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车来车往的杨家坳高速收费站出口,村落夫大主席吴长波特殊感慨。“过去出一趟远门,须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邻镇青杠坡,才能搭上去县城的客车。如今家门口就能上高速,不仅缩短了出行韶光,还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坐落于思南县西部的杨家坳乡,四周峭壁险要,山峦叠嶂,中部低洼开阔,三座水库错落分布,田园牧歌如世外桃源般。吴长波说,以前,这些“山水”却让村落民吃尽苦头。
大山陡峭,坡高谷深,村落民们靠种烤烟为生,但山上没有路,只有踩出来的波折巷子,运煤、卖烟叶全指着人肩挑背扛。
路,在杨家坳民气中重若千钧。不到杨家坳,弗成思议他们几百年来对路的那份渴求,那份执着,以及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
多年前,村落民吴贵财嫌山路难走,遂请同村落人从思南县城带回一块上海腕表,这让他高兴了好几天。
光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贫穷仿佛扎下了根。乡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留下“乡里姑娘外地郎”的话语回荡在幽幽山谷里,诉说着杨家坳人的无奈与彷徨。
就这样穷等?1992年,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号召下,“修一条致富的出山之路”被提上议事日程。
没有资金,请不了修路队,那就自己干。村落民自带工具,上午7点到12点,下午1点到6点,撤除中午用饭时歇一下子,一整天的韶光大家都在挖路。
没有人喊苦叫累,也没人计较得失落。为了修路,男劳动力垒墙,妇女就打小工,乃至小孩也帮忙送饭、拿工具。
70岁的丁开文总是早早来到修路现场,拿着铁锹沿路边铲泥巴,常常一干便是一整天。他那一头白发像冬天的积雪,白得晶莹刺目耀眼。
决心和激情上来了,什么都不是问题。杨家坳乡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历时三年,在这莽莽大山中生生劈开了一条路,从最初的出山到连接青杠坡,路越修越长,干劲也越来越足。
山路通了,杨家坳乡发展的路也通了。有了马车,生产物料半小时就能运进来,烤烟加工后,能快速运到市场。
环绕着这条路,杨家坳的一系列培植起来了,兴修水利,农作物套种,集贸市场开设超市。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杨家坳人,46岁的吴长波见证了过去这里的闭塞。他刚参加事情的时候,走的还是小路。
“这条出山路镌刻着杨家坳人的拼搏、联络、不甘人后的精神,但杨家坳交通的巨变,脱贫攻坚开始才翻开了新的一页。”吴长波说。
2016年以来,杨家坳乡的道路根本举动步伐显著改进,家家户户门前都通了水泥路,买上了汽车、摩托车,客车也开进了村落庄。
但每次出远门都要绕路,这种舟车劳累的觉得让乡民们很“苦恼”,大家都愿望着高速公路能早点修到家门口。
2023年7月10日,总长104.324公里,超过两市(铜仁市、遵义市)五县(德江县、思南县、凤冈县、石阡县、余庆县)的德余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让杨家坳乡的出行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
一个大略单纯出入口不仅畅通了出行路,更串起了村落庄与县城之间的联系。使得农产品和屯子劳动力可以快速入城,降落物流本钱,促进了城乡经济的领悟与发展。
出门水泥路,抬腿进汽车。2023年,贵州改造普通国道103公里、普通省道及屯子公路50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784公里,排全国第5位。
德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完善当地高速公路路网构造、推动武陵山集中连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主要意义。
杨家坳乡按照“山上种茶,山下果蔬,全乡一品,一主多辅,以短养长,是非结合”的理念,发达“成长”的油茶、花椒、黄精、烤烟等家当,正演绎着杨家坳人如日方升的美好生活。
高速公路打通了地域之间的“大动脉”,屯子公路畅通了村落庄之间的“微循环”,冲破了区域隔绝、破除了地理樊篱,连接起日月牙异的城市和活气勃勃的村落庄。
“现在乡里通高速,出门还有顺风车,一个电话就能到家门口来接,进城、赶场都方便得很。”吴长波言语中满是欢畅。
如今,拔地而起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屯子路网,共同组成了杨家坳乡的“振兴之路”。杨家坳乡,一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秘闻的地皮,即将迎来其发展的快车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朱邪 葛永智
编辑 白春霞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