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彦涛,在30多个年头里,却无数次徒步高下嵩山,他不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登山爱好者,他是一个视奇迹如生命、为嵩山气候站倾注半生心血的气候“劳模”。

“交通困难是嵩山站艰巨的‘万恶之首’”

气象劳模王彦涛奋斗山巅30载 平常处之自芳华 汽车知识

嵩山气候站始建于1956年,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跑马岭,海拔1178.4米。
这里,冬东风大寒冷,夏秋雾多湿润,极度最低气温-25℃,最大风速达44.7米/秒(相称于14级),最长连续雾日达42天,上山道路全为蜿蜒波折的山间小路,没有任何代步工具。

恶劣的自然条件已让人望而生畏,而对1985年初来乍到的王彦涛而言,所面对的生活状况更让他吃惊。
“来到嵩山站后,映入我眼帘的是没有大门的院落和破旧不堪的房屋,照明靠石油灯,看电视靠汽油发电,吃水要到1400米外的一个山泉人工肩挑。
”王彦涛回顾说,当时的事情任务却是,不敷10名事情职员用十几台气候仪器,每天进行8次定时景象报不雅观测、24次航危报不雅观测,同时还承担着全省的无线通信中继保障任务。

这对刚从繁华都邑毕业的王彦涛而言,无疑是一种磨练。
“不过,与嵩山气候站艰巨的物质条件和繁重的事情任务形成光鲜比拟的是,站领导和老职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乐不雅观向上的精神,深深地传染了我,让我有了一种回到家的觉得。
”王彦涛决定留下来。

而对他而言,困难只是刚刚开始。

“交通困难是嵩山站艰巨的‘万恶之首’。
”王彦涛先容,建站60多年至今,从山下到嵩山站,既没公路,也无缆车。
夏季,挑山工要进行四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蔬菜和肉在运送途中都已经变质,冬季则是大雪封山,“我们只有靠冬储的白菜、南瓜、萝卜、土豆、粉条、腐竹和大米挂面凑乎过冬。

不通市电,石油灯让王彦涛终生难忘。
在他初到嵩山气候站的第三个月,站里储备的石油灯罩用完了,可他找遍登封县城的大街小巷,也没寻到。
无奈之下,他向他遍布全省的郑州气候学校49名同学发出乞助信。
他的同学之一、现为郑州市气候局纪检组长的张振中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在南阳,我们那边也没有石油灯罩。
后来王彦涛从在濮阳事情的一位同学那里得知濮阳有售,他一次买了600个,足够10年用。

在冬春干旱时令,嵩山站全体职工就不得不集体出动,到距站1400米的西流泉,靠肩挑背扛和水车拉运,坚持全站基本事情与生活用水。
在1989年冬季的一个下午,王彦涛和同事们在拉水途中发生翻车事件,幸运的是,两三棵马尾松拦住了人和车,人的生命无忧,但柱状的储水罐还是从两棵树的中间滚下山坡。

“大风把我牢牢地贴在锋利无比的铁丝网上”

对嵩山站测报值班职员而言,大风是最大的威胁。
王彦涛在参加测报值班不久,就曾碰着过这惊险的一幕。
那是1986年冬季的一天中午,正值14点不雅观测,凛冽的北风夹杂着冰粒,摔打在脸上犹如刀割。
当天值班的王彦涛和一名副班,低头走在不雅观测场的小路上,犹如风中的两片树叶,随风摇摆,旁边不定。
在副班的帮助下,王彦涛先不雅观测云能天,后不雅观测温度和湿度。

在换温湿自计纸时,王彦涛发生了意外。
由于四肢冰冷、手脚僵硬,他手中的自计纸随风飘走。
他不顾统统地追赶,忘却了危险,末了自计纸追到了,可自己却被十二级的大风牢牢地“贴”在锋利无比的铁丝网上,双手被扎得鲜血直流。
副班看到这种情形,赶紧喊来其他职员,人拉着绳、手拉动手,一点一点地把他从铁丝网上抢救回来。

