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启老那么多年的竭尽全力伺候,他岳父岳母哪能都活到90岁?”

“堂堂一个城里的正处级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既费钱又着力,每天一个样坚持尽孝心,没得一句怨言,我从来没见过像他这样的。

寰宇知我心记全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刘助启 汽车知识

“勤俭、朴实、善良、正派,爱劳动,爱家乡,不图名利,不求回报,总想着帮别人,没一点领导干部的架子,刘布告真的是个最实在的大年夜大好人。

“启伯的故事真的拍得个好电视剧,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呐------”

这里的“启老”、“他”、“刘布告”、“启伯”,便是指娄底市委政法委退休干部、今年73岁的刘助启老人。

5月18日,新化县孟公镇金家村落、游家镇黄连村落,听闻娄底的媒体前来采访刘助启孝老爱亲的范例业绩,不等问话,但凡年纪大一点的村落民便自发地聚过来,你一言我一语,高度评价他们心目中的“道德模范”。

当天,受市委常委、政法委布告吴建平的委托,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李建湘等专程赶到新化,亲切看望被单位推举参评全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的启老,并送上慰问金,一同前往的娄底日报、娄底电视台、娄底新闻网等媒体的对启老进行了专访。

千经万典 孝悌为先

车行娄新高速,天公不作美,雨雾迷离,随手初略翻看启老出的书《尽孝篇·天地知我心》。
前后28个篇目,3万余字,详尽地记录着他和老伴袁瑞珍存心赡养岳父岳母的点点滴滴。
不见华彩的词华,没有刻意的润色,只有拉家常似的娓娓讲述,小学生就能读懂,却情真意切,动听肺腑,渗透着大爱大善,与西晋李密的不朽名篇《陈情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近中午,车至孟公镇,在当地派出所干警的引路下,又几经翻山越岭,辗转颠簸,在金家村落启老的侄子刘道寿家中,终于见到了颇具传奇色彩的启老。
衣着土气,皮肤黝黑,身形瘦削,一握手触到一掌的老茧。
面前的启老,俨然一个荒野老农的样子容貌。
然而,坐下来细聊,对他的认识立马有了180度的转变。
从他激情亲切的言语,从他深邃的思想,深刻地感想熏染到一种独到的领悟和闪光的境界。

“一个‘老’字中有个‘匕”字,是说人老了,身体、劳动能力等各方面都差了,自然就会有担心、忧虑,心里总觉得有把‘刀’,而移开、替代这把‘刀’,就要靠‘子’,有子女陪伴在身边,这便是常讲的‘孝’,这便是我们传统孝道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
从我读过的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从我自己伺候岳父岳母的亲自感想熏染,我以为为父母尽好孝,联络友爱兄弟姊妹,有非常主要的现实浸染和社会意义,不但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促进家庭和蔼,还能引发自己的任务感和进取心,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以是,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太对了!

提及岳父岳母,启老的怜悯之情和戴德之心溢于言表。
“岳父费力一辈子,在煤窑里挖煤干到将近70岁,摔断过肋骨,为人和气、端正;岳母3岁时就没了娘,从15岁到43岁,生了10多胎,却只带大了一个崽和四个女,崽又去世得早,她身体有不少毛病,吃了不少苦啊。
”启老还见告,他25岁刚参加事情时,因个子矮小,人为低,家里穷,一贯没谈成工具。
后来经人先容,他认识了现在的老伴。
老伴是家里的长女,当时虽是民办西席,但貌美贤惠,追求者多,家庭条件比自己家也好些。
在朋友的“鞭策”下,启老鼓起勇气托媒人去提亲。
没想到,还没谈到彩礼等条件,岳父岳母便赞许说:“这后生实质好,有志向,值得信赖,我们不看钱财。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校长做主婚人,启老仅花费17元,在学校大略办了几桌小酒席,就成功抱得美人归。
在物质缺少的年代,在看重传统形式的乡约民俗里,这样的婚宴当然是显得寒碜的。
为此,启老一贯以为亏欠二老。

回忆当年的环境,启老动情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德是永久报不尽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有任务和责任为他们养老送终。

(启老目前暂住在侄子家,把家里整顿得干干净净)

(在启老浩瀚的名誉证书当中,仅被评为“精良共产党员”的证书就有10多本)

“到最须要的地方去”

