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岁的唐忠琴是隆昌市金鹅街道光照村落7组村落民,由于丈夫姓朱,乡邻大都习气叫她“朱二娘”。
在大伙眼里,“朱二娘”有点“轴”,但并不妨碍大家对她竖大拇指夸赞。

夸她什么呢?9年前,她把本来准备用以修自家房屋的钱拿出来修了路;靠着勤恳双手,她从穷苦户变为脱贫户仅花了一年韶光;她有点爱“管闲事”,婆媳关系调度、村落里红白喜事帮忙,辛劳种的菜也舍得拿出来帮衬村落民——

她把修房款拿来修路内江六旬白叟唐忠琴为了啥 汽车知识

有点“轴”:

一条泥巴路,老两口修了好几年

进入10月,一场秋雨一场寒。
唐忠琴最害怕下雨,倒不是由于怕冷,而是一下雨,她家门前的那条路就更泥泞,到处是坑凼。
唐忠琴穿着筒靴,脚步飞快,这些年来,她已习气了在这样的路上飞奔,由于比起以前来说,现在的路况已经好了不少。

这条路长约200米,是唐忠琴的家到村落级公路的必经之路。
泥坯路上,被雨水冲刷之后,露出了一些建渣。
在屯子,这样的泥路并不算起眼,可对付唐忠琴和老伴朱洪烈来说,却浸着汗水和艰辛。

唐忠琴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外出打工,另一个儿子因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从事太繁重的劳动,以是老两口险些是靠着自给自足生活,除了务农,还体例鸡毛掸子变卖补贴家用。

每天夜里,唐忠琴坐在灯下,“听”着电视,手指飞快地高下挑动,把一根根鸡毛用针线串起来,再固定到竹竿上,做成鸡毛掸子。
夫妻俩分工协作,每天清晨5点多,老伴就带着唐忠琴体例好的鸡毛掸子到集市上去卖,一年能卖1000多元。
就这样,攒了四五年,攒下六七千元钱。

家里的屋子还是土坯房,唐忠琴有个欲望:把家里的屋子修一修。

2009年,光照村落的通村落公路建筑好了,但唐忠琴的家与这条路之间还有一段200多米的村落庄小道,怎么办呢?

唐忠琴想,和他们相邻而住的还有两户人家,也都是老的老,病的病,假如哪天病情严重了,救护车都没办法开进来。
思前想后,唐忠琴和老伴切磋:先把这条路修通,再谈修屋子的事儿。

决定一出,村落里一些人提出了异议,打起了“破锣”:“你‘朱二娘’好大的本事,还想自己修路!

唐忠琴的“轴”劲儿一下就起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修路涉及到调换地皮,唐忠琴心一横,把自己家3个人的地拿出来,跟涉及到地皮的3户村落民交涉了好几次,总算把地的问题办理了。
她又把积攒了几年的钱拿了出来,请来推土机推出一条道的雏形。
修到这儿,唐忠琴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修路面的钱还缺着。
为了节省钱,唐忠琴利用空闲韶光,和老伴骑着电动三轮车,去工地上拉了一些废弃建渣回来铺在路面上。

寒冬酷暑,唐忠琴和老伴奔忙在路上,哪里的工地有建渣可以弄,他们就去到哪里,有时,一天要跑三四趟。
大冬天,夫妻俩吭哧吭哧地铲着建渣,挥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夏季时,汗水常常打湿衣衫……几年下来,他们靠着电动三轮车拖建渣,陆续把路面填上了,至少晴天时,车辆可以开到家门口,唐忠琴打心眼里高兴。

唐忠琴和她修的路

很勤快:

年前还是穷苦户,年后就脱了贫

2014年,64岁的唐忠琴和70岁的老伴因年事渐高,身体病痛不断,劳动能力减弱,被列为建档立卡穷苦户。

对付“穷苦户”这个名号,唐忠琴以为听起来很不舒畅,她想尽快摆脱穷苦,这个欲望,就和她当初想要修路一样强烈。

通过易地迁居政策,唐忠琴的屋子有了着落,新居和以前的旧屋子仅数步远,贴着大气的外墙砖,装着厚实的防盗门,门前的水泥地宽敞又干净。

在政府部门和驻村落干部的帮扶下,唐忠琴家领到了鸡苗、鸭苗,并且养了几头猪。

每天早上,唐忠琴总是天还没亮就起来了,给畜禽和好食料,再把自己肚皮填饱,又去准备畜禽下一顿的食料。
“只要一个人肯动手、肯干,就不至于饿肚皮。
”无论是修路还是摆脱穷苦,唐忠琴都一贯这样认为。
这大概便是大伙说她“轴”的缘故原由。

在村落里采访时,一些村落民在说到“朱二娘”唐忠琴时,都夸她是一个勤快人:“看到她的时候,她都在忙着搞劳动,就没有看到她在哪里耍过!
”村落里人还见告,一些外出打工的村落民家里的田地撂荒了,“朱二娘”就去“要”来自己种。
“要”来了三亩田地,收了谷子,她还主动分一些给田地的主人。

挽起袖子加油干,唐忠琴家的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在短短一年韶光里就成功脱了贫。

“感谢党和政府,我只有一句话:感谢!
”唐忠琴说话时,语速很快,对付“感谢”一词,说得掷地有声。
这句话,无论是私底下还是有驻村落干部在场,她都重复过。
她向坦言,当初她修路,把本来用以修屋子的钱用光了,以为这辈子再也住不上新居子了,没想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她住上了新居,过上了好日子,“以是你说,是不是该当感谢党和政府?”唐忠琴笑眯眯地反问道。

很大方:

有须要的地方就有她,

联络邻里受夸赞

行走在村落里,路遇村落民,大家笑着和唐忠琴打呼唤,一声声的“朱二娘”叫得爽快。

光照村落7组村落民兰长珍见告,“朱二娘”是一个特殊实在的人。
“早些年,她精力还比较兴旺时,也和我们一样,编鸡毛掸子卖,熬更守夜地攒了点钱,都用去修路了,我们都很敬佩她。

在村落里,唐忠琴修路的事人尽皆知,也都夸赞她了不起,“一个老太婆,还想到要修路,不过也确实方便了大家过路。
”一名王姓村落民这样评价。

不仅如此,“‘朱二娘’还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
”兰长珍说,小两口吵架,她要上去劝和;婆媳俩闹抵牾,她也要去说道说道;村落里的红白喜事,也常见她忙前忙后。
几年前,村落里一个外地媳妇和婆婆闹抵牾,时常吵架,唐忠琴常去劝解,不厌其烦地说道理。
逐渐地,婆媳之间的关系缓和了。

唐忠琴到现在还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地里种的菜,谁家要,她免费给。
“上次,我说想要栽一点菜,她很快就把自己地里育的菜秧给我送来了。
”兰长珍说,“朱二娘”真的很大方。

让村落主任张德超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便是,两年前,村落里有位老人去世了,由于事发溘然,家里人没什么准备,办丧事要准备的菜不足。
唐忠琴得知后,送来了十多斤自家种的菜,表现出来的大方,让人冲动。

对付这些,唐忠琴并不以为有什么。
只管大字不识几个,但在唐忠琴心里,很多道理却是明明白白的:“做人要心正,就一定不会走歪。

如今,唐忠琴的头发花白了,她修的那条路也被压出了无数条车痕。
有关唐忠琴的各类,也像车痕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走在路上,提及“朱二娘”,人们总会夸赞她的坚毅和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