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冬日,我与荣敏君、老王君慕名前往,重走挑矾古道,凭吊矾文化遗址,一睹天下矾都风采。
总有一种觉得,矾山镇与福鼎市前岐镇山水相依,几百年来,两地关系因“矾兴矾败,矾是矾非”而显得错综繁芜,却愈加息息相关,有如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自家兄弟。
予以记述之。

作者参不雅观矾矿博物馆

苍南风土丨世界矾都与福鼎前岐镇 汽车知识

矾前古道,每天近千人来回挑矾

在1957年矾山至灵溪(苍南县城)公路通车之前,数百年来,明矾作为工业品的输出,全赖于人力,因此形成了矾山至前岐、至藻溪、至赤溪、至沿浦4条挑矾古道,再由这4个港口集镇中转至国内外发卖。
个中,矾山至前岐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挑矾古道,开通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
矾前挑矾古道有两条,一条从矾山水尾出发,另一条从矾山溪光村落出发,终点皆在前岐妈祖庙矾馆,全程30里与25里旁边。

矾前挑矾古道

矾前古道繁荣的缘故原由:主不雅观上是矾山为了补偿明矾采炼给前岐造成的污染丢失,除了让大批前岐人挑矾谋生,还在每担明矾中给予抽头,以补偿农业渔业丢失与捐献妈祖庙喷鼻香火钱。
客不雅观上则是地理环境上风,前岐海路距福鼎沙埕港较近,沙埕港是东南沿海商品集散地,全国各地船只来往频频,因此,矾前古道也就成了明矾运输最经济通道。
乾隆年间,炼矾从家庭作坊发展为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有一位苏州富商建了一座大窑,日产明矾9担(900斤),这产量在当时犹如放了一颗“卫星”,远近有名,窑址所在地至今名曰“九担”。
明矾销量不断扩大,每天有近千人起早摸黑繁忙奔波在矾前古道。
据光绪年间(1875—1908年)福建三都澳海关记载,矾山日产明矾约50吨,90%经沙埕港运销国内外。

抗日战役期间,海上运输受阻,挑矾道路紧张由藻溪通过内河运出,矾前古道开始中落,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曾热闹几年,直至1957年巩山至灵溪公路通车,挑矾古道繁忙景象嘎然而止。

据前岐一些老年人回顾,前岐向来地少人多,当年矾前古道养活浩瀚人口,年轻力壮者多去当挑工,三更半夜就挑着大篰篓出发,翻山越岭到矾山矾窑排队期待装矾,每人装200斤旁边(最有力气的一担可装300斤),再往回挑,挑至前岐妈祖宫矾馆交差,每每已近夜色。
挑矾道路山高水险,波折不平,既要攀登峭壁绝壁,又要涉水过涧,冬日寒风凛冽,夏季赤日炎炎,耗尽体力,苦不堪言。
几百年来的挑矾古道,形成独特的矾道文化,《挑矾歌》即是范例的文化遗产,它能肃清疲倦和抒发感情,从而在民间广泛流传,比如“目屎如珠滴水岩”“通身流汗是华岭”,便是挑矾工艰辛生活写照。

挑矾古道龟岭段

矾前古道有些路段现已荒废,所幸的是有些路段也得到有效保护。
那日,荣敏君与老王君引领我徒步吴家溪村落一段古道,踏上与矾山一水之隔的一座石桥。
石桥名曰福星桥,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前岐镇现存最长古石板桥,全长40米,共13孔,桥面桥墩皆用又长又宽又厚的青石板砌就铺设,横跨吴家溪上。
石桥不远处矗立着一个老矾窑,碑文先容:老矾窑是前岐近代工业之先躯,兴建于上世纪30年代。
石桥与老矾窑都得到了有效保护,让人看罢心生暖意。
石桥两端鹅卵石铺设的古道,斑斑驳驳,一座石块垒砌的凉亭跨在个中,显然是存心修缮,修旧如旧,古朴厚重,一副对联却是新的:“斯世维新独留此地挑矾道,茶亭如旧遥想当年煮水人。
”让人沉吟良久。

前岐海尾妈祖庙现为闽东遗存妈祖庙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四合院构造,内有戏台、大殿,两侧厢房。
据清嘉庆《福鼎县志》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萧克昌拨资重修。
前岐妈祖庙是明矾运输过程的海陆交卸处,也是挑矾工的歇脚点、小乐园,喝到免费茶水,乃至庙里布施的稀粥等食品。
这座妈祖庙的派头与繁华,显然是明矾家当所造就。