解放前出生的启老,在7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三,父母都是诚笃巴交的农人。
在艰巨的成长年月里,启老以精良的成绩顺利考上大学,1967年从湖南师大政教专业毕业,先后在原新化十四、三中、县“五七”干校任教,后来调入新化县委组织部、娄底市委组织部,2003年初从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岗位退休,享受正处级干部报酬。
在启老的小卧房内的书桌上,看到了部分启老得到的证书、奖状,虽然发黄显旧,却印证着一位“老前辈”的光辉履历和别样人生。

启老说,当时自己的父母过世得早,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和遗憾,常提醒他多陪伴奉养健在的岳父岳母。
有一次,启老有时从中心电视台看到“全国公民道德模范”谢延信不负亡妻之托伺候岳母30多年的动听业绩,感触很深,专门写了篇心得文章。
一退休,闲不住的启老和老伴商量着接二老来娄底享清福一起住,但二老一辈子在屯子,城里生活不习气,不愿来。

启老有两个儿子,都是有为青年,大儿子读了研在北京事情,小儿子是娄底某局的公务员,基本上都不用操心。
只有岳父岳母在偏远屯子操持农活,相依为命。
“陪伴才是最好的孝敬,到最须要的地方去!
”启老和老伴锁了娄底的老屋子,拎着大包小包,来到新化黄连村落陪二老过上了田园生活,这一过便是11个春秋,直到二老先后离世。

启老的岳母有个每天都要饮酒的嗜好,而且担心外头买的有农药残留,只喝自家酿的米酒。
于是,启老不怕辛劳,操起犁耙镰锄,领着老伴当起了农人,在2.4亩水田和一亩多山地里忙开了,水稻、玉米、红薯、青菜等农作物都长得葱茏碧翠,鸡鸭鱼猪也养得膘肥体壮。
一年下来,全面丰收,自酿的甜酒、水酒、药酒样样完好,隔三岔五炖鸡吃鱼,妹妹、妹夫几个也常来探望,一家子其乐融融,岳父岳母逢人便夸。

启老生平勤俭节约,不饮酒不吸烟,常拣着两个儿子的旧衣服穿,平时的毛巾、牙膏都省着用,但对岳父岳母家却很大方,不遗余力地支持。
1987年那年,启老的妻兄医治无效不幸病故。
家里的一根“独苗”英年早逝,岳父岳母哪里受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事实?二老接连几天哭得去世去活来,粒米未进。
启老看着心痛、心急,领着三个妹夫齐齐跪在二老面前含泪表态:“我们都是你们的亲儿子,今后一定好好伺候你们!
”启老想到自己是长婿,年夜方拿出积蓄办丧事,又悄悄去屯子信用社把妻兄治病的借款一次性还清。
后来妻兄的媳妇再醮,留下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启老和老伴主动向妹妹几个说:“我们是双职工,经济条件好些,让我们多承担些。
”妻侄袁文读书、结婚、找事情,都是启老夫妻俩操心,当亲生儿子一样抚养、照顾。
见二老的屋子年久,启老先后花费2万多元给整修一新。

2004年6月,在启老给岳父办完90寿酒后的第3个月,岳父袁次山终因器官衰竭含笑而去。
病笃之际,岳父拉着启老的手说:“启宝,全托你的福,我这一世活够了,你是个孝心崽,我去世了,会好好保佑你的,你妈随着我吃了不少苦,还是要靠你照顾好。
”二老对启老一向因此“启宝”称呼的,的确,启老便是二老心里的“宝”,一个不能少、离不开的“宝”。

岳母年轻时患过癫痫病,后来有哮喘、痛风、肠胃炎等疾病,体质弱,一受寒就随意马虎感冒发热。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
自己也患有风湿、心脑血管疾病的启老常常看书研究,看重营养保健,科学养生。
在年夜夫的建议下,他常年采取甲鱼、土鸡、狗肉、羊肉等上等食材,配上洋参、天麻、阿胶之类的补药,或炖或蒸,总是以岳母喜好的口味精心做出色、喷鼻香、味、补俱全的美食套餐。
每天,何时吃水果、饮牛奶、喝八宝粥,启老都有严谨的安排。
其余,泡脚、晒太阳、勤沐浴换衣、边干点小农活边唠唠嗑,保持愉悦心情,这是启老常勾引岳母做的。
岁月静好,一晃过去7年,无微不至的细心照料,让87岁的岳母神采奕奕,启老也成了远近有名的养生专家和最知心的家庭保姆。
“我说的好远远没有他做的好”,黄连村落村落支书邹海斌评价启老的表现时以一言概之。

