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首随处颂扬的童谣大家会唱,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耳熟能详的旋律背后,隐蔽着词曲作者鲜为人知的往事。
词曲作者是一对姐弟
梳理本报宣布,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爱北京天安门》已多次涌如今字里行间。这首精良的儿童歌曲,由于歌词简洁、曲调流畅,不仅成为多年来“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活动的保留曲目,还在国际互换方面发挥过主要浸染。
据本报2007年12月7日刊发的文章《卡特日记表露中美建交决策经由》一文记载,1979年,在肯尼迪中央,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为邓小安然排了一场盛大的演出,末了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听罢,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激情亲切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许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这样一首承载着很多中国人共有的童年影象的歌曲,其词曲作者的名字却险些不为人知晓,偶尔在媒体上提及,是这样先容的:为全国少年儿童所爱唱的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作曲者是玻璃厂的一位青年女工。她怀着强烈的革命任务感,刻苦学习作曲,每谱完一遍,就向工人老师傅和一些有创作履历的同道请教,不断修正,精益求精,使这首歌曲表达的儿童热爱毛主席、神往北京的主题越来越光鲜。在工人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她还谱写了《针线包是传家宝》等歌曲。(1973年5月23日,《北京日报》1版,《京、沪、津工人业余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1973年5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直到2009年,这首歌的词曲作者的故事才首次公开表露。据2009年5月29日《北京》宣布,《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词作者叫金果临,曲作者叫金月苓,他们实在是一对姐弟。他们各自的母亲是一对亲姐妹,而他们的父亲又是一对亲兄弟,因此他们之间既是堂姐弟,又是表姐弟,称得上是“亲上加亲”。实际上,弟弟金果临原来被起名叫做“金果苓”,但是幼年时被阴差阳错地登记成了现在的名字。
2009年时的金月苓和金果临
金月苓比金果临年长5岁。从小,他们便同住在奶奶家中,整日在一起玩耍学习,姐弟情意十分深厚,直到少年期间才分开。金月苓清楚弟弟在美术和诗词方面的创作天赋,弟弟也深知姐姐对付音乐的热爱。但是在创作《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时,两人却没有任何彼此的互换。
2009年5月29日,《北京》
写歌时他们没到过天安门
根据《北京》的宣布,《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诗词创作于1969年11月29日。那一年,金果临13岁,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还没去过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最初来源于当时英语教材中的两句内容:“I love Peking,I love Tian An Men.(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金果临阐明,“我爱”这个句式在英语中是最最大略的,他用这种办法表达对天安门的热爱。
第一本揭橥该歌词的刊物。
曲作者金月苓是在1970年出版的第三期《红小兵》上读到这首诗词的,在完成谱曲之前,她并没有和金果临商量过。那一年她19岁,是上海第六玻璃厂的一名普通女工。金月苓喜好音乐,每逢放工安歇在家,她便坐在饭桌前写歌。看着弄堂里玩耍的孩子,金月苓心想,“我假如写歌给他们唱就好了。”
后来,歌曲真的揭橥了!
金月苓收到出版社寄来的两本样刊的那一天,正轮到她上夜班,她悄悄见告身边要好的同事:“我的作品揭橥了。”机器隆隆,对方没有听见。于是她取出样刊,指着自己的名字给人家看,“结果人家就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
和金果临一样,当年金月苓也未曾到过天安门,她对天安门的形象把握,来自电影院里放映的新闻记录片中,国家领袖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公民群众的场景。直到1972年,国家体委编创儿童广播操,到上海搜聚业余音乐作者见地,听说金月苓没有到过天安门,特意约请她到北京。那时候,《我爱北京天安门》已经在全国唱响了。
《我爱北京天安门》曲作者金月苓。1972年,她首次来到天安门。
当时金月苓的祖父刚刚去世,上午举行完葬礼,下午就坐上前往北京的火车。“奶奶知道这也是一件大事,她说北京很冷,就把自己的呢子裤子给我了。”金月苓一贯清晰地记得,那天葬礼结束后,奶奶特地叮嘱她说,“白东西不要戴了,到北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金果临则是在1982年利用出差的机会,才见缝插针得以到天安门拍了几张照片留念。那天他穿着事情服,里面穿了件红毛衣。金果临喜好赤色。由于韶光很早,广场上没有什么游客,更没有人知道他便是《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作者。由于担心胶卷相机的拍照效果,他拜托广场上的多位游客,拍了十多张照片。
《我爱北京天安门》词作者金果临。1982年,他首次来到天安门。
歌曲出身三年才正式定稿
《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词并非一次定稿,在歌曲出身的最初三年,四易其稿。
金果临最初写的歌词题目叫做《金光照的环球红》,详细内容为:“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的环球红!
