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一部经典,只需一部电视剧。
毁一部电视剧,只需一辆自行车。
《人生之路》改编自路遥的《人生》,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年代的情形,可能该剧的编剧和导演并不理解。但作为电视剧的核心,编剧在改编小说的时候,你最少把路遥的原著好好通读几遍,细细揣摩原著的精髓,再到陕北屯子拜访几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高龄老人,闭着眼睛也编不出这样离谱的剧情来呀。
该剧只看了1集,就实在看不下去了。相较笔者前期吐槽的另一部神剧,这部更加粗制滥造。作为一部年代剧,生生把不雅观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拉回了现实。
不说穿衣服不打补丁,不说崭新的柏油路,不说联欢会上的红烛炬,不说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的高考誓师大会,不说考试完后扔书,更不说背景墙上的小广告,单说说那个年代绝对的宝贝--自行车。
那个年代,人们并不富余,纵然是生活在城市里,自行车也绝对是一家之宝。城里男女青年结婚,彩礼或嫁妆讲究的“三转一响”,便是指自行车、缝纫机、腕表、收音机。屯子家庭,自行车就更是奇异物件了。如果谁家有自行车,绝对令全村落人都倾慕。屯子里的孩子,上学基本靠走,不管多远的路,一样平常靠双腿走着去,能搭拖沓机去,就很幸福了。
那时候,一辆自行车,可是家中的紧张财产,好比今的汽车还宝贝,怎么爱护都不过分。由于汽车不怕被偷,自行车可是小偷眼里最值钱的物件,平时不骑车的时候,都是放在屋里恐怕被偷了。怎么可能像剧中那样随便骑随便扔呀,严重不符合年代感。
编剧,你改编路遥的《人生》之前,真的不看年代背景吗?
剧中,男主不仅能骑自行车上学,居然还能如此不爱惜地飚车?到了学校,散架就不要了?要知道,男主家里可是很穷呀。那个年代,人们骑自行车都是很呵护的,碰着难走的路,宁肯扛着自行车走,也舍不得磕了碰了。纵然自行车骑太久散架了,也舍不得扔,修一修还是骑,人们调侃,除了刹车不响全车都响。
细节决定成败。如此不靠谱的剧情,严重分开当时的历史实际,到底是怎么过审的呢?
我是痕亦无痕,欢迎关注,与你一起分享精彩影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