老邻居袁石荫见告,启老的岳母个性要强,争起来就要争个赢的,有时贪杯喝醉酒,半夜里会起来哭崽哭娘。
碰到这样的情形,老伴和妹妹几个难免关心地责怪老人家,但启老从不顶撞,从不抱怨,总一边好言劝着岳母,一边安慰老伴说:“孝顺孝顺,便是一方面要孝,一方面要懂得顺着老人家,人老了,就像小孩子,要哄,要原谅。

由于喝醉酒,启老的岳母摔过不少跤。
据启老的布告录,2010年3月14日,老人家偷酒喝醉得摔了一跤严重的——股骨颈断裂,被立时送到新化公民医院住院,但因年纪太大不能动手术。
启老携妻妹几个轮流调班,时候守在身旁。
为缓解岳母疼痛,启老常半夜里起来给岳母擦活络油,研磨三七粉,关怀备至。
每每邻居乡亲来看望,老人家就情不自禁地感慨:“我可怜的崽去世得早,没机会给我尽孝,但我这大半子比亲崽还亲呢,孝心冲动天和地!
”经由半年的精心治疗照顾护士,老人家竟可以拄动手杖下床走动了。

2012年6月,老人左手和左腿同时瘫痪,从此再也下不了床,神态越来越不复苏,时而胡言乱语,时而梦到短命的孩子哭泣。
医治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医院下了好几次病危单,老人喊着要回家。
回到黄连村落老家,启老担心老人发生意外,又谅解老伴有神经官能症易失落眠,就在岳母卧床边杂房的大凳上铺个大略单纯床,一睡便是几个月。
盖被子,倒开水,喂宵夜,呼应着岳母的胡话,启老常常彻夜未合眼,白天又和老伴一起洗衣服,刷便桶,生炉火,煲营养汤,坚持以日记形式记录岳母的病情变革,以最大的努力与去世神打着拉锯战,全体人瘦了一圈。
2013年3月,老人家过完90岁生日后半个月,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安详拜别。
启老为主操办丧事,不忘给岳母献上深情挽联——小时啃草根终年夜吃莴笋人困体弱只怪国家贫穷掉队,老了有福分晚年享明日亲子孝孙贤搭帮经济社会发展。

(启老现在最大的心愿便是想把这2.6公里村落组公路修睦)

还想为家乡做点事尽点孝

“这里虽然穷苦掉队,但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岳父岳母都已过世了,现在我的梦想便是要在有生之年,把这2.6公里村落组公路修睦,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尽点孝。
”启老指着组上的毛坯路对说。

金家村落有400多户人家,1000多人口,大都生活在半山腰,与新化县油溪乡、游家镇等多个州里的村落组搭界,村落民大多靠外出务工坚持生存,是范例的偏远闭塞山区。
2006年开始,市审查院、市国安局和新化县审查院、扶贫办等市县两级单位先后在这里挂点扶贫,通村落公路硬化、山塘加固、村落级活动中央等根本举动步伐培植有了明显改进。

2009年村落里开始修路,启老带头捐款3000元,与村落支书刘助光多次组织召开动员会,处理折衷抵牾,统一村落民思想,又上高下下到处跑,争取筹集项目资金,还主动参与责任劳动。
“公路搭帮启叔修了3个多月,100多个日昼夜夜的精心操劳真是太辛劳了,我们该当给他发奖状,立功德碑。
”村落民刘道福回顾当时的环境说。

启老的侄子刘道寿见告,现在金家村落通往外头的公路大都已硬化,交通明显好了,但组上的2.6公里还是泥巴路,短缺硬化资金,启老一贯想完成这心愿。
去年以来,启老的老伴去了北京帮忙带孙子,娄底70多平方米的老屋子空着,他暂住到侄子家,一方面空手发迹种点菜,一方面组织村落民完善路基,四处筹资,争取早日硬化路面。
放眼远眺,青山绿水间,那蜿蜒似玉带的山路仿佛在延伸,在欢笑。

心中有爱,大道无垠。
启老用自己的办法悄悄讲述的是一段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故事,细倾听来,却其实有种深奥深厚而醇厚的冲动在心里萌发、繁殖。
64岁的袁剑华,是新化畜牧水产局的退休职工,曾经是启老的学生,他说:“刘老师做人干事,传播了一种名贵的正能量,他便是一本生动的社会教材,让我一辈子受用。

大半天的采访结束,已是下午5时,我们起身作别,大雨仍不依不饶地下着,启老戴着笠帽固执地送到村落口。
车子启动,转头一望,启老站在那里挥手存问,雨水打湿了他的双肩,身影瘦削却显高大,不知所言,心里唯有满满的敬意和祝愿:年夜大好人生平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