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jrangi Bhaijaan》,直译为“猴神兄弟”,台版译名为《娃娃返乡任务》,其余还有其他中文译名《猴神老哥》、《回家》。
印度电影的中文译名向来槽点满满,大多数都充斥着逗比的气息。
然而这次,《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一译名很随意马虎让人想歪,由于“萝莉”一词,追本溯源,是有贬义色彩的。

“萝莉”是“洛丽塔(Lolita)”的缩写,出自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Lolita(洛丽塔)》(本书曾被改编成电影,中文译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又一部因奇葩译名差点错过的片子翻译的老铁能不能长点心 休闲娱乐

《洛丽塔》小说封面

电影《Lolita》

《Lolita》中写了一个中年教授亨伯特和12岁女孩洛丽塔的故事。
亨伯特年少时失落去恋人,因而患上恋童癖,迷恋九至十四岁性感少女,他亲近洛丽塔,并以此知足他的畸形追求。
洛丽塔很清楚亨伯特的心思,乃至主动去挑逗他。
这段不伦恋终极以悲剧结束。
作者以情色的外衣,对人类的生存困境作出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在当时一度被列为禁书,后来被奉为文学经典著作。

在牛津词典中,Lolita的释义为“a sexually precocious young girl”,意指“性早熟的女孩”,实在质包含了变态的性生理。
之后,西方的“洛丽塔”传入日本,通过日本可爱文化的包装,发展成一种亚文化,一样平常用来形容10-14岁、第二性征已经初次发育但未完备发育的可爱的、萌萌的女孩,多用于虚拟形象中,后来还发展出相应的衣饰风格。

电影《Lolita》

而在日本,萝莉是一种次文化,用来表示10-14岁、第二性征已经初次发育但未完备发育的可爱的、萌萌的女孩,后来还发展出相应的衣饰风格。

日漫《蔷薇少女》

提到“萝莉”,自然会遐想到“萝莉控(Lolicon)”,Lolicon一度被译作“洛丽塔情结”或“恋童癖”。
而且“控”这个词在日本文化中是含有贬义的,形容对某种事物有狂热爱好之人。

然而时至今日,“萝莉”一词通过动漫、游戏等路子传入中国后,性意味减弱,广泛适用于可爱少女身上。
而“萝莉控”不再具有病态或贬低之意,更多的是用来形容那些非常喜好可爱女孩的人。

再后来,“萝莉”这个词跳脱了年事限定,凡是有可爱或萌这些气质的女性,都能用“萝莉”来形容。
例如大家熟知的《名侦查柯南》里的灰原哀,就属于精神老成的萝莉;《Blend·S》中20岁的星川麻冬,外表看起来十分年幼,但有着成熟的思想,是难得一见的“合法萝莉”。

《名侦查柯南》里的灰原哀,属于精神老成的萝莉

《Blend·S》中的20岁的星川麻冬,属于难得一见的“合法萝莉”

从电影传播的角度以及翻译的严谨程度上看来,“萝莉”一词用在译名上极为欠妥,更换成“小女孩”或“小萌娃”都会比有争议的“萝莉”要好。
跟随潮流而利用“萝莉”,虽然蹭了热点又吸引眼球,但从词的本源和典故上说来,那便是个笑话,还让这部电影蒙上了一层不可言说的色彩。

卖力引进的公司和卖力审查的老铁们,你们在电影译名这件事上怎么就不多看几眼呢?

比如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明明是一部批驳印度宗教社会的电影,可是这译名看起来如此轻浮,根本表示不出原作的深刻内涵。

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尤其是涉及宗教、种族和作品内涵等问题的译名,千万不能过度发挥。
否则就会被误以为原作起名不佳,不雅观众或许还会因此错过一部好电影。
港台地区的译名常常被人吐槽,希望我们永久都不会走到那一步。

文丨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