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结婚,日本的“单身经济”乘上了特快列车。
从“一人食”、“单人卡拉OK”到“自己和自己的婚礼”,各种专为单身女性设计的做事如雨后春笋般面世,日本社会彷佛已经准备好欢迎这批不走平凡路的新女性。

而在庆祝女性独立的背后,是持续跌破新低的婚育率,这对付老龄化程度原来就严重的日本来说,是非常严厉的社会问题。
在日本,职业女性面临着诸多职场上的性别歧视,而婚后家庭重担也常常完备落在女方肩上。

婚育率下跌背后是女性独身单身的选择也是男性的生计困境  第1张

为了有效减轻妇女的生活包袱,日本政府在2010年后就开始作出各类考试测验,例如出台奶爸操持(Ikumen Project),试图改进父亲在家庭事务中缺失落的社会征象。
但这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大略问题,仅仅鼓励父亲回归家庭,彷佛还不敷以肃清痛状。
由于,和职业母亲过重的生活包袱捆绑在一起的难题,还有旧调重弹的双性刻板印象和日本扭曲的事情文化。

单身即解放:日本女性面对的职场和育儿压力

在以往的日本社会,年过25岁的未婚女性有个外号叫“圣诞蛋糕”,由于一旦过了25岁就可能“没有人要了”。
当然,这个归天女性的陈腐花名后来被抵制、停用,但日本女性本日面临的职场性别歧视和要承担的家庭任务,却没有随着时期的进步而褪去。

日本的家庭分工在“二战”后定型,由于当时是经济发展的腾飞期间,男人们在社会前哨努力事情,女人们则留守二线经营家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迎来了“平成大冷落”,许多家庭主妇不得不外出事情帮补家用,日本女性开始成为赞助劳动力。
1999年,天下有名投行Goldman Sachs日本计策师凯西·松井首次揭橥环绕着“女性经济”(Womenomics)的研究。
该研究指出,通过缩小职场上的性别失落衡,能为日本带来700万的劳动力。

日本著名单身主义女演员天海祐希 。
图源:《请适当谈论》。

6年前,重新上台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积极推进“女性经济”, 表示要以性别平等为目标,旋转经济低迷的局势。
然而,政府设定在2020年的目标,却在方案提出的两年内,从原来由女性担当30%确当局高等官职和私人公司高层职位,修正成7%确当局高等官职和15%的公司高层职位。
如此巨大的变幅,令人不得不疑惑政策的可行性。

政府虽然制订了目标,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奖罚系统编制,所谓的“信誓旦旦”究竟只是空想主义。
目前,在日本的有名企业中,只有零食公司卡乐比积极相应政府的号召,截至2016年有约20%的高层职位由女性担当。
别的像日产、丰田、本田等更具天下影响力的大公司,则在增加女性高层职员上结束不前,整体日本企业文化难以被带动。
女性就业率虽然在数量上得到提升,但职业质量却依然没有变革。

据统计,2017年,日本15到64周岁的女性有68%在事情。
只管数据和美国附近,但这些事情女性的年事比例却呈M形,由于很大部分女性在二三十岁时结婚生子后便会辞职,到孩子终年夜后才再次投入事情。
这种断裂型事情模式,大大限定了日本女性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时加固了企业在招聘和管理员工时的性别歧视。

《纽约时报》的一篇宣布提到,不少日本公司在得知女员工有身后,会建议其转成兼职或条约工,有的乃至劝退。
而家有小学三年级以下幼儿的女员工,虽然可以每天提早一小时放工,但须要接管相应的减薪;减薪过后,还有漫长的职位瓶颈和人为涨幅结束期。
由于,对付公司而言,须要付出更多韶光照料孩子的女性无法长期加班,事情上的贡献一旦减少,便不配拥有升职的机会。

穿和服的日本儿童。

三年前,一位匿名妈妈在无法给孩子找到日托中央后揭橥的博客《孩子保育院落选,去去世吧日本!


