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邹声文、许雪毅、董建国

他们是一个分外群体——闽东海上“连家船民”。

流落者的新生闽东连家船平易近摆脱千年悲苦命运 休闲娱乐

除了海,他们曾别无所有。
千百年来,他们的祖辈以船为家,捕鱼为业,一贯渴望改变“流落江海、居无定所”的悲苦生活。

直到新中国成立,连家船民才真正迎来上岸的希望,70年里逐步告别“怒海求生”,到岸上安居乐业。

本日,“连家船民”已彻底成为历史。
千年浮萍终于有了扎根的地皮。
海上流落者的后代,迎来富庶小康的新生活。

从海上到岸上,一步千年

连家船民,也称“疍民”,是东南沿海地区世代以船为家的群体,专家普遍认为可能是两千年前闽越人的后裔。

大海那么宽广,但连家船民只能立足于一叶扁舟。
“小船长七八米,宽不到两米,算起来十平方米住了七八个人,吃喝拉撒都在那里。
”宁德福安市溪邳村落65岁司帐刘明福回顾。

溪邳村落是连家船民上岸后聚居的纯渔业村落。
村落里老一辈船民,双腿波折,走路“罗圈腿”,这是常年在窄小船上屈膝劳作导致的身体变形。
船民十之七八都有风湿病、枢纽关头炎,在旧社会被蔑称为“曲蹄”,受尽歧视和欺凌。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
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光阴。
”溪邳村落疍民历史文化展室墙上的几句旧时俚语,正是连家船民的生活写照。

海上生活怕风雨,但风雨说到就到。
63岁的溪邳村落党支部布告江宽全曾听妈妈说过,她七八岁时去姑妈家玩,结果碰到狂风雨,船翻了,7人丧生,妈妈活了下来。
“每年都有翻船这类意外去世亡事宜。
”他叹道。

福安市下岐村落是闽东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
生于1979年的村落党支部布告郑月娥记得,小时候妈妈在船上摔晕了,血流不止,爸爸冒死把船摇向岸上医院,到岸后背着妈妈一起狂奔,总算把人抢救过来,但妈妈从此留下严重的头痛后遗症。

连家船民长年困守海上,极少和岸上天下来往。
过一天算一天,他们对未来想都不敢想,是无财产保障、无生命保障、无教诲保障的“三无”群体。

正由于贫穷,闽东此前曾流传“有女莫嫁船上汉”的俚语。
船民的婚姻也有“三多”:近亲结婚多、童养媳多、姑嫂换亲多。

长久以来,连家船民饱受歧视,不被许可上岸定居。
社会上有“曲蹄爬上山,打去世不见官”等歧视说法。

新中国成立,连家船民才看到上岸的希望。

在溪邳村落,三个不同期间船民上岸盖的屋子,成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疍民历史文化展室挂着“第一期上岸定居点”的牌子。
年过八旬的溪邳村落老支书刘向禄记得,1956年,在政府支持下,这栋土木构造双层楼房在外澳海滩边建了起来,6户特困船民成了溪邳村落第一批上岸定居者。

20世纪60至80年代,溪邳又有船民零散上岸,建成一批“石头房”。
但陆续又有船民回到海上,由于他们当时除了依赖大海,难觅谋生之路。

整体推动闽东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福建省将“连家船民迁居上岸”和山区茅草房改造迁居纳入全省为民办实事变目,强调要让所有的连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地过上幸福生活。

下岐村落的连家船民便是1998年上岸的。
上岸第一夜,家家灯火通明,很多人睡不着。

“船民们住上屋子很激动,”郑月娥回顾说,“溘然不在风浪中摇扭捏晃了,反而有点晕床。

从此,他们踏上的,是坚实的路;开启的,是全新的生活。

住下来富起来,落地生根

连家船民迁居,不是把房屋盖起来那么大略,得让他们有出路,挣着钱,才算真正上岸、定居。

1999年到下岐村落当村落支书的陈寿章说,当时的紧张事情便是努力让2700多名连家船民上岸,不仅帮忙盖屋子、供应补贴,还要为村落民找生存。
当地党委、政府因时制宜,年年给上岸连家船民送鱼苗、送技能、送资金,帮助他们发展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和贸易业。

今年52岁的下岐村落村落民江成财是远近有名的致富好手。
他家窗外百余米便是大海,这是他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连家船民建造的“海景房”。
上岸后,江成财先帮人养海蛏,生活有了稳定来源。
后来,他又成立了建筑工程队,走南闯北做基建、盖屋子、挣大钱。
“去年收入一百多万元,全体工程队有120多人,个中连家船民就有20多个。
”他说。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后,面对的不再是流落无依的悲苦之海,而是耕耘牧渔的致富之海。
临海而居的连家船民们发展养殖业,扩大海上运输业,创办食品加工企业,从过去向大海讨生活,变为经略海洋,向大海要效益、找机会。

