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祥银,197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喷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
已出版《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2部,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揭橥40余篇学术论文。

杨祥银

访谈︱杨祥银现代美国口述史学的成长进程 汽车知识

澎湃新闻:“Oral history”这个术语最早在何时涌现?

杨祥银: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认为该术语于1863年就被正式杜撰出来。
他指出,历史学家温斯洛·沃森于1863年10月20日在佛蒙特州历史学会的一次题为《理查德·斯金纳的生活与性情》的演讲中就曾谈到“oral history”这一术语,他说:“在我自己的地方研究中,通过不雅观察一个社区中的口述历史源泉在仅仅十年间中所遭受的毁坏,我就感到很震荡。
”不过 ,我创造早在1818年出版的《美国杂志月刊和评论》的有关纽约州古迹的文章中也曾明确提到“oral history”这个术语,文章指出:“我们能够依赖的自傲是野蛮人流传给我们的口述历史。
”而其余一条较早记录则是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人种志学者亨利·斯库尔克拉夫特在1834年出版的《从密西西比河上游到伊塔斯加湖的探险经历》一书中谈到“oral history”的不愿定性。

其余,到目前为止,我的研究创造最早涌现“oral history”一词是在英国著名作家、小说家丹尼尔·笛福于1725年出版的《英伦全岛之旅》(第II卷)。
在该书中,他谈到了自己在廷塔哲城堡(Tintagel Castle,现在位于英国康沃尔郡廷塔哲沿岸)旅行时所听到的只以口述历史办法呈现的有关亚瑟王出生与被杀的传说。
在1763年出版的《吕底亚或孝心:一部小说》当中,英国作家约翰・夏比尔也提到“oral history”一词,内容是指保存在古老部落中的由男性先人传给儿子的口述历史。
自19世纪开始,在一些作家的游记中不断涌现有关“oral history”一词的干系记录,而其意义同上述作家所呈现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须要指出的是,他们所利用的“oral history”观点更加靠近于本日学术界所理解的“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即那些通过口头世代传承的历史影象与传说。

丹尼尔·笛福

澎湃新闻:美国传奇流浪汉约瑟夫·古尔德如何跟“口述历史”关联在一起?他对美国口述史学有着若何的推动浸染?

杨祥银:约瑟夫·古尔德是美国著名流浪汉、哈佛大学毕业生,他因常常在酒吧给人朗诵诗歌或者学海鸥的叫声(以此换取酒钱)而又被称为“海鸥教授”。
他之以是跟美国口述史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是由于他在1917年声称自己正在创作一部鸿篇巨著《我们时期的口述历史》,记录他在街头巷尾所听到的人们的闲谈和自己在村落里生活的经历与感想熏染,总字数将达900万。

最初,古尔德的一些口述历史短文也逐渐通过报刊杂志进行揭橥,个中1929年文学杂志《刻度盘》就以《来自约瑟夫·古尔德的口述历史》为题刊登了两篇有关“婚姻”和“文明”的文章。
而真正让古尔德(尤其是他所流传宣传的口述历史事情)产生极大影响的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米切尔为其撰写的于1942年揭橥于《纽约客》杂志的传记文章《海鸥教授》。
这篇文章在纽约乃至全美引起轰动,令古尔德一夜之间成为名人,很多人给他写信,而且有些信中夹着支票或现金 ,乃至有人匿名为他供应长期生活帮助。

只管得到美国大众的热切期待和年夜方合作,不过遗憾的是,古尔德并没有完成它所说的口述历史巨著。
直到1957年去世,他所谓的这本巨著仍旧杳无踪影,这也导致米切尔和其他美国"大众不断质疑他的诚信。
基于此,米切尔分别于1964年9月19日和26日在《纽约客》刊登长文《约瑟夫·古尔德的秘密》,除了先容其平生经历之外,他还详细回顾了与古尔德的交往经历,尤其是环绕他流传宣传的口述历史事情。
米切尔的传记文章《海鸥教授》由于未经任何验证,就向读者先容了古尔德根本子虚乌有的口述历史巨著,因而他以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履行了欺骗。

“海鸥教授”约瑟夫·古尔德

只管古尔德所流传宣传的《我们时期的口述历史》终极是一场“骗局”,但是经由《纽约论坛先驱报》、《纽约客》、《纽约阿姆斯特丹新闻》与《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报纸杂志的大量宣布,“口述历史”这个术语被美国学界与"大众所广泛理解。
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第二任主任路易斯·斯塔尔就认为是古尔德杜撰了“口述历史”这个术语,乃至他推测内文斯之以是将他在哥大的访谈操持称为“口述历史”也可能受到古尔德的影响。
而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也坦言,只管沃森在1863年就明确提出“口述历史”这个术语,可是他没有产生像古尔德那样的全国影响力。

澎湃新闻:一样平常而言,阿兰·内文斯于1948年创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被视为美国当代口述史学出身的标志。
它的成立经由是若何的?其创建之初启动了哪些口述历史操持?

