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线,擘画了700多年。
照着商周的样子容貌、秦汉的形状,比着魏晋的风格、唐宋的风采,蘸着辽金的遗墨,从中国的元代起笔;跨过元朝近百年的金戈铁马,直通明朝270多年的斑斓岁月,穿越清朝入关后260多年的风云际会,一起纵笔如戈;记录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瞬间,奋笔疾书过推陈出新、救亡图存的篇章;挥如椽之笔书写新中国的历史,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豪迈,传承千年文脉,表达公民意志,擘画出新时期的文化风采。
这条线,便是直通南北、联接古今的北京中轴线。
光阴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都城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天下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天下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天下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天下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天下的贡献。
从辽陪都到金中都
没有古老的京城,就没有本日的中轴线。
北京为城,由来已久。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国,建都于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至今尚存;封黄帝之后裔于蓟国,建都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城,称为燕京;秦朝设蓟县;两汉期间设燕国;北魏期间改为燕郡,北齐期间于燕郡设置东北道行台,北周期间将此东北道行台改为幽州大都督府;隋朝期间改幽州为涿郡,唐朝期间又改回幽州;公元938年辽太宗定幽州为南京幽都府,作为辽的陪都。宋辽金期间,东北游牧民族兴起,“燕云十六州”是大宋王朝头顶的一颗雷,成为宋、辽、金三朝三国血拼之地。宋朝第二任天子赵光义率部,与辽战于本日北京西直门外的高粱河边,宋军大败,北宋痛失落幽燕之地。此后三百年间,宋朝与辽打、与金打、与蒙元打,北宋打完南宋打,杨家将打完岳家军打,梦想收复失落地。“燕云十六州”成为两宋心中的痛,痛得泪涕飞,一贯痛到灭亡。上溯三千年,各封国、王朝、民族在幽燕之地反复争夺,战役的结果之一,是北京城逐渐形成,计策位置日趋主要。
北京太庙的汉白玉龙纹望柱资料图片
以是说,北京城的根,在西周的燕都蓟城。这里踞北扼南,地望形胜,西、北、东三面环山,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拱卫。崇山峻岭之中峡谷深涧密布,守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出可以通往西北方向蒙古高原、东北方向松辽平原;正南方向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纵马奔驰,可以“一鞭直渡清河洛”。燕蓟之地因而成为联结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的交通要道,掌控北方重地和边塞要地的军事重镇、边关门户,计策位置险要。有诗曰“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疆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金人看重此地,认为“燕都地处雄要”,是能“掌握南北”的计策要冲,当为用兵之地。辽朝看重此地,把古之蓟城、幽州、燕京,提升为辽朝的陪都,建成经济文化重镇,开启了北京都城史的序章。
金朝灭辽国、灭北宋之后,江淮地盘扩大,认为“帝王都会,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燕蓟若也”,必须调度指挥中央和政治中央。公元1153年4月,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下诏,将都城从黑龙江的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迁往“阵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的燕京城,是为“金中都”。金朝统治者乃至敕令“削上京之号”,平掉和拆毁了上京的宫殿、宗庙