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我是一个反应比较慢、反射弧比较长的人,对新鲜事物每每抱着敬而远之、不凑热闹的心态。
因此很少会去追新鲜出炉的影视作品,一样平常是待热度消散、潮水退去后逐步欣赏。
虽然常被人以为赶不上趟,但也无妨。
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出名不用喊。
就像1994年的电影,经典永久是经典。
前段韶光看完《长安十二时辰》,有感而发,随笔写下这篇短文。

浅谈长安十二时辰 休闲娱乐

长安城夜景

大唐不夜城

唐玄宗——李隆基

《长安十二时辰》在剧情上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万国来朝、四夷宾服、开放原谅、令人憧憬的盛唐气候。
但盛世之下的天朝上国危急重重:粉饰太平、梦想享乐、党争不断、宦官专权、藩镇盘据、戎狄入侵、地皮吞并、税制崩坏、流民问题。
虽有那么一小群达官显贵眼中的蚍蜉想竭力嘶吼,叫醒沉醉在盛世假象中的大唐,但究竟不可避免天俾万国的泱泱大唐极盛而衰。

君士坦丁堡的失守

这不禁让人遐想起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失守,但那更多的是一种落日余晖、无可奈何的悲壮。
面对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君士坦丁十一世并没有像唐明皇一样带着皇亲国戚仓皇出逃,而是选择脱下皇袍、身先士卒、突入敌阵、捐躯疆场,尽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去世社稷的任务。
而安史之乱和失守的长安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奇伟磅礴与戏谑荒诞交错的惋惜。
如果说君士坦丁堡的失守是敌国外祸,那么长安的沦陷便是唐朝自己折腾自己的结果。

安史之乱中仓皇出逃的达官显贵

唐玄宗李隆基踏上亡命之路

可能是历史的谩骂,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开始,李唐王朝的政变和长安的沦陷犹如家常便饭、空前绝后。
而之后的李唐皇室便犹如其他封建王朝的王子皇孙一样,大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在酒色中掏空了身体,在政变中消磨了斗志,在承平日久的大唐盛世中稀释了先祖的血性。
若非如此,也不会有后来的朱温篡唐弑昭宗、景宗二帝,九曲池设宴勒杀九位王爷,白马驿之祸屠戮三十余位朝臣。

《妖猫传》中的杨贵妃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杨太真

马嵬坡兵变

晚年被软禁在太极宫的唐玄宗

不知晚年被软禁在太极宫的唐玄宗是否会想起: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全盛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太真;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奢靡;六军不发无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无奈;赐浴华清池,梦断马嵬坡的落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浪漫;那个由他缔造亦由他葬送的盛世大唐。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安西铁军

日月星三辰旗

安西都护府烽燧堡

浴血奋战

实在,大唐的悲壮不在锦绣成堆的长安,而在烽火狼烟的边塞。
极盛时的大唐边陲幅员一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先后灭国者三十,遣使朝贡者三百,威名远扬、众国臣服。
在温顺富贵乡的长安人可曾知晓,在万里之外的安西都护府,有一群孤城尽白发,去世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的安西铁军在御敌于国门之外?曾记否,陇右道第三十三折冲府烽燧堡第八团的九去世无悔,誓去世不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这份小儿百姓之心的执着,默默憧憬并守护着长安的繁华。

塞外孤城

伶仃无援

烽燧堡保卫战

吐蕃大军攻城

烽燧堡失落守

安西失守

公元808年冬夜的塞外边城,愁云惨淡、铁衣难着,铁血郡王郭昕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吐蕃大军,又望向城内垂垂老矣的三军将士,点燃了不会再有援军的烽火,吹响了末了一声卫国戍边的号角。
没有酙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只有风中夹杂着羌笛胡琴和战马的悲鸣;不会再有勒石燕然、封狼居胥的庆功宴,只有都护的满头白发和将士们双袖龙钟也擦不干的眼泪。
至此,安西失守,郭昕殉职。

大唐漠北的末了一次转账

西域逐渐分开唐朝的势力范围

满头白发的边关守军

寸土不让

“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方孔铜钱

四十二载梦倥偬,烽火残阳控角弓。
去世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安西。
他们是大唐的守夜人,守护帝国的坚盾,将铁血铸就的光彩刻在了拼去世守护的绝域孤城,只因这里是唐土!
一千两百多年后,只有从大漠黄沙中露出锈迹斑斑、赫然铸着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的方孔铜钱,仿佛还在和我们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长安坊市