杨祥银:首先须要解释的是,之以是将阿兰·内文斯于1948年创建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作为美国当代口述史学出身的标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研究室是美国乃至国际上首个正式以“口述历史”命名的网络、保存与研究机构。
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瓦拉利·姚认为它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口述历史操持,而唐纳德·里奇称其为“第一座当代口述历史档案馆”,并且尤其强调是对录音口述历史访谈的系统网络与档案保存。
同时,这也反响了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首创性意义,尤其是在它的影响与推动下,其他口述历史操持和机构也相继应运而生。
1952年,德克萨斯大学和森林历史学会分别开展了有关美国石油工业和森林木材行业先驱的口述历史操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1954年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个口述历史专业机构——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195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创建了口述历史项目。
至此,美国第一批以大学为根本的口述历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阿兰·内文斯

事实上,内文斯有关通过大规模访谈操持为当前和未来学者供应研究资料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31年,当时他正在撰写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的传记。
内文斯为没有人采访克利夫兰总统和他的同寅而感到痛惜,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到去世也没有为历史学家留下任何形式的遗产。
在1938年出版的《通向历史之路》媒介中,内文斯首次公开提出开展口述历史访谈的呼吁。
他认为要让美国的历史研究变得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必须做到两点,除创办一份大众历史杂志(月刊)之外,还该当“创立某个组织,从那些引领主要生活的活生生的美国人的唇边和文件中系统地得到一种有关他们过去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的更为完全的记录”。

直到10年后,内文斯的空想才成为现实,在哥大班克罗夫特基金的支持下,他率先开启这项影响深远的当代口述史学试验。
1948年5月18日,内文斯带着他的研究生助理迪恩·艾伯森进行了第一次访谈,采访工具是纽约公民领袖乔治·麦卡内尼。
由于没有录音设备,全体访谈过程由艾伯森以速记方法记录,访谈结束之后就立即回去凭借笔录和影象将访谈内容用打字机打印出来。

录音技能的发展可以说拯救和推动了口述历史研究室刚刚兴起的口述历史奇迹。
据记录,在1949年1月21日与勒恩德·汉德法官的口述历史访谈中首次利用钢丝录音机。
而在几个月之后,内文斯和艾伯森又很快用刚刚上市的磁带录音机代替笨重的钢丝录音机。
同时,录音转录设备的运用,使口述历史访谈者与整理者的事情任务不断减轻。
正是如此,口述历史研究室环绕着在美国历史上扮演主要角色的有名人物进行一系列访谈事情,受访工具来自政治、经济、医学、法律、社会福利与文化艺术等浩瀚领域,个中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史汀生和班布里奇·科尔比、纽约州前州长赫伯特·莱曼、美邦交际官詹姆斯·杰勒德、洛克菲勒基金会前主席雷蒙德·福斯迪克、美国社会学家霍默·福克斯和美国神经学家约瑟夫·柯林斯等等。

除上述以人物平生访谈为根本的口述自传模式之外,口述历史研究室还发展了一系列主题性的特殊口述历史操持。
这些早期操持所涉及的主题包括政治与外交事务、广播电视业、福特汽车公司、石油钻探、森林与木材业、医学、法律、音乐、文学和建筑学等等。
个中包括分别启动于1950年和1951年的“广播先驱者操持”和“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口述历史操持”。
总体而言,这些特殊操持发展很快,据统计,到1960年就已经达到15个,而到1964年则迅速增加到38个。

须要补充的是,2011年6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正式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央(Columbia Center of Oral History)。
而为区隔口述历史中央的研究与档案功能以及加强各自的发展,哥大又于2013年11月成立分别从属于哥大文理学部的哥大口述历史研究中央(Columbia Center for Oral History Research)和从属于哥大图书馆善本与手稿部的哥大口述历史档案中央(Columbia Center for Oral History Archives)。

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央主页截图

澎湃新闻:作为美国精英口述历史模式的主要范型,美国总统口述历史操持始于何时?其发展进程如何?