前岐镇,开设矾馆28家

该当说,从康乾盛世开始,至上世纪80年代,前岐与矾山已结成矾业经济共同体,风雨同舟300载。
矾业发展推动了前岐商贸繁荣,形成了上街、中街和下街,各式商店上百家,矾馆多达28家。
直接参与明矾业的有上千户人家,办矾厂的、开矾馆的、挑明矾的、装卸的码头工、船工等等,还有各种做事业,茶馆、酒肆热气腾腾,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街市熙熙攘攘。
有俚语“前岐人的饭粒,都含明矾的味道。
”清嘉庆版《福鼎县志》将“前岐市”列为福鼎十大商场之首。
因人口浩瀚,商贸繁荣,1940年8月,前岐建镇,90年代,全镇人口达6万多。

如今溜达前岐老街,仍可领略古风悠悠的老街巷老屋子。
老街别号岐阳街,沿福东溪东岸而建,北起岐阳亭大榕树下,跟随溪流逶迤而去,南至海尾妈祖庙,长达1000多米。
沿街建筑有着江南民居的典雅,看重实用,大都是两层两进民居,一层临街皆乃商铺,通栏木板门,后面为厨房,寝室设在楼上。
上街、中街、下街之间各修建一道跨街城门为界,上街之上称街头顶,下街之下叫海尾。
古街即是一条因明矾业而出身的商业街,便是按当代眼力看,布局也颇合理的,街头顶设堆栈,上街为理发店、茶馆、酒肆、小吃铺,中街有百货店、布店、药店,下街为五金店、杂货店、矾馆,海尾设有客栈。
老街有几座大宅院让你刮目相看,如,三进四合院式的李家大院,古城堡式的林家大宅,泰西风格的“居之安”楼房,雕梁画栋的周氏宗祠等,青砖黑瓦,斗拱檩椽,木雕镂刻,欧风美式,中西合璧……当然,昔日风骚,已被雨打风吹去,今日让你行走老街,只能在沧桑与寂寥中穿越昔日的繁华与鼓噪。

数百年的矾业发展一定孕育一批人才,前岐近代以来有几位实业家颇具才干,个中李玉昆父子最为著名,是矾业造就了他们奇迹,他们也为矾山与前岐乃至福鼎工商经济繁荣做出精彩贡献。
早在民国15年(1926年),李玉昆就从福州租来“金陵”号小汽船一艘,运明矾到温州、上海和喷鼻香港经销。
约20年后,他们父子组建源生泰船队,拥有货轮“福生”“福利”号,吨位达2000担和1500担,另有大小木帆船7艘,紧张经营前岐至温州航线,运走明矾产品,运回日用百货。
他们的商贸运输,不仅为明矾输出,也为福鼎经济民生发挥了发挥很大浸染。
李玉昆父子还创立了“红狮牌”明矾品牌,几十年享有盛誉,赢得东南亚客户相信。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在前岐创办“建华电厂”,在矾山创办“普光电厂”,并架设前岐至矾山电话线路,使前岐成为福鼎第一家发电厂,首创了前岐利用电话历史。
不久又与人互助,在褔鼎城关创办“鼎光电厂”。
以是,至今前岐人倍感自满的是,他们利用电灯照明历史,早于福鼎县城。

后来纵然挑矾古道随着公路开通失落去了人力运输功用,但前岐镇临海的地理上风从未削弱。
民国25年(1936年),温州就有一家大商行拟筹资10万元大洋,修建矾山至沙埕港小铁道,因战乱等问题而未能履行。
80年代中期,平阳矾矿投资近百万元,建成前岐姚家屿码头,泊位达10个,可停靠千吨级轮船,年运输量1万吨(约占当时年产量l/3)。
矾山同样出资,极力匆匆成至姚家屿码头公路全线通车,使明矾陆路运输间隔宿短39公里(矾山至鳌江码头54公里,至前岐姚家屿码头才15公里)。

两地,从轇轕到和谐

明矾业的繁荣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环境污染,矾业“三废”(矾浆、矾渣、矾烟)不但给矾山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给下贱的前岐镇带来不可低估的危害,闽浙两地为此轇轕几百年,打了几百年官司。