》得到千万流量,震撼整日本。
育儿机构短缺,是迫使许多日本已婚女性,不得不舍弃职业野心的另一个核心缘故原由。

今年六月,《纽约时报》的一篇宣布指出,目前日本至少有两万名婴幼儿在排队期待公立日托中央的名额。
政府虽然表示会在两年内加急建立更多育儿机构,但不与事情时长成正比的低薪酬,打消了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成为育儿老师的动机。
这个承诺,仿佛是一张空头支票。
更棘手的是,应聘育儿西席的多为女性,当她们本人有身生子后又被机构减薪劝退,导致本来罕有的资源流失落,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去世循环。

日本的育儿,须要家长额外的精力。
除了洗衣服、做便当、陪玩、陪睡,其他的必要环节还包括给孩童记录生活日志,详细至孩子一天的活动、餐饮、行为和话语。
由于日本人大多不愿意请陌生人到家里带孩子,以是保姆业并不能减轻育儿机构短缺的包袱,找不到托管的家庭只能由夫妻双方自行消化。
据经合组织统计,日本男性均匀每天投入家庭的韶光仅有41分钟,很多时候仅仅是吃一顿饭的韶光,这也意味着只有女方在为家庭放下职业野心。
如此看来,女性只要不结婚生子,就能在经济、职业、私人韶光上得到更多自由,拥有更轻松的人生。

Ikumen Project:日本的奶爸操持是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只有女孩须要接管家政课,而男孩并不用。
这不禁指向了日本社会中格外执拗的两性形象。
为了改变男性在家庭事务中缺失落的社会常态,日本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Ikumen”操持,试图减轻妇女的家庭包袱,以此鼓励职业女性结婚生养,并终极推动经济。

Ikumen操持 logo

“Ikumen”是一个合成词:“ikuji”在日文中是育儿的意思,“ikemen”则指帅气性感的年轻男性。
两个词的用意各取一些,便得出了“ikumen”,也便是育儿男,形容带孩子的爸爸或家庭主夫,可大略地理解为奶爸。
这个奶爸操持在线上有专业的育儿资讯网站,线下有给父亲们讲解如何做大略单纯玩具、如何讲好睡前故事等育儿技能的讲习班和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扩散项目的影响力,卖力Ikumen操持的卫生劳动福利部还动用了大众媒体,投资有关父亲育儿的影视娱乐项目;部门还设立了“Ikumen Star”和“Ikumen Boss”等奖项,表彰出色的奶爸和积极实行该操持的企业。
在宦海,广岛地方官汤崎英彦曾是第一个对外宣告休育儿假的官员,在9年前照样以事登上了报纸头条。

在近十年后的本日,Ikumen操持出效果了吗?数据显示,乐意拿育儿假的男性从2012年的2%上升到了2017年的7%,这些父亲仍旧是极少数。
同时,许多女性也表达了对该操持的不满,例如将干家务活、参与育儿的男性塑造成伟大的英雄形象,仿佛打理家庭对付男性来说只是“加分项”。
而一些想要积极相应号召的父亲也有崩溃时候,例如结束了劳累的加班回家后,创造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池剩碗。

但这并不代表Ikumen操持一无是处。
有不雅观察者表示,经由政府机构持续的努力,“Ikumen”这个观点已经遍及,如今日本的周末逐渐涌现更多带娃外出的父亲。
5年来,请育儿假的男性的眇小涨幅,也证明了奶爸操持的成效,虽然这个改变依旧非常缓慢。

无法提速改变的缘故原由,恐怕还是与日本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形象以及加班文化直接挂钩。
如果不改变男性必须养家糊口的期望和疲塌的加班文化,将男人从畸形的事情氛围中补救出来,日本的婚育率恐怕很难得到质的提升。

日本“996”:给年轻男女的双向压力

前不久,中国的“996”盘踞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头条,天下第二大经济体科技业发达发展背后的代价浮出水面。
然而,这种有毒的事情文化,并不但存在于中国,轻微放眼外洋,邻国日本长久以来就以过度事情而有名天下。

在夜幕下的新宿小巷里,一排排写着“居酒屋”的赤色灯笼被点亮,照射着弥漫街道的烧烤烟气。
坐满了这些拥挤小店的人,险些都是穿着西装,卸下了领带的男性。
除了在公司挑灯夜战,陪上司和客户消遣也是加班的一种。

在地下通道熟睡的男子。

在这种无止境的加班潜规则下,催生了一种日本独占的打盹儿文化———“Inemuri”。
“Inemuri”即日本公民在电车、街道、办公室、学校等公共场所打瞌睡儿的社会征象,在文化意义上是被大众接管的,于上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的壮盛期间盛行起来。
当时的日本人干劲满满,有着为了奇迹发展而舍弃就寝的抱负,由此逐渐形成了上床睡稳觉就代表着这个人没有尽力,而在公开场合打盹儿就意味着这个人很忙、很努力的吊诡生理状态。

毫无疑问,这个抵牾的社会征象这天本过劳事情文化的结果,而企业对付过劳的合理化,使得加班次数和长度变成了表忠心的机会和升职的KPI。
被传统社会不雅观念督匆匆着的男性,须要不断加班为求升职加薪,很少充分利用法定育儿假。
而同样想要爬得更高的女性,在生养后不能加班就只能接管职业瓶颈。

