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娱乐仿佛成了一些人的“氧气”,不可或缺,随之网络笑剧的创作也是热潮翻涌,如《切切没想到》《废柴兄弟》等网络电视剧,网红博主Papi酱、网络栏目《陈翔六点半》等定期发布的爆笑迷你剧,以及网民个人不定期发布的笑剧类短视频等,都得到了极高人气。

抵近历史,中国笑剧始终延续着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不论是先秦期间君主身侧的优人戏子,还是两汉期间的参军戏,以及当下的小品相声……无论什么时期,险些所有笑剧类型都关注社会和生活,针砭时弊、成风化人。
发展至今,网络笑剧让中国笑剧走得更远,带来了更多人的关注,引发了更响亮的笑声,但狂欢之下,留下的一系列“遗物”,却值得我们寻思:

收集喜剧莫把娱乐变愚乐 休闲娱乐

首先,网络笑剧的紧张特点是“短、准、狠”,即内容短小博识,传播精准直接,“笑果”狠且准,这给中国笑剧委婉蕴藉的传统带来了冲击。
中国笑剧传统长于从小角度开掘大境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隽永之味。
当下的许多网络笑剧,不再半袖遮面,而是直奔主题,大开大阖,“语不惊人去世不休”,乃至把诙谐变成风趣,把笑剧变成闹剧。
像网络笑剧《切切没想到》系列、《报告老板!
》《头号绯闻》等,对春运购票、选美选秀、办公室潜规则等问题进行了讽刺,也对《西游记》等传统经典进行二次创作,紧张采取恶搞、吐槽、解构、自嘲等办法,将人物和情节“大逆转”,得到感官的刺激和“快感”。

其次,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的中国笑剧内核,正逐渐让位于大略的“博人一笑”,“笑”变成了一种便捷、低本钱的贩卖商品。
历史悠悠,中原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得到了宁静安逸、其乐融融的乐天精神。
倔强不屈和乐不雅观豁达,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
时期在变,中国笑剧形式也在变,但中国笑剧的精神内核却代代延续,唐朝的参军戏和角抵戏,宋代的杂剧,上世纪随着广播电视衍生出来的相声小品,措辞的插科打诨、动作的诙谐风趣,终极目的都是在让人笑过之后给人思考,引人向美向善。
然而在网络笑剧中,这种精神内核正在消散,个中大量的整人游戏、“尬场面”、低俗段子等内容,还有的乃至涌现了自虐、自残等画面,表示着颓废、绝望、悲观的生活态度。
于此,网络笑剧逐渐变为创作者极度个人化的发泄,或是沦为市场贩卖的廉价商品,而不再是一种有追求、有情怀的艺术。

面对网络文化的无逻辑和碎片化,有名批评家詹姆逊(Jameson)认为:后当代文化的紧张特色是碎片化、缺少连贯性,表示了一种拼贴感。
这样的拼贴感导致统统意义的消逝,乃至于引发“艺术的闭幕”的全民热议。
诚然,网络笑剧的碎片化特色愈演愈烈,将中国笑剧传统中连贯的叙事构造解构,故事的韶光和空间撕扯成眇小的碎片,建构出一个韶光和空间快速交替的叙事模式。
从几秒钟的无厘头措辞到几分钟的迷你短剧,瞬间表现、爆发的笑剧内容,轮番轰炸我们的感官,引发即时的娱乐“快感”,硝烟弥漫,笑声连连,忘怀韶光。

此外,碎片化、即时性的“审美快感”,让伟大的史诗式叙事逐渐被日常生活的噜苏冗杂取代。
“本日你对我爱搭不理,来日诰日我让你高攀不起”“严重的恐高症害得我终生无法低头捡到钱”“恋人互撕,忙坏吃瓜群众”……这些充斥网络笑剧的类型化内容,严重违背了道理逻辑,措辞成了谩骂工具,奥妙的劝诫变为肆意的恶搞,逻辑严谨的故事变为天马行空的段子,谢绝深刻、谢绝崇高,个体逐渐剥离社会群体。

近日,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央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喜好短视频的紧张缘故原由是减压(50.4%)和好玩(49.9%),比其他选项均赶过10个百分点以上。
个中,搞笑类短视频最受未成年人青睐,比例近六成(58.5%)。
生活高压之下,精神怠倦之时,网络笑剧带给了我们快乐,但网络笑剧不应把笑剧变成闹剧,把娱乐变成愚乐。
生活须要网络,人须要快乐,但网络不能掌握生活,快乐也不是人类唯一的情绪,我们还有冲动、共情、思考……(刘长宇)

来源: 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