小砾石或者是较为整洁的条石铺放在水面较浅的河流上,形成一个个的堤梁,人们可以踩着这些堤梁过河,也即人们说的“摸着石子过河”。
这种桥可以说是梁桥的雏型。
在现在不少的山区,还能见到这种堤梁桥。
如在本日浙江泰顺,在大水期很短的仕阳溪上,就因时制宜地并排铺设了一高一低两排堤梁桥,高的可便肩上挑担的行人通过,低的可供一样平常行人过溪。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有狐》就有关于商代堤梁桥的描述: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个中提到的“淇梁”便是指在淇水上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堤梁。
淇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林县临淇镇,下流到淇县,也便是商代纣王统治期间的都城朝歌。

史乘中记载春秋期间有名的堤梁桥是架设在今河南济原湨水之上的湨梁,在《尔雅·释地》中就有“梁莫大于湨梁”的描述。
晋平公时就曾在此大会诸侯。
其余在本日江苏徐州附近建筑的“吕梁”,也应是一座堤梁桥。
在《水经注·泗水注》中,作者郦道元有这样的记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
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斯梁也。

除了这种以石绝水的办法而筑的堤梁桥之外,跨水而过的梁桥在早期的书本中也有记载。

在《史记·殷本纪》中则记载了商代的一座大桥:

(周)武王既革殷,受天明命之后……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经后代学者的考证,这座被称为“钜桥”的梁桥该当是架在漳水之上的。

《史记·刺客列传》还记载了春秋末期刺客豫让为其主子智伯报仇,躲在汾桥之下,准备行刺赵襄子的一则故事。
从中可以推测,既然此桥之下能够藏身,应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梁桥才是。

到了战国期间,梁桥的建造该当更多了。
我们从《史记》所记载的战国期间苏秦以“尾生取信与女子期于桥下,大水来了而不走,终极抱柱而亡”的故事来游说燕王的事情中,可以知道,至少在这一期间,梁桥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建造已经较为普遍了,由于能让人抱柱的桥,应是梁桥。

浮桥是我国古代桥梁中的又一种建造类型。
有关浮桥的记载在《诗经》中就已涌现。
《诗经·大雅·大明》中吟颂道:周文王为娶妻,“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后代学者对这一诗句作了进一步的阐明:“造作梁桥也。
作船于水,比之而加版于其上以通畅者也。
即今之浮桥也。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在公元前12世纪,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浮桥的最早记录。

随后,在《左传》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又记载道:“秦公子鍼出奔晋……造舟于河。
”当时秦公子鍼在秦国无法安身,害怕被秦景公杀去世,于是要出逃到邻国晋国去。
当时秦晋之间隔着黄河,而秦公子鍼随从资财甚多,“其车千乘”,如果要依赖摆渡过河自然要耗费很永劫光,于是令人搭起一座临时浮桥,使车辆连贯过河。
这座浮桥虽然是临时搭建的,但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人们已经详细备了在黄河这样的大河中架设浮桥的技能。

历史上涌现的有明确记载的在黄河上架设的固定浮桥建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
在这一年,秦国由于作战的须要,在本日的山西省永济县风陵渡一带“初作河桥”。
因这一事宜重大,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秦本纪》之中。

索桥在我国古代最早何时涌现,尚难定论。
现在我们已知的较为确定的索桥涌如今战国时期。
其时秦国的蜀守李冰率领工匠在本日四川成都周边的郫江与检江上建造了七座桥。
个中位于检江上的一座桥名叫笮桥,可能便是竹索桥。
由于“竹索”在古代写作“筰”,也通“笮”。

至于拱桥,先秦期间还没有涌现,虽然以往有学者依据甲骨文中的某些字体而认为商周已有拱桥,但现在看起来,这一说法并不可靠。
拱桥的涌现与建造该当是往后的事情了。

记录片《天下赵州》(2015)画面。

传说秦始皇曾在海中立柱建桥

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发展期间。
在此期间,修建了不少的桥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制的大帝国。
为了让政令通达,往来便利,秦始皇敕令以都城咸阳为中央,大修天下驰道。
修路的同时,架设桥梁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连动工程,否则,要达到四通八达,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了。
以是,推测秦代时应建筑有为数不少的桥梁。
只可惜在当时没有干系的文献记载流传下来。
其余,传说秦始皇曾在海中立柱建桥,依据当时的技能水平,在海上架桥,无疑是无法办到的,但从中透出,当时人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征服自然的能力与信心。

在秦代,修建的最著名的桥梁要算都城咸阳的渭水桥。
据史籍中的记载,这座桥是一座多跨梁桥,全长有500米旁边,共有68跨,由750柱组成了67个桥墩,每墩由11根或12根柱构成。
当时建造这座桥的目的是想将建筑在渭水南面的长乐宫与渭水之面的咸阳宫联系在一起,用渭河来象征天上的银河,架桥南渡,象征牵牛星座,以此显示天子的超凡与脱俗。