许鹤子花车斗彩

满朝朱紫贵

花萼相辉楼的皇家盛宴

太上玄元灯楼

长安夜景

《长安十二时辰》的视觉效果之震荡,服装道具之讲求,细节处理之严密,是本剧良心制作的一大亮点。
无论是靖安司内巧夺天工的长安城沙盘模型、还是花萼相辉楼中金碧辉煌的饕餮盛宴、亦或恢宏壮美的太上玄元灯楼。
剧组通过对场景、衣饰、用具、妆容、舞蹈、音乐、礼仪、习俗等细节方面吹毛求疵的雕琢,最大程度上重现了人们心中产生了无尽遐想的盛世大唐。
每一帧画面都是一种沉浸式的享受,绝不逊色于央视精心制作的记录片。

长安地下城主——葛老

大唐遗宝——何家村落窖藏展厅

何家村落出土银壶

不知你是否记得剧中曾为昆仑奴,却能呼风唤雨的长安地下城主葛老。
连他都找不到的绝世宝藏,而本日的我们可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大唐遗宝——何家村落窖藏展厅里大饱眼福。
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剧中道具的“正版原型”,在体会厚重不朽盛唐气候的同时,也能感想熏染到剧组道具制作的独具匠心。
其余,剧中由徐宾独创的大文案术倒有那么一丝大数据搜索引擎的味道。

在本剧的战役情节中也为铠甲的防护力进行了辟谣正名:身披铠甲的士兵被敌军围攻、身中数刀而不倒,反而轻易斩杀不穿甲的敌军,战斗力爆棚。
这实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铠甲并不像其他影视剧中犹如纸糊的一样,一刺就穿。

在中国古代,带刀事小,穿甲事大。
由于穿上盔甲可以刀枪不入、大大提升战斗力和防御力。
《唐律疏议》中记载:“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
”翻译过来也便是我们常说的: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由于私藏五百副铠甲,被指意欲谋反,含冤入狱,饮恨牢中。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靠祖上传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反明。
且制作一套铠甲工序繁芜,本钱极高,因此打造和私藏甲胄基本是别有用心、图谋不轨。
这正好从侧面论证了铠甲的实用性和惊人的防护力,否则历朝历代也不会对藏甲采纳“零容忍”态度。

精良的音乐作品每每能够为影视剧注入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浸染。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由赵亮棋、刘小山两位老师担当音乐总监。
他们二人协力创作了《长相思》、《短歌行》、《清平乐》等一系列惊艳四座的影视金曲,清越脱俗的乐曲扣民气弦、启民气扉,与剧情交相照映、相得益彰,不禁让人沉浸在万邦来朝、拓土开疆、海纳百川、四海升平的巍巍大唐。

诗仙李白

剧中主题曲的歌词大多取自诗仙李白的作品,因此网友戏称李白包办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歌词。
看似猜想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试问还有谁相较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谪神仙更能代表盛唐气候呢?换言之,李白本身便是盛唐精神的象征。
浪漫大唐的李太白豪放洒脱、狂傲不羁,绣口一吐,挥毫半个盛唐、磅礴气候。
而现实大唐的杜少陵忧国忧民、沉郁抑扬,三吏三别,啼血国破山河、民生多艰。
诗中仙圣,光焰万丈;寥寥数笔,书尽大唐。
大唐有他们,才真的了不起!

精良的音乐作品也每每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在记录片《玄奘之路》中,程池老师创作的的《大乘天》,让我们看到了宁肯西行而去世,绝不东归而生的玄奘;在电视剧《大智囊司马懿之智囊同盟》中,董冬冬老师谱曲的《短歌行》、《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一代枭雄曹操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万丈豪情和英雄迟暮、壮心不已的无限凄凉;徒有琴老师老师谱曲的《琵琶行》,让我们感想熏染到江州司马泪湿青衫、沉沦腐化天涯的幽愁暗恨;谷建芬老师谱曲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道出才子杨慎历尽千帆、阅尽悲欢,归来仍是天真少年的人生感慨。
精良的音乐作品总是可以超过时空,让我们与先贤先贤对话,带来心灵的触动。

宫商角徵羽,琴棋字画唱;金钩银画样,清茶道汉唐。
我们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要武断文化自傲,毕竟华流才是顶流!

末了,惟愿山河锦绣、长安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