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韶光:9.1 19:30
演出乐团:
天津交响乐团 爱·悦女子乐团
演出曲目:
1.《乘着歌声的翅膀》——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当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4号的六首歌曲, 个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怀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述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时时涌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俏丽动人的情景。
2.《春之歌》——门德尔松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2/4拍。该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天下公民喜好。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柔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纯挚,但十分奥妙地运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造了俊秀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惊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特色。
3. G大调《小夜曲》K525 ——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该曲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盛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总曲充满了乐不雅观主义的感情,充满激情与活力,表现了对美好社会、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如甘泉飞涌,飞涌的办法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
这首乐曲篇幅虽然不大,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精华。那铿锵有力、富有激情跳跃的音符,使人无比激动;那亲切抒怀、富有柔美流畅的曲调,又深深打动了人的心。 那欢畅流畅、淳厚幽美的风格,犹如陈年喷鼻香醇的酒、浓郁芳香的茶,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感想熏染完美。
4.《诙谐曲》——德沃夏克
“诙谐曲”是十九世纪往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文体,多采取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革为特色。但此曲彷佛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身分在内。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央构成第一段,经由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大略。
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持续写了八首“诙谐曲”,皆为钢琴独奏作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各类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诙谐曲》广为流传,深入民气。
5.《G大调钢琴三重奏 K.564》第三乐章 —— 莫扎特
演奏:张帆 王筝 卢媛
6.《鳟鱼五重奏》第二乐章 ——舒伯特
演奏:赵悦 李冉 刘畅 李玉玲 张帆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生平中,曾经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造诣最高的是钢琴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号),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好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幽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以是这部作品被众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7. 中小提二重奏《帕萨卡利亚》——亨德尔
演奏:李冉 赵悦
中场安歇
8. 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 ——贝多芬
演奏:张帆
传说中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别名。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阐明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该当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感情。《#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末了一个音符,完备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感情。末乐章是狂暴的、激情亲切的,表现的正是和温顺的明月完备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这相标题对付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恰切的。
9. C大调《天子》弦乐四重奏(Op.76 No.3)——海顿
演奏:赵悦 张柳 李冉 刘畅
C大调天子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76 No.3, Hob.III.77 \公众Emperor\"大众),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作品76号《厄多迪伯爵四重奏》中的第3首乐曲。
海顿在创作这部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将来会被公开演奏,由于这部作品是受约瑟夫·厄多迪伯爵的私人委托而创作,并以伯爵的名字而命名的。事实上,厄多迪伯爵确实把它作为私有财产保存了两年,这期间,只有伯爵那个贵族圈子里的人可以享受到它。
但是这件贵族的“私有财产”在两年之后公开拓表了,并且成为了弦乐四重奏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个中,尤以第三首“天子”最为著名,可以说它是所有弦乐四重奏里最盛行的作品。
在此之前,"大众年夜众室内乐音乐会已经开始涌现,而海顿大概是意识到了室内乐正在日益成为一种公众年夜众征象。以是在他的创作里,海顿开始把稳采取一种更为“公众年夜众化”的音乐措辞。因此这部本来是献给少数贵族阶层的作品,同样也受到了平民大众的热烈欢迎。
10.《小夜曲》——海顿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别号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随处颂扬的普通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此乐曲在巴赫去世后100年后才大为盛行。
12. 《d小调双小提琴》第一乐章 ——巴赫
演奏:张雯珠 马颖
13. 男中音艺术歌曲:
《小夜曲》《菩提树》——舒伯特
演唱:佘乐
海顿《小夜曲》别号《如歌的行板》,弦乐四重奏曲,大约作于1762年,普遍认为是被誉为小提琴、交响乐之父的海顿所作,后为学者考证实为德国作曲家Roman Hoffstetter的作品。原作为《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管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吉他曲等。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轻快的溜达节奏和娓娓动听的旋律,具有一种典雅朴实的情调,表现了高枕而卧的意境。在展开过程中的旋律进行,时而涌现极其自然的大跳音程,使曲调更富于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