1991年3月,嵩山涌现多年不遇的强寒潮过程。
持续的冻雨景象,使站上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失落去发电功能,站内的所有设备只能靠单一的汽油发电机供电。
3月8日,站内的所备汽油只能坚持一天。
作为一站之长的王彦涛深知此时没有汽油,就意味着省网通讯中转的中断,这次过程的各种气候磨难信息将无法及时报到省局。

强烈的任务感使令他决定冒险下山找人运送汽油。
而当时波折的山路被厚厚的积冰所覆盖,稍不留神就有滑向深渊的危险。
为防万一,他和同事们先将自己用绳子系在路旁的小树上,然后再用铁棍破冰挖坑落脚。
就这样他们从上午9时出发,到下午2时才到山底。
汽油买回后,他们又和山下民工一道冒险担运,他们硬是用塑料壶每人15公斤把汽油背到了山上。
也便是在这次运油后,王彦涛落下了风湿性枢纽关头炎的病根。

2005年9月的一天,因连日暴雨不断,嵩山站电话溘然中断。
为了尽快规复通信,王彦涛和两名年轻职工冒雨下山沿线排查。
雾大雨密,山路湿滑,通信电缆沿途杂草丛生,他们困难地一米一米地负责排查,5个小时后终于打消故障。
在返站途中,由于极度疲倦,王彦涛一欠妥心跌倒在地,右腿严重摔伤,后被确诊为右腿胫骨骨折。

与风雪为伍,和雨雾相伴,这让王彦涛对雷电反应特殊敏感:夜里碰着打雷,他很快会被惊醒;电视里听到雷声,他也会立时保持高度当心。
30多个春秋,这成了他的“职业病”。

“要把‘独立重生、艰巨奋斗’的传统发扬到极致”

王彦涛常对站内职工讲:“在高山艰巨台站事情,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把‘独立重生、艰巨奋斗’的传统发扬到极致,既要成为测报业务上的好手,又要成为各项事情的多面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9年至1993年,为填补经费不敷,王彦涛带领职工,利用业余韶光考试测验综合经营。
4年间,他们先后养鸡120只,喂兔80只,栽种黑木耳50架,发展中草药1.5亩。

1994年,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形下,王彦涛带领站内职工,利用一个多月的韶光自己动手建筑了水塔,挖通并铺设了近300米的自来水管道,从而使嵩山站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

1998年,为尽快办理嵩山站用电问题,王彦涛带领站内职工,利用冬季长达3个月的业余韶光,自挖电缆沟500多米。
后来在省局支持下,当年8月,市电通到嵩山站,过去那种照明用石油灯、仪器设备靠发电的掉队局势成为了历史。

1996年至2004年,为更好地办理站内经费不敷的问题,王彦涛又带领站内职工,大胆地在登封县城创办以传呼、手机为紧张业务的“华信科技做事中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他们利用实体创收的积累资金,第一次对站内房屋进行了大面积维修掩护。
为了节约资金,王彦涛和职工们一道,油漆门窗、垒砌砖墙、改造线路、后勤保障,脏活累活,样样都干。

2007年至2012年,王彦涛带领嵩山站职工,连续发扬艰巨奋斗的精神,合理利用项目资金,保质保量完成房屋综合改进、供电线路改造、浸塑围栏更新等根本举动步伐培植任务,使嵩山站的站容站貌和办公生活条件得到较好改进。

从1985年到2017年,从阴暗的石油灯到市电照明、从职工挑水到用上自来水、从褴褛不堪的院落到当代化的办公生活条件……嵩山站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飞跃,这个中无不浸透着王彦涛和站内职工的费力汗水。

30多年里,王彦涛和嵩山站得到诸多名誉:2008年他被郑州市政府付与“郑州市劳动模范”名誉称号,2013年被河南省气候局推举为“河南省最美气候人”,2014年被人社部和中国气候局共同付与“全国前辈气候事情者”名誉称号;近年,嵩山站被批准成为高山国家基准景象站,河南省气候局也明确提出要把嵩山站培植为“传承气候精神的基地、大气探测的基地、人才培养的基地、宣扬气候的基地”。

面对名誉,王彦涛常说,处事应淡泊宁静,要有平常之心。
“不与桃李争雨露,少同丹芍抢春光。
平常之心藏苞内,随遇而安自吐喷鼻香。
”这几句诗也成为他的座右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