杨祥银:自1961年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率先启动口述历史操持开始,后续启动的图书馆还包括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1964年启动)、赫伯特·胡佛总统图书馆(1965年启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1967年启动)、林登·约翰逊总统图书馆(1967年启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图书馆(1970年代启动)、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图书馆(1974年启动)、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图书馆(1977年启动)、吉米·卡特总统图书馆(1981年启动)、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总统图书馆(1999年启动)、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2001年启动)、威廉·克林顿总统图书馆(2001年启动)与乔治·沃克·布什总统图书馆(2009年启动)。
而到目前为止,总统图书馆口述历史操持仍旧是唯一一项由联邦政府持续倡导和帮助的项目,足见其主要性。

一样平常而言,其访谈者都是演习有素的历史学家或档案事情者,而受访者则包括总统、家族成员、朋友、白宫事情职员、政府内阁成员以及其他主要干系人士。
就访谈内容而言,除侧重于总统任期的主要事宜之外,也会涉及受访者的平生经历与职业生涯。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总统图书馆口述历史操持呈现迅速发展态势,个中尤以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图书馆口述历史收藏的规模最为弘大。
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总统图书馆口述历史操持的规模日益缩小,乃至从老布什总统图书馆开始,已经没有独立开展或互助参与任何类型的口述历史操持了。
有学者认为,除经费问题之外,造成这种趋势的紧张缘故原由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越来越多的机构(以弗吉尼亚大学米勒公共事务中央最具代表性)和研究者开展与总统干系的口述历史操持,而总统图书馆也方向于直接获取这些机构或研究者完成的口述历史资料副本;第二,口述历史访谈适宜于记录那些已经由去一段韶光的事宜,以是新卸任政府任期的口述历史操持相对而言就比较难开展(尤其是很多当事人不愿意接管访谈),而这也是那些新建总统图书馆没有较早启动口述历史操持的主要缘故原由。

澎湃新闻: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口述史学呈现出“新社会史转向”,这种转向有着若何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这一阶段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口述历史项目?

杨祥银: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涌现第二代口述历史学家。
他们不仅将口述历史视为非传统资料的一种主要来源,而且利用口述史学方法来描述与赋权于那些没有笔墨记录和在历史上被剥夺话语权力的人群,进而超越第一代口述史学家所主导的精英访谈模式,扩展口述历史的搜集范围与视野。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转变受到当时美国新社会史思潮以及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学生涯动、反主流文化运动、反战运动与同性恋权利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激进运动的冲击与影响。
正是如此,一部分美国历史学家号召彻底摆脱传统史学只看重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史不雅观,而哀求重视下层平民大众的历史浸染,并撰写有关他们的历史。
于是,口述史学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美国少数族裔史(美国印第安人、非裔美国人、墨西哥裔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华裔美国人等等)、女性史、劳工史、同性恋史、家庭(家族)史、社区(社群)史与城市史等新社会史领域。
而在这种新的史学领域与视野中,深具档案实践功能的口述史学为挖掘与呈现那些“没有记录的经历”供应了主要路子,并因此规复和拯救了那些边缘人物与弱势群体的“隐蔽的历史”。
简言之,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自下而上看历史”的底层史不雅观的影响下,美国口述史学呈现出极其光鲜的“新社会史转向”,并为其得到“草根支持者”的隽誉。

在这一期间,表示美国口述史学“新社会史转向”的口述历史操持相称多。
比如,在少数族裔史方面,个中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是针对美国印第安人的“桃瑞丝·杜克美国印第安人口述历史项目”。
在1966-1972年期间,在美国烟草大王詹姆斯·杜克女儿、遗产继续人桃瑞丝·杜克的帮助下,该项目在美国多所大学各自设立操持来搜集与保存有关印第安人的口述历史资料。
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口述历史方法并从印第安人的视角来搜集有关他们的原始历史资料,并强调其视角并不是单一的和单向的。
而在女性史领域,个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1972年由肖娜·格拉克主持的“女性主义历史研究操持”、1973年由考基·布什主持的“爱达荷州屯子女性历史操持”、1975年由苏珊·阿米蒂奇主持的“博尔德女性口述历史操持”以及1976年由拉德克利夫学院开展的“黑人女性口述历史操持”等等。

拉德克利夫学院“黑人女性口述历史操持”主页截图

总结而言,美国口述史学所呈现的上述“新社会史转向”,不仅为那些处于非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与弱势群体记录和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而且口述史学所具有的民主动力很大程度上也寻衅和改变了传统美国史学紧张基于精英白人男性的传统书写模式。
正如美国著名口述历史学家琳达·肖普斯所说:“口述史学在民主化我们对付过去的集体理解方面已经扮演着一个主要角色,访谈已经增加了有关之前被打消的或没有记录的群体的新知识,同时也已经将声音和能动性还原给那些常日被现存记录所客体化的人。

澎湃新闻:作为美国“民间口述历史先驱”,斯塔兹·特克尔对口述历史有着若何的推动浸染?