找不到稳定的事情,是婚育率提不上去的另一个直接缘故原由。
上世纪90年代进行劳动法改革,日本政府放宽了企业利用短期条约工和自由职业者的限定,因此呈现了大批叮嘱消磨公司,同时企业的正职也在逐渐减少。
虽然日本的失落业率保持在3%以下,但这当中有相称一部分是没有保障的非正职劳动力。

另一方面,高强度的加班文化,也迫使许多支撑不住的年轻人不得不离职,选择流动性更强的短期工种。
对付被期待着养家糊口的男性来说,没有一份正职事情就意味着在传统婚姻市场失落去了主要竞争力。
与其去面对那些固化社会期盼所带来的压力,有部分男性也会主动选择单身,只经营自己的生活。
以是,毒性事情文化下的日本“社畜”不分男女,是所有青年人共同的焦虑。

日剧《最完美的离婚》剧照。

在这层社会语境下,日本政府不仅仅须要Ikumen操持去鼓励男性参与家庭,更须要整顿不康健的加班文化,才能有效提起年轻人婚育的兴趣。

鱼和熊掌可兼得:

母亲自份从被动到自主选择

一个社会的民众意识及福利制度培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对母亲自份的取舍。
无论是实行Ikumen操持,还是整顿企业文化,政府实质上要做的是担保女性的社会地位。

事实上,在女权主义学术界,母亲自份一贯是个烫手的山芋。
以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为代表的激进派认为,有身是残酷野蛮的,是为了物种的利益个人身体要承担的短期折磨,妇女该当从繁衍后代的任务中被解放。
以玛丽·奥布莱恩(Mary O’Brien)为代表的另一批女权主义者则认为,生殖能力和婴儿对母亲的生物依赖性正好是女性的主要力量,也是婢女性联络的源泉。

从生理层面来看,女性生孩子须要经历孕期的不适和生产的剧痛,是一个痛楚的过程。
但这个专属新生命所能带来的造诣感和义务感,每每可以支撑孕妇,抵消有身带来的悲观影响。
而这个中的造诣感和义务感,也会在日后的抚养过程中持续变大。
乃至,育儿可以看作个人输出的一种路子,由于抚养人无可避免地会把个人代价不雅观、履历、喜好等基因以外的特质通报给怀中的生命体。
在这层意义上,抚育孩子是拥有直接生产力的女性的代价与能力表示,是女性向外界输出和展现个人代价的一种主要办法。

然而,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在身体上的变革和产后育儿的生理需求,使其工业输出值在永劫光内无法回升,男权社会架构大概可作为父亲的男性无需承担过多日常抚育任务。
这导致女性的育儿本钱,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社会层面,都远高于男性,这时的生殖能力反而成为了一种压迫。

如果,在一个思想不断进化的社会,女性渴望拥有更多原来只属于男性的输出自我的机会、得到造诣感的办法,以及实现个人代价的路径,那么,对付女性而言,成为母亲也就从必做题变成了选做题。
因此,未来空想社会的发展方向是降落女性生养本钱,让女性越来越随意马虎去平衡亲子关系和职业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老龄化尤其严重的日本虽然意识到痛点所在,但治疗力度依然不足。

伴随着中韩单身人数的上升,少子化早已不这天本独占的现状,而是环球化的趋势。
在婚育率低落的征象中,一个社会须要反思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
这里面牵扯到的性别平等、女权主义、事情文化、政治经济等议题,都在婚育这件耳熟能详的人生大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倘若抛开统统社会限定,假设我们身处于一个乌托邦天下,繁殖和养育后代,又是否会是所有女性都希望做的事情?在科技发达、思想形态愈发开放的21世纪,很多单身男女和不育夫妻都只是纯挚享受这种生活状态,以是,或许人口老龄化,本来便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不可避免的社会阶段。
至于为了延续喷鼻香火,要守护哪些不定成分,又要调节哪些既定成分,恐怕是每个国家须要各自衡量的寻衅。

或许,日本的解题办法,能给一洋之隔的中国,带来新的反思和思路。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19/08/03/world/asia/japan-single-women-marriage.html?smid=nytcore-ios-share

https://www.nytimes.com/2019/02/02/world/asia/japan-working-mothers.html?action=click&module=RelatedCoverage&pgtype=Article®ion=Footer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81127-ikumen-how-japans-hunky-dads-are-changing-parenting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60506-the-japanese-art-of-not-sleeping

https://www.bbc.com/news/35888504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7/07/japan-mystery-low-birth-rate/534291/

作者丨林蓝

编辑丨徐伟

校正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