”四句词采取了“顶针续麻”的技巧,这令他感到颇为得意。正式投稿时,他将末了两句改为“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题目也被更名为《我爱北京天安门》。
歌词手稿。
作品第二次揭橥时,编辑又对末了两句进行了细微的调度,改为“太阳便是毛主席,光芒万丈照出路”。听说1971年10月1日,中心公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这首歌曲,当时的歌词又改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提高”,这便是本日人们耳熟能详的版本,但是已经探求不到确切的笔墨记载。
歌词曾进行过几次修正。
和歌词一样,《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曲谱也曾有所调度。几十年过去,金月苓依旧能哼唱出这首歌曲最初的曲调,一段体加尾句的构造,好比今的曲调更加轻快活泼。后来她又将曲子改写为“ABA”单三部的曲式,第一段活泼欢畅,第二段伸展悠扬,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活泼欢畅。揭橥时编辑又轻微变动了两个音符,使得歌曲更加随意马虎上口。
1972年,这首歌曲在出身三年后才算正式定稿,再也没有做过任何改动。
曾经有人分别找到金月苓和金果临,提出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特殊是想改动原有的歌词,使其变成广告歌曲。为此姐弟俩达成了一个默契,金果临说:“这个词是我自己的词,改一个字都弗成,曲是她的曲,改一个音符都弗成。”金月苓说,“我们不在乎赚不赢利,但是我们不愿意这歌被别人改编了用于商业用场。”
1974年,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幼儿园小朋友在跳“我爱北京天安门”。胡敦志/摄
十年间没领过一分钱稿费
从1972年到现在,《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童谣已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然而在很长一段韶光里,公开出版的歌谱中,两个作者的名字被署在了页面右下角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乃至一些书刊中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署。差不多在十年的韶光里,他们没领过一分钱稿费。
1973年,亚非拉乒乓球友好约请赛,澳门同胞在游园会上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王振民/摄
1972年4月23日,《公民日报》揭橥了《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特刊,并且刊登了10首歌曲,个中便有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一个星期后,当年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北京“五一”游园会》专题节目中,涌现了孩子们伴随着这首歌曲欢畅起舞的场面。再今后,险些每个省市都在出版或转载这首歌曲,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稿费,只有两本样书而已。有位老作曲家见告金月苓:“如果当年有稿费的话,就凭这首歌,钱会多得不得了。”1980年,这首歌曲得到“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4年至1979年)”二等奖,两人才领到一笔奖金:每人17.5元。直至两人先后加入了音著协,才陆续领取到一些稿费。
2011年,丰台一幼举行少儿经典歌曲演唱会,幼儿园的外教也和大家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本报 吴镝摄
事实上,在《公民日报》刊登此歌曲后的几年,金月苓和金果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1977年底,金月苓考取了中心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之后,她选择进入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编辑。她多年保持着每周创作一首歌曲的事情习气,个中包括大量的童谣。而金果临险些完备告别了艺术创作,他走上了一条那个时期大多数普通人大都会选择的平凡道路:进农场事情5年,顶替父母回到工厂一干便是20多年,后来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他又进入一家民营企业事情。
2012年6月1日,天坛公园丹陛桥附近的小树林里,六七百位来自“天坛祈年合唱团”的老人戴着红围巾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追忆童年光阴。
当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传唱着这首28字的童谣时,金月苓和金果临并没有由于这首歌曲所拥有的有名度而享受分外报酬,依旧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用金月苓的话说,人家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生活会显得特殊沉着和普通。
历史资料:北京日报图文数据库、北京、北晚新视觉、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