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题:索玛花开幸福来——小凉山巨变记
新华社吉哲鹏、字强
这里山区霸占土面积的98.4%,均匀海拔2800米,属范例的高寒冷凉山区;
这里聚居的彝、汉、纳西、普米等12个民族,从封建领主制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里穷苦程度深,穷苦面广,穷苦发生率曾达35.43%……
这是8月25日拍摄的宁蒗县城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胡超 摄
在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从这样“山、少、边、穷”的困境中突围,摘掉了千年穷苦的帽子,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谱写了“民族直过区”旧貌换新颜的奇迹。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扶贫迁居安置区幸福家园一景(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胡超 摄
民族要复兴,村落庄必振兴。踏上新征程,宁蒗列入国家村落庄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家当发达发展,根本举动步伐稳步提升,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民气,各族儿女共同联络奋斗,让索玛花儿绽放在迈向共同富余的野外上。
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扶贫迁居安置区幸福家园,卢学英(左)和杨瑛在求知书屋看书(8月25日摄)。新华社 胡超 摄
山河巨变换新颜
很多人以为,小凉山是一座山。实在,小凉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
不到小凉山,就弗成思议高寒山区和“民族直过区”发展的困难;不到小凉山,就无法明白各族群众对摆脱穷苦的渴盼。
这是8月26日拍摄的宁蒗县“2700苹果”栽种基地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胡超 摄
在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迁居安置区幸福家园,有一间“村落史馆”,老照片里的木楞房、杈杈房,诉说着曾经的酸楚。
在“村落史馆”的窗外,是一栋栋五层高的安置房。小区里绿树成荫,居民在路边闲坐谈天,孩童蹒跚学步。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6年7月26日拍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小洛水村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4月17日拍摄的80米生态红线内民居堆栈退出拆迁工程履行中的小洛水村落,目前该项目处于生态修复阶段,将逐步进行绿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胡超摄)。新华社发
今昔的巨大反差,让57岁的金补阿牛犹如做梦。2019年11月,她从烂泥箐乡马金子村落的木楞房里迁居到幸福家园南区,家中摆放着电视、冰箱、沙发、茶几,温馨舒适。
“七沟八梁一壁坡,十年九灾望天收”。回溯历史,小凉山刀耕火种、游耕游牧的生产办法,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困苦生活并不迢遥。
由于横断山阻隔,加之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欠账多,宁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形尤为突出。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踏实村落“鼎雅树屋”民宿一景(4月17日摄)。新华社 胡超 摄
“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楞房里,漏风漏雨,险些顿顿是洋芋、苦荞饭。山上很冷,还常常生病,下山去卫生院的路也很难走。”金补阿牛回顾。
5年来,为推动宁蒗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把居住在“六类地区”的4.2万余名群众搬出大山,新建和改扩建屯子公路1528公里,硬化村落组道路1389公里,建成惠及18万人的水利工程,培植小凉山学校、宁蒗二中等学校,目前全县51.5%的学生在县城集中就学。
近几年,宁蒗县还争取上级补助资金6.6亿多元,履行屯子危房改造38552户,让山区群众住上了安居房、暖心房。
丽江市委常委、宁蒗县委布告杨承新说,在易地扶贫迁居事情中,宁蒗拿出县城“黄金地段”330多亩地培植幸福家园,安置建档立卡穷苦群众2808户12000余人,学校、医院等配套项目一应俱全。
“共产党把我们放在心尖上,把这么好的地段给我们住,帮我们搬下山找出路,这里真的便是幸福家园。”金补阿牛说。
2020年11月,宁蒗县正式退出穷苦县序列,圆梦全面小康,成为云岭大地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加倍展的缩影。
山河巨变,两组数据比拟可见一斑——1956年宁蒗农大家均纯收入仅为38元,2020年屯子常住居和颜悦色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1958年宁蒗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18万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3亿元。