汉代建立之后,重修了秦渭水桥,并在该桥的东西两面又先后各架设了东渭桥与西渭桥,形成了著名的渭水三桥。
在汉代,渭水桥是迎来送往的一处主要场所。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诛除诸吕,并率领群臣在中渭桥迎候代王刘恒(即汉文帝)入长安登基。
汉将李广利出兵匈奴时,丞相刘屈氂为他送行,也是至渭桥而别。
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朝觐汉廷时,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人,在渭桥下列队相迎,当汉宣帝登上渭桥时,人们三呼万岁。
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曾将中渭桥焚毁,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又将中渭桥修复。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洞口上壁画的渭河桥图。

深受秦渭桥建筑风格影响的汉代桥梁有几座,如沣桥、灞桥、浐桥等。
个中最有名的,当属位于本日陕西西安安东北的灞水之上的灞桥。
这是一座石梁桥。
自建桥之后,两千年间一贯是长安与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别的所在,留给后人不少传颂的著名诗文。

旧灞桥侧影。

汉宣帝时,西北边地遭到的羌人侵扰,汉朝老将赵充国赶到当地理解情形后,提出治军屯田、疏通沟渠,建造七十座桥梁,以利行军作战的建议,为宣帝所采纳,终极达到了击败羌人的目的。
桥梁在军事行动中的浸染已经大大显现。

汉代最为有名的第一座架于长江之上的浮桥,是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四川盘据势力公孙述在现今的湖北省宜都县荆门和宜昌县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阵势所架设的江关浮桥,其目的是想断绝汉光武帝西进的水路交通。
但终极被东汉的水师,利用风势,纵火将这座浮桥烧毁。

拱桥在汉代也已涌现。
在1957年河南省新野县北安乐寨村落出土的东汉期间的画像砖中就刻有拱桥的图形。
在这块画像砖上刻有一座单孔裸拱桥(拱券上没有建筑)。
桥上有驷马,车前有骑马者,桥下还有几艘船只划行。
从这幅图画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获知,至迟在东汉期间,拱桥已有建筑。
至此,桥梁建造的紧张类型都已涌现,解释这一期间我国古代公民在造桥技能方面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两晋南北朝期间,由于战事较多,浮桥的架设明显增多。
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预率军南征,在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上架设了河阳浮桥。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在本日的南京建造了一座浮桥,由于在桥上又建有重楼,楼上置两铜雀,以是称为朱雀大桁。
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苻坚造洛阳盟津浮桥,渡桥之后,便将这座浮桥烧毁了。

石拱桥的建造技能在隋代至高无上

隋唐两宋期间,是我们古代桥梁的全盛期间。
特殊是隋朝,其统治的韶光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古代造桥史上却留下了非常主要的遗产。

隋在长安建造霸陵桥,又在大业元年(605年),利用“铁锁维舟”的方法,架设了一座铁链浮桥——天津桥。
至于处于当时运河枢纽位置扬州城内的二十四桥,更是名闻遐迩。

石拱桥的建造技能,在隋代可谓是至高无上。
最为著名的有两座桥梁:一是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的小商桥。
该桥位于河南临颍,是一座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

小商桥构造图。

另一座便是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竣工于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的河北赵州安济桥。
这是一座比小商桥更大的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
赵州桥的桥跨桥式处天下之最,达一千二百余年之久。
纵然在本日,建造这样一座桥梁也并非易事。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座高度科学性与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古代桥梁的典范精品,设计与建造这座桥梁的工匠李春等人也因此青史留名,永载史册。

赵州桥示意图。

降至唐朝,桥梁的建造更为兴盛,造桥也不仅仅是民间行为,政府也开始拨款,参与督造。
《旧唐书·职官志》载:

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则蒲津、大阳、河阳,洛则孝义也),石柱之梁四(洛则天津、永济、中桥,霸则霸桥),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便桥、中渭桥、东渭桥也),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别的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

在上面引文中提到的蒲津浮桥,位于本日的山西省永济市,对岸便是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即前文中言及的战国期间秦国在黄河上“初作河桥”的那座浮桥。
此桥从那时起一贯维系到隋朝末年。
隋唐之际,由于战役,这座浮桥遭到毁坏。
唐高祖时又将此桥修复。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将原来的竹索浮桥改为铁锁浮桥,用铸造精良的铁牛、铁山、铁柱、铁人埋在河水两岸,以便维系铁链。
其余,还以环状铁链将作为浮体的舟船连在一起,主缆两端固定在岸锚上。
这样不仅提高了大桥的抗拉性,而且也增加了桥面的稳定性,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这座浮桥对抗水流的能力。
此桥在金代末期曾毁于战火。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为了军事须要,又规复建造了这座浮桥。
后来在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与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都曾对此桥加以整修。
但十分可惜的是,后来随着黄河河道的无常摆动与政治重心的东移,蒲津桥终于再也无法规复昔日的风采了。