杨祥银:特克尔是美国传奇口述历史学家、有名作家、广播名人与社会评论家,他于1912年出生在纽约,在他8岁时百口移居到芝加哥,并在此度过其生命的大部分光阴。
从1926年到1936年,他的父母经营一家家庭公寓,而这里同时也是社会各行业人士聚会的场所。
特克尔于1934年得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学学位,不过他并没有打算从事状师事情,而是希望成为旅社的看门人,随后又很快加入一个剧团。
此后,作为一名政治自由派人士,特克尔加入美国公共奇迹振兴署的联邦作家操持,紧张从事广播事情,其事情内容包括广播一些肥皂剧、新闻和体育,以及主持一些音乐类节目并撰写广播稿与广告等等。
在1945年前后,特克尔终于在芝加哥一家广播电台拥有自己的广播节目,紧张先容爵士乐并推举一些当时不为人知的村落庄音乐、民谣、歌剧和圣歌,同时还会约请一些曲作者和演唱者到节目里做访谈。
不过其广播奇迹生涯的真正迁移转变点在1952年,当年他受雇于一家芝加哥刚刚成立的古典与民俗音乐广播电台——WFMT。
而在随后的45年间,特克尔一贯主持其有名广播节目——“斯塔兹·特克尔栏目”,它是一个周一到周五播放的为时1小时的评论与访谈节目。
在该节目中,特克尔曾经采访过马丁·路德·金、鲍勃·迪伦、桃乐丝·帕克尔和让·谢泼德等浩瀚名人。

斯塔兹·特克尔

而特克尔职业生涯经历的其余一个主要迁移转变点,则是他所首创的紧张针对美国普通民众的口述历史访谈与一系列口述历史脱销书的出版事情,其口述历史实践模式被认为是对内文斯所首创的精英模式的寻衅与超越。
特克尔希望通过口述历史来帮助对抗他所谓的美国“全国性阿尔茨海默症”,正是如此,他被尊称为“美国声音的记录者”和“自下而上的历史建构者”。
只管他也遭到部分学院派口述历史学家的批驳,不过特克尔对付美国口述史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在1997年他得到美国国家人文奖时,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曾给予高度评价,“没有人能比斯塔兹·特克尔更能丰富那座充满着美国人声音的图书馆。
他已经相称明确地定义了口述历史的艺术。

自1967年出版首本口述历史作品《断街:美国》开始,特克尔还相继出版《困难时期:经济大冷落口述历史》(1970)、《事情:人们评论辩论他们整天在做什么和他们对所做事情的感想熏染》(1974)、《美国梦寻》(1980)、《“正义的战役”:二战口述历史》(1984)、《大分裂:美国梦的反思》(1988)、《种族:黑人和白人如何思考与感想熏染美国迷恋》(1992)、《光辉岁月:我们所经历的世纪故事》(1995)、《不雅观众:与那些制作者评论辩论电影与戏剧》(1999)、《生生不息:关于去世亡、重生与崇奉渴望的反思》( 2001)、《希望永不磨灭:在困难期间保持信心》( 2003)、《他们都在歌唱:一个折衷派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的历险经历》(2005)与《附言:生平谛听的深层思考》(2008)等等。

得到普利策奖的《“正义的战役”:二战口述历史》

除上述图书出版之外,1998年特克尔与WFMT电台将大约7000份有关特克尔访谈与广播节目的录音带捐赠给芝加哥历史博物馆。
芝加哥历史博物馆还于2002年创建“斯塔兹·特克尔:与美国对话”网站,并将干系图书信息与录音资料在线上传供读者浏览与下载。
而为进一步发挥口述历史资料的声音特质与代价,2010年芝加哥历史博物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告一项多年互助操持。
该操持将对所有特克尔的访谈录音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上传到两家机构网站供读者浏览与访问。

当然,特克尔的口述历史实践与系列作品也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与批驳,在他们看来,他的“游击式新闻”的访谈方法并不符合更为传统的历史学家所理解与倡导的口述历史方法。
只管如此,特克尔的口述历史实践、口述历史脱销书以及原始录音资料确当下与未来代价都已经得到媒体、学界与"大众年夜众的充分认可与高度赞誉。
尤其须要强调的是,他所首创的以普通人物为紧张访谈工具的非精英口述历史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口述史学的盛行与遍及,正如美国学者艾伦·钱伯斯所说:“无论如何,特克尔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其技艺大师的地位。
……在学术与非学术圈中,他都被视为口述历史学家而受到尊重。
事实上,口述史学在非学术人群中的盛行则要归功于他,同时他也帮助推动了一场草根口述史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