太阳照耀小凉山
在小凉山巨变中,回答好一道道考题、占领一个个难关,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胜性,催开了一朵朵索玛花儿。小凉山儿女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倔强领导。
宁蒗既普通又特殊:在共产党带领下,1950年和平解放,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1956年景立彝族自治县,紧接着是长达数年的平叛剿匪。此后,从兴办学校、培植公路、开通机场到民族联络、依法治县,宁蒗各项奇迹发达发展。
这是宁蒗县小凉山学校一景(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胡超 摄
在决斗决胜脱贫攻坚中,三峡集团、上海杨浦区、云南烟草等对口帮扶,云南省、丽江市的57个派出单位和宁蒗37名县级干部挂乡包村落,91支扶贫事情队、7539名帮扶干部奔赴战贫一线,用最强的军队打最硬的仗。
在决斗穷苦中,抛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乃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为隆重的节日。2020年8月,跑马坪村落的群众在祭火时,增加了一项特殊的仪式——怀念捐躯在脱贫路上的宁蒗县纪委监委驻跑马坪村落扶贫事情队队长沙天文。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1988年至今,江苏海安的10批、285人次西席接力扎根宁蒗开展支教帮扶,累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运送大、中专生1万多名,书写着东西部教诲帮扶的时期传奇。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今年5月,在宁蒗县政府和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当地第一条禽类加工生产线正式运行。
“群众把家里的畜生、家禽变成了商品,不仅鼓了腰包,还在山乡与市场的对接中实现思想不雅观念的转变。”上海援滇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胜大说。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村落庄振兴中,宁蒗看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浸染。
过去由于缺少技能,宁蒗苹果的口感好但卖相不好。2016年,大学毕业的鲁权回到家乡宁蒗创办公司,依托科技和电商,专攻早熟、晚熟相结合的高海拔苹果。
“栽种基地海拔在2700米到2800米旁边,以是我起名叫‘2700苹果’,品质很好。”鲁权说,公司通过1名党员带动1户脱贫户和4户普通群众的“1+1+4”模式,带动果农900多户,户均增收约1万元。
携手奋进新征程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宁蒗县把位于跑马坪乡的凉山彝务办事处旧址修缮为宁蒗解放纪念馆,思念革命先烈、传承赤色精神。
经由接续奋斗,小凉山各族儿女站在新的历史出发点上。当前,宁蒗探索出精准防贫事情体系,党员干部担当奉献初心不改,乘势而上、不屈不挠,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为了迁居群众的后续发展,宁蒗以党建引领,推进转移就业,组织妇女学习刺绣等技能。
宁蒗县小凉山九年一向制学校的孩子们在多媒体智能教室上课(9月24日摄)。新华社 胡超 摄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宁蒗在幸福家园培植了民族联络进步广场。紫玛街道党工委副布告卢云花说,各族群众每逢节日一起过,有了困难相互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家当茂盛是村落庄振兴的关键。“宁蒗农人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这句玩笑话道出了昔日群众生存的无奈。
近年来,宁蒗通过沪滇互助、科技支撑、企业带动,把马铃薯从“救命薯”变成“致富薯”,还依托高寒冷凉景象,打造滇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大山温度、阳光味道,是小凉山物产的共同特色。目前,宁蒗已发展马铃薯20.2万亩、苹果6.5万亩、荞麦6万亩、花椒42.2万亩。
山鹰飞得再高,也要回到自己的巢;小凉山再高寒偏远,人们也不改对故乡的挚爱和培植家乡的努力。
2009年,摩梭人鼎雅鲁汝从外地回到家乡永宁镇踏实村落。他家的摩梭老宅是村落里第一批挂牌的摩梭母系家庭重点保护民居之一。
以老宅为根本,鼎雅鲁汝和弟弟建造了“树屋”,经营起民宿堆栈,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和他们在祖母房里围着火塘喝酥油茶。
间隔踏实村落不远的泸沽湖是宁蒗的“母亲湖”,长期保持Ⅰ类水质,成为游客们神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在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中,宁蒗县拆除了沿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的160户民居堆栈建筑、17处亲水平台和6个码头。“房退湖进才能减少人为污染。”宁蒗县委副布告、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局长徐开诚说。
对这片山水的守护和文化的传承,成为宁蒗践行“两山论”、擦亮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