溪邳村落村落民刘明福探索出“瓶养章鱼”技能,开了人工养殖章鱼先河,获利颇丰。
如今,全村落有20多户村落民在人工养殖章鱼。
村落支部委员翁友铃1998年上岸后借了2000元,开始网箱养鱼,第二年就还了钱。
村落里现在和他一样养鱼的有20多户,多的一年赚二三十万元,少的也有十来万元。

一轮连一轮,一棒接一棒,船民们陆续迁居上岸。
至2014年初,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走上了幸福之路。

曾经十分穷苦的闽东宁德,通过履行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造福工程”,30年来迁居脱贫近40万人。
全市穷苦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低落到今年上半年的75人,穷苦发生率降至不敷万分之一。

摆脱“精神穷苦”,拥抱未来

只有摆脱“精神穷苦”,才能真正走上幸福之路。
从海上到岸上的一跃,不仅改变了连家船民“生”的水平,也改变了他们“心”的状态。

“过去连家船民上岸买东西,低头颔首,畏畏缩缩,一看就和岸上人家不一样,如今你已很难分清谁是海上的、谁是岸上的。
”老支书刘向禄说。

上了岸,年轻船民们有了新的人生选择,在精神层面也丰富起来。

1984年出生的溪邳青年欧春锦上岸后,在福州、平潭等地做起了建筑工程,“你不必像在海上那样只有一条路,而是可以开船、运砂石、打工、做生意,做你喜好的事。

富余起来的下岐村落、溪邳村落年轻人娶妻不再是难事,一些周边州里乃至福州、厦门等地的姑娘都嫁到当地。
对付下岐青年江进宝来说,从海上到岸上,再不必像祖辈那样只能找船家女做老婆。
他的妻子是工厂里做出纳的福建三明女子,两人的孩子已经7岁。

上了岸,船民不再受颠簸之苦,看病也方便了。
下岐村落现在有3个卫生医疗站,村落民电话一拨,医务职员几分钟就可以上门做事,州里卫生院距村落委楼只有数百米。

让连家船民更欢畅的是,年轻一代中“文化人”多了起来。

20岁就到溪邳村落当民办老师的花甲老人林兴久记得,20世纪70年代,很多连家船民仍流落海上。
大潮时,孩子们随着家长出海劳作,落下学校许多作业;小潮来时,船只停靠外澳,林兴久他们赶紧带着教材和小黑板,踩着滩涂上船,给孩子们补课。

这被称为“潮水班”的一幕,随着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已定格为历史。
“1999年连家船民上岸,村落里一下子多了300多人要上学,市里、镇里紧急折衷,拨了20万元,让学校加盖了一层。
”陈寿章说,下岐村落如今已出了200多个大学生,有的到大城市发展,有的返乡创业。

陈寿章的儿子陈凌2011年从南京工程兵学院毕业后,进过大企业,开过酒楼,去年回到村落里成了村落支部委员。
小伙子学的是环境工程,改造村落容村落貌时专长得到发挥:“我在村落里的渔民广场上增加了海马、石斑鱼图案等诸多海的成分,村落民们挺喜好!

下岐村落大学生欧松弟从福建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到州里卫生院事情,用一技之长做事乡亲。
“如今家乡环境越来越好,刚回来时的担心消逝了,我以为自己回来对了,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下岐村落90后大学生连云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现在就职于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我们的童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说,“读书和事情的机会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回报社会。

“再没人嘲讽我们是‘曲蹄’了,连家船民已挺直了腰杆。
”郑月娥说,“上岸又脱贫,我们终于实现了祖祖辈辈船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家园梦。

今年4月,下岐村落来了一位外国客人——老挝公民革命党中心总布告、国家主席本扬。
他风尘仆仆来到这个渔村落,理解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履历。

“我们正在打造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村落庄振兴之路。
”郑月娥说,下岐村落将会连续立足渔村落实际,环绕特色家当振兴和俏丽村落庄培植,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海产品电商发卖等,带动渔民增收致富。

夜幕降临,村落民们不才岐村落广场上载歌载舞。
“生活好了,文化活动也多了,村落里总是很热闹。
”郑月娥说。

江成财没读过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普通话还要跟孙女学。
看着两个孙女正在学跳芭蕾舞,他高兴地说:“孩子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