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坎全貌(正对着的是迎宾路)
如今的大河坎镇是南郑区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最繁华的镇,可是很少人知道,70多年前的大河坎是多么破败和荒凉,那时,它还不是一个集镇,乃至连一个村落落可能都算不上,大河坎原名下水渡(因设有渡口得名),根据资料记载,下水渡距汉中郊区约一公里,紧连河坝街与南关正街,既是码头,又是汉中的最大渡口。
据《汉南续修郡志》、民国《续修陕西通志》记载:汉中市境内有古渡口9处,个中消逝已久的汉江下水渡是最负盛名的一处。在1966年汉江一号桥通车前,下水渡一贯是历史上是秦巴蜀道的咽喉、汉江上游的主要渡口,当时要从南郑县(现南郑区)到现在的汉台(汉中市中央),冬天走木板搭的大略单纯桥,夏天只能坐船。
1940年从汉中到大河坎的独木桥
下水渡原址在原大河坎小学(2010年已拆迁)门口附近,在历史上,下水渡是汉中通往牟家坝、湘水寺、法慈院及四川省通江等地的紧张渡口,均匀每天过渡行人多达5000余人次。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汉中府志》已有记载。
清代雍正以前,行人须交纳过渡费,清雍正年间,过渡费盈余,逐行义渡。所谓“义渡”便是行人过渡不收钱的公益奇迹,由民间兴办。解放前大多数渡口所在村落、镇设有民间组织“船桥会”,召募民间资助之舟楫、钱财,置田、地为公产出租,以租金收入济渡。下水渡即属此类;下水渡自古便有“船桥会”,每6年改选一次,每届6人,由会首主事。据清代嘉庆二十年(1816)《下水渡碑》记载:清代嘉庆年间,有会首吴清、张素勤、信士李泰吉等多人买田、捐田、捐款助置义渡业田。
到民国期间,下水渡“船桥会”已有水田130亩出租,租金作为造船搭桥的用度,并在大河坎修龙王庙10间,作为放置会产及集会场所。到解放前,共有渡船7只,木桥2道,会田4000亩,以田租养渡。解放初期,下水渡仍由会首主持。
1952年,经南郑县公民政府赞许开始售河票(过渡船票)。1956年实施自大盈亏经营。1958年生产汽轮渡船1艘,其载重量为20吨,用于摆渡过往机动车辆。同年11月,南郑县并入汉中市(今汉台区),市公交局接管下水渡,转为地方国营渡口。1961年县、市分设,下水渡属南郑县辖集体经济性子渡口。
60年代中期,下水渡逐日夜渡人6000余人次及各种车辆,每年均匀渡运生产资料及公民生活用品达71000吨。1965年,陕西省公民政府决定培植永久性大桥(即旧汉江大桥)。1966年5月28日大桥建成后,位于该桥南真个下水渡随即被撤销。
1960年,汉江上的木桥
新中国成立前,大河坎居民甚少,到1949年,大河坎仅有一条小街,统共18户居民,人数不到百人,靠近汉江的大河坎,可以说是穷渔村落,直到1961年,南郑县治设周家坪(以前南郑县治十八里铺,即现在的汉台区铺镇),大河坎开始成为本县的交通枢纽,1985年,南郑县公民政府决定在该镇西南部开辟占地1000亩的工业开拓区,并供应优惠条件,大河坎镇的培植才正式开始。
80年代,正在培植的大河坎工业区
根据《汉中府志》的记载,大河坎这一地名在在明代嘉靖癸卯年(1543)就存在。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从属于南区慈家营坝(旧称汉卫坝)。民国25年后为和平联保处(乡)辖村落。
南郑解放后,大河坎先后为第六区中所乡、中所区渔营乡所辖。
1963年,大河坎属于汉山区油房公社,为大河坎大队,当时,油房公社辖三华石、渔营、店子街、油房街、大河坎、李家营、卢家沟7个大队。
1984年,改油坊公社为大河坎镇,辖渔营、大河坎、油房街、店子街、李家营、卢家沟、三花石7村落,镇公民政府驻地大河坎。根据1987年的统计,集镇人口8483人,个中非农业人口5400人,另有暂住人口近4000人。
1995年,为合营汉中地区撤销地设市的须要,撤销南郑县大河坎镇,设立大河坎街道,同时将大河坎街道划归汉中市统领。
1997年,撤销汉台区大河坎街道,设立大河坎镇,同时将大河坎镇划归南郑区统领,中所乡、草堰乡合并设立中所镇。
2001年,撤销中所镇并入大河坎镇。
大河坎行政区划
2011年,撤销歇马乡并入大河坎镇,镇政府驻地为原大河坎镇驻地大河坎利民路1号。
如今,大河坎镇辖辖7个行政村落,5个社区居委会,面积51.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已超过10万人。
汉江边的大河坎镇
汉中到南郑的第一座大桥建于1965年10月2日,当时的汉中还是与南郑级别平行的县,10月2日,大桥开始动工,1966年5月28日,大桥建成通车,这便是汉江一号大桥。