照澜溪是福鼎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鹤顶山,流经矾山、前岐两镇11个行政村落,流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全长20多公里。
从前间河床宽广,水量丰盈,清澈见底,流至前岐海尾注入沙埕港,海口滩涂小海鲜远近有名,沿溪两岸适宜农业生产,名副实在的“鱼米之乡”。

自从矾业兴起,满山堆积的矾渣和肆意横流的矾浆,全让照澜溪照单收受接管,溪床逐年被抬高,溪水数十里呈现奶白色,一场大雨,溪水便漫滩,农田被厚厚渣石覆盖,矾浆感化滩涂,农作物失落去孕育生命希望,溪中鱼虾荡然无存,滩涂小海鲜也从此悄无声息。
康熙二年(1663年),闽浙第一场官司就惊动了康熙天子,朝廷给矾山下了“去世禁令”,一律停产,违者严办。
但矾山从业者众,溘然失落业,许多人被迫沦为托钵人,矾工们扶老携幼告状,地方官府迫于压力,答应呈文朝廷,候旨定夺。
康熙九年(1670年),天子下旨:“赤垟山(矾山老地名)炼矾,恩准孤贫度食,而矾水必汇入海……”矾矿生产得以规复。
这道诏书还刻成石碑,立于矾山白马爷宫,碑文内容有:经双方协定,将矾山明矾挑至前岐转沙埕港外销,让前岐人有一份挑工劳务收入,以填补污染造成丢失。

让前岐人“堤内丢失堤外补”,能如此实事求是统筹处理生产、民生、环保之间关系,该当说康熙天子是明君。

到了乾隆九年(1744年),前岐地方公议,矾税每百斤抽钱二文,以资前岐妈祖庙喷鼻香火用度。
明矾外销全靠海运,妈祖是海上保护神,只有虔诚供奉她老人家,矾业才能安然昌盛,两地民众才能坚持生存乃至茂盛发达。
之后两地仍因污染问题多次轇轕,官府均以坚持乾隆九年公议收捐方案。
直至同治六年(1867年),前岐林爱卿等人又以“矾屑淹害,蛏蚶不生,荒业赔粮”同样情由,哀求抽取矾捐赔偿。
次年,官府剖断,矾山每生产一担明矾,赔偿前岐农业、渔业丢失二文钱(之前的妈祖喷鼻香火抽钱仍保留),并由福鼎县立碑为志,至今,这块“奉宪勒碑”仍无缺直立于前岐妈祖庙内。

至此,鉴于那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防止污染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有效制止,但补偿办法切实可行。

民国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地轇轕并未停息,特殊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矾山无序采炼明矾,三废问题日益严重,轇轕不断升级。
1989年11月9日,百余名前岐村落民到矾山“讨说法”,与矾山工人发生械斗,致数十人受伤,惊动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心领导。
之后,两省各级政府多次协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领导关心重视,国家环保总局牵头调查,提出办理方案,浙江方面一次又一次赔偿,直至1991年才痛下决心,从根源上治污,到了上世纪末,治污事情终于划上困难句号,比较彻底办理了三废问题。

但数百年来矾渣、矾浆侵蚀与沉淀的照澜溪和两岸水源、农田以及入海口的大片滩涂,多年内难以降解和肃清,生态修复任务依然繁重。
2004年,一封有关照澜溪受矾矿污染,群众饮水困难的署名老区公民的来信,再一次引起浙江省委高度重视,浙江省帮助650万元工程款与前岐镇(个中佳阳乡50万元),办理老区群众饮用水问题。
为感谢浙江省支持,福鼎市、前岐镇向浙江省送去感谢信和锦旗,2007年1月8日,浙江省委紧张领导给福鼎市、前岐镇复书,祝贺老区供水工程顺利竣工,祝愿福鼎市包括前岐镇各项奇迹如日方升,祝愿老区公民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本日,矾隐士当仁不让地走向涅槃之路,浴火重生,奏响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新乐章,我们笃信,同样勤恳聪慧的前岐人,也会进一步发挥傍山面海地理上风,描述出一幅壮美的海湾生态新城镇的蓝图。
(图片/白荣敏 剑竹)

注:该文史料紧张参阅张传君主编的《天下矾都》和福鼎政协的《福鼎文史资料》,作者为原宁德市委副布告,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