唐朝东都洛阳,洛水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天津桥便架在洛阳城北的洛水之上。
此桥在隋时即已建,只是当时是一座以缆系船的浮桥,后来由于洛水暴涨,浮桥遭到毁坏。
到了唐代贞不雅观年间,重修此桥,而改为石柱梁桥。
此桥之以是称为天津桥,是采《尔雅》上所说的“斗牛之间,为天汉之津”之意。

作为木柱梁桥代表的渭水三桥都经由了全面的重修,规模更加伟大,所显现出的造桥技能也更加成熟。
西渭桥在唐时又称咸阳桥,是丝绸之路东到长安的末了一站。
唐代与吐蕃之间发生的不少事情,都与此桥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在今苏州东南葑门外六里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年),因唐刺史王仲舒捐献宝带帮助建桥而得名,是一座著名的多孔古石拱桥。
桥梁全长有300米,53孔,桥宽超过4米。
个中三孔联拱特殊高大,用来通畅大的船只,两旁各拱路面逐渐低落,形成弓形弧线。
因这座桥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南段(名江南河)边上的一座纤道桥,因此,在建筑上采纳了跨径小的多孔、狭长和平坦的桥型。
宝带桥由于位于苏州至杭州、嘉兴、湖州陆路必经之处,又跨诸湖之口,是船只通往运河及吴淞江的一个关口。

在唐代,索桥在西南地区的架设依然十分兴盛,所采取的桥缆索,或用藤、竹,或用铁锁。
个中较为著名的,要数在云南丽江和维西之间架设的“铁桥”。
此外,在吐蕃地区还建有婆夷水藤桥、漾濞水铁锁桥。

宋代桥梁培植在承继了前代的根本之上,不仅扩大了建造规模,而且在技能上也有所创新。

从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用了六年多的韶光,在福建泉州湾洛阳江口上,建筑了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万安桥,别号洛阳桥。
此桥的桥基建造采取了“筏形根本”的技能,是建桥史上的一大创新。
其余,为使桥基稳固,还利用了牡蛎固基法,在世界上最先将生物学运用到了桥梁建造之中。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在其《清明上河图》长卷中,对汴梁(今河南开封)著名的虹桥作了细致的描述。
该河桥坐落在汴梁城闹市区的东水门附近的汴河之上,采取了新颖的木拱桥的构造,贯插众木成拱而建。
这种桥梁的优点是,一跨过桥,避免了来往过桥船只对桥梁的冲撞。
此桥后来毁灭于宋金战火之中。

南宋期间闽中地区在万安桥建成之后,又建造了一批石梁石墩桥,甚至人们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叹。
在这些石桥中,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花了十四年才建成的福建晋江安平桥,十分著名。
这座桥总长五里多,有362孔,是天下上少见的古长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9—1173年)的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又称“湘子桥”),横跨在韩江之上。
桥长五百多米,分为三段。
东西两段,采取石墩石梁的建筑形式,中段为了便于河道通航,而采取可随时解缆移动的浮桥形式。
以是,这是一座石梁与浮桥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桥梁。
这种组合形式,可谓近代所谓的“开合桥”的先声。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建造的福建漳州虎渡桥(别号江东桥),也是令人十分惊奇的一座石梁大桥。
这座桥在建筑上采取了悬挑四层的石墩以增大桥下净孔的技能,个中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达200多吨,纵然在本日的技能条件下,要开采、运输、架设如此巨大的石梁,也是十分不易的。

在南宋期间,城市内的桥梁建造也颇有特色。
位于本日浙江省绍兴市城东的八字桥便是一座布局奥妙兴建于宋代的城市石梁桥。
这是一座石壁石柱墩式石梁桥,坐落于一条丁字形的河道上,南北为主河道,向西接着一条支流,桥在三向四面落坡,在桥东端紧沿河道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桥西端又从西、南两个方向落坡。
西端南面的坡道下还建有一个小孔,超过小河。
这种设计形式办理了三街二河繁芜的交通问题。
由于是两桥相对而斜,在形状上与汉字的“八”字十分相像,因此而得名。
这座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

元、明、清期间,驿路与漕运的发展,对古桥的建造与修缮都作出了许多贡献。
如元朝,坐落于永定河上建筑于金代(1189—1192年)的联拱石桥卢沟桥被全面修整。
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初建于宋代的位于今江西抚州的万年桥,由浮桥改造为一座长为四百多米的联拱石桥。
清代,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到四十五年,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的大渡河上铺设了泸定铁索桥。
此外,清朝公私园林里建造起的各式小桥,也显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注: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桥上桥下的中国》,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

原文作者/李晓杰

摘编/何安安

编辑/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