据地方志记载,汉中汉江大桥建桥前,夏秋两季靠木船摆渡,一遇大水交通中断。千百年来,行人望江兴叹,饱受阻隔之苦。民国32年(1943年)南郑县政府闻蒋介石来汉察看,仓促草拟建筑“中正大桥”操持。翌年5月,蒋来汉时,批交由中心交通部督办,当地群众闻讯后大为高兴。省公路局派人前来测设,后由省府将设计方案、图表呈报中心交通部,虽经多次敦促,仍石沉大海。县政府年年向当地公民摊募修桥经费,实饱私囊。建国后上世纪50年代后期,汉碑、汉黎、汉红干线公路相继修通,下水渡每天交通流量猛增,仅有两艘汽车渡船和七、八条木船坚持交通。
1965年7月,经西北局批准,投资135万元在此建筑汉江大桥。由陕西省交通设计院和汉中地区交通部门工程技能职员共同测设。南郑、汉中两县抽调600余人,1965年 10月2日动工,1966年5月28日竣工通车。汉中汉江大桥是衔接汉中、南郑县及汉碑、汉黎、汉红三条公路的公路桥。汉江大桥通车仪式时,公民兴趣勃勃,不雅观众过万人,掌声震天,赞不绝口。1981年8月间,浩浩大水险些靠近桥面,最高洪峰流量达8360立方米/秒,桥柱安如磐石。2006年,汉江大桥进行又一次整修。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该桥受损较重,被定为危桥,从此只准行人和自行车、摩托车通畅,禁止大小车辆通畅。
随着汉中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汉江大桥(汉江1号桥)越来越不适应两岸交通的需求,1987年,为了缓解汉江大桥的交通压力,陕西省交通厅投资426万元,在原汉江大桥西边50米处,建筑第二座汉江大桥(俗称汉江2号桥)。汉江2号桥于1987年4月1日开工建筑,1989年5月26日竣工通车。桥长635.8米,车行道宽9米,两边人行道各2米。汉江2号桥在2008年“5·12”地震中严重受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设计荷载、桥面宽度、通畅能力、抗洪能力和抗震标准等已不能知足汉中城市交通发展的须要。为彻底办理汉江两岸的跨江交通“瓶颈”,汉中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汉江2号桥履行拆除重修,并在原址培植“天汉大桥”。
2011年4月29日,天汉大桥(汉江2号大桥原址重修的桥)通畅后,汉中市政府5月17日出示通知布告:“汉江一号桥因年代久远,已成危桥,汉中市政府决定对其拆除。”即日起封闭进行拆除施工,6月8日就拆除完毕,结束了汉江大桥(1号桥)45年的通畅义务。
原汉江1号桥
桥的建成使得大河坎一下成为交通便利的地方,然而,经济才是硬道理,对付大河坎,可能很多人都会记得汉中香烟厂,正是这个香烟厂,让原来并不富余的南郑县在1992年跻身于\"大众全国百强县\公众,1992年可谓是南郑县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
当年南郑县位列全国百强县第29位,同时也成为“西北首富县”。1993年,南郑县财政收入为3.6亿元,在全国排名第23位,而汉中香烟厂的厂址就坐落于大河坎,这个建厂于1975年8月香烟厂,资产总额当时达9亿元。干系资料记载说,当年南郑的“西北首富”地位一时吸引目光无数。省上很多会议放在南郑开,南湖宾馆是陕西境内最早在风景区内建筑的宾馆之一。其余,当年的汉中市政府也从南郑县借过钱。
只管后来香烟产开始没落,但事实上,大河坎从未从南郑县的经济支柱名单上滑落下来,由于分外的地理位置,加之后来汉江一号大桥将大河坎与汉中市区连为一体之后,大河坎的区位上风日益凸显,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大河坎在不断地招商引资,“三线培植”时,很多工矿企业、军工企业都在汉中安家落户,1970年,华燕仪表厂开始建立,在经历近18年的深山生活后,1988年,仪表厂迁居至大河坎,如今成为大河坎主干道迎宾路上的一个大企业。
如今的大河坎镇和汉中市区,联系的非常紧密,汉中市的一江两岸、南郑的撤县设区,让大河坎迎来了新的机遇,与古城汉中一江之隔,一壁依山,三面临水,大河坎镇成为了汉中明星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有中、省、市、县驻镇单位150余家。
大河坎镇由一个屯子集镇发展成为拥有城市人口6万余人的经济重镇。 镇上先后荣获“中国州里之星”、“全国文明村落镇”、“全国亿万农人健身活动前辈州里”、“小康镇前辈党委”、“省级文明单位”、“省级重点示范镇培植前辈镇”、“全省公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单位”等多项殊荣。2010年被列入国务院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系统编制改革试点镇,2011年被确定为全省31个省级重点示范镇之一。
位于大河坎镇江边的“周公祭天”塑像
来源:中国俏丽州里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