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特殊喜好车,是个车迷。
他在微信上关注了好多和车有关的"大众号,除了咱们97期阐发过的有车往后,还有本日我们要阐发的“李老鼠说车”。

李老鼠说车

汽车修理工作的二手车视频获11亿播放量5000万估值 汽车知识

李老鼠说车从属于吱道文化,公司成立于2016年4月,是一个垂直于二手车的自媒体,内容紧张以视频和图文为主。
2016年9月,李老鼠说车已经有30万粉丝了。
李老鼠说车有三档原创视频节目:吱道不知道、Ask吱吱吱和FMC。
个中,吱道不知道的紧张内容是二手车评测和导购性建议,比如某款车型的优缺陷、市场价、适宜的群体等等;Ask吱吱吱紧张便是为消费者解答二手车方面的迷惑;FMC紧张讲二手车改装。

除了线上的视频,吱道文化也做起了线下的买卖,在北京北五环开了一家280平米的门店,专门做二手车检测、维修、升级和改装等方面的做事。
2016年3月,吱道文化得到了龙腾成本2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9月尾,吱道文化又拿到了1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博派成本领投、龙腾成本跟投,这次融资完成之后,吱道文化估值5000万元。

截止到2017年7月,吱道文化旗下的所有视频节目在全网有470万粉丝,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了1.1亿,微信公众年夜众号的打开率也有20%到30%。

这几年,汽车一贯都是个比较火的领域,几家二手车交易平台也都拿到了不少的融资。
二手车市场的茂盛发展,也为像吱道文化这样做二手车内容的公司,供应了一个比较好的创业环境。
不过,汽车领域的媒体非常多了,前有已经上市的汽车之家和易车网,后有四大门户网站的汽车频道。
其余现在也还有不少汽车论坛和网站,按理说读者该当不短缺汽车方面的内容了,但是为啥吱道文化的视频内容还有这么多人喜好呢?在我看来,有这么两点:

首先,汽车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出行”,是一个刚需领域,人们对这个领域的信息的需求本来就很大,尤其是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
像汽车之家这种可以供应一手资讯的综合类的平台是大家须要的,而像吱道文化这种轻松娱乐性子的干货,也是大家须要的;

其次,许多人爱车,对车也很懂,但是真正懂汽车后市场的却没几个。

汽车后市场,链条长而繁芜,虚假信息太多,被骗的用户不在少数,以是他们须要有个可信赖的人帮他们详解汽车后市场,教他们怎么选一个得当的二手车;

做汽车类的视频节目,市情上已经有不少了,比如萝卜报告,30秒懂车等,不过这些节目在定位上和吱道文化还是所有差异的。
它们大都倾向于汽车测评和知识科普,讲述的是全品类的车,而吱道文化要更垂直,专门说二手车领域的车行门道。
这也是它和别家最大的差异之一。
除此之外,吱道文化还有这么两个自己的上风:

首先,吱道文化捉住了二手车抽芽爆发的期间。

二手车领域的交易平台打的火热,但是目前专门做二手车内容输出的项目还比较少,吱道文化面临的竞争者还是比较少的;

其次,接地气的表达和干货的内容,再加上从不疏导用户去充值,吱道文化以独立第三方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吱道文化不靠车厂充值返点赢利,以是它从来也不疏导用户去充值,而是完备以第三方的姿态去科普和解答乃至是戳穿二手车行业的一些问题,再加上节目表现形式以娱乐性为主,偏年轻化,这就自然就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粉丝,而这批年轻人又刚好是二手车最大的用户群体。

吱道文化的收入有三个部分:

第一是自己原创内容入住易车、汽车之家等平台得到的原创点击分成;

第二是广告。

广告紧张有两种:一是售卖原创版权,也便是48小时的原创首发权;二是贴片广告,也便是在节目开头,见告用户节目是由哪个金主资助的;

第三便是它线下门店的检测维修之类的用度了。

近10年来,海内的汽车消费市场正处于井喷期,新车的销量大,随之起来的二手车市场表现也非常抢眼。
根据干系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二手车的交易量增长了37倍,估计到2020年,二手车交易规模将会达到2920万辆,交易额将会达到1.5万亿元。
二手车确实是一个待爆发的行业,现在入手还不晚。

吱道文化创始人李老鼠也叫李三吱,本名叫李乐皓,他是一个从知乎上起身的二手车领域的KOL,曾做过汽车修理工人,也曾是大家车互动运营总监,后来出来创办了吱道文化,团队的创始成员都是从大家车出来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懂二手车行业的团队。
以是,如果你也想做这方面的创业,最好也要懂汽车后市场的知识。

但就算是里手,想做好企业,你还得战胜这两个困难: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吱道文化的收入,这肯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做内容,卖广告是个很老的模式,天花板低,买卖肯定也做不大,以是吱道文化开始转到线下,做维修,靠线上引流。
但这个买卖要做大,还须要很永劫光。
由于线下的买卖紧张是辐射周边,但是吱道文化的用户却分散在各地。
以是线上究竟能引过去多少流量,仍旧存疑;

其次,这又是一个依托李老鼠个人起来的节目,这在公司发展初期并没有啥毛病,但是一旦公司步入正轨,如果太依赖于个人,尤其这个人还是公司的创始人,他既要订定公司发展的方向,又要出镜做节目,对公司的规模化发展不是太好,末了肯定要去个人化,但是这个个人化要怎么去呢?又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