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相称一位良师良朋,自从小学时开始翻阅《红楼梦》,吴康权就再也离不开这部奇书。如今已退休十年,但他坚持读报,博览群书,勤于磨炼,保持了心灵体健的好状态。他笔耕不辍,如今仍时常在《湛江日报》、《湛江》上揭橥文章。
一
吴康权与《红楼梦》结缘,源自于他兄长——上世纪50年代月朔位武汉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暑假期间,兄长会邀一批同学到家里来,话题常常谈到《红楼梦》,当时正上小学的吴康权在阁下听得好奇,便偷偷拿出兄长的《红楼梦》来翻阅,但是那时看不懂,乃至还把贾宝玉的“贾”字念作的“買”(“买”的繁体)。
从此,在贰心头便有了《红楼梦》才子佳人的故事。上中学时,他对《红楼梦》里的故事人物也开始产生兴趣,尤其是柔弱多才的林黛玉更深得他的怜惜,他乃至在内心中爱上了这个女子。
1965年,吴康权应征从军,随身的挂包除了一套亵服,便是母亲用红布包着的兄长那套《红楼梦》。“文革”期间,《红楼梦》像一位知心温暖的伙伴,安抚和陪伴着他,到他退伍时,书已被翻烂。
“很多人问我读了多少遍《红楼梦》,说实话,我也数不清了,只记得已翻烂了三套《红楼梦》。”吴康权说。
二
吴康权对《红楼梦》的迷恋,不仅由于它陪他度过了精神和物质均贫乏的青春年代,还因这部书包罗万象,常阅常新,给了他足够的知识滋养:“《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典范,我们能够过它认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他们在特定历史期间的挣扎和斗争,以及他们当时的精神面貌;我们会创造古人的喜、怒、哀、乐与当代人的共通点。”
阅读《红楼梦》时,他常常被书中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悲着个中的悲,乐着个中的乐,几百年前的声音、色彩和线条,依然是这么响亮、光鲜、生动;几百年前的思想和感情,依然能唤起后人的共鸣。
他把“红楼”当老师,自己谦卑地当着学子。书中有一节,讲喷鼻香菱请教林黛玉如何做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看了林黛玉这一番“教导”,吴康权便真的去找来了王摩诘、杜甫、李白等人的诗集,还每天在家中厅堂大声地诵读。
他对“红楼”太痴迷了,乃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方,有时候逛书店,创造有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他也会买回来,逐一对照着读,将不同版本间的差异找出来,尽可能去复元贰心中关于《红楼》社会的构想:“《红楼梦》是当时上层社会一部百科全书,只要存心看,一定收益良多。”
三
2005年,吴康权从湛江市地方志办公室退休,这位参与理解放后湛江市第一部《湛江市志》编修、出版事情的老同道,终于决定拿起笔来,把自己数十年研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希望能让《红楼梦》这部奇书回归更多人的视野,勾引年轻人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共同繁荣中华民族的经典。
为方便写作和查阅资料,吴康权很快就学会了利用电脑,能用电脑上网、写作、玩微博、发微信,同样难能名贵的是,他仍坚持一天要读至少五份报纸,并坚持每天在网络上看新闻。
“一个人行至岁月薄暮,到了旅程后站,更清楚晚年的人生代价和分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深厚的知识积淀,对事物见地也更全面了,正是做些事的时候。”吴康权说。
斜阳晚钟的钟声更宏亮,人生流光更绚丽多彩。70岁的吴康权研读“红楼”已有50余年,今年,他将自己写有12万字的《红楼梦》浅析结集出版,也便算是对自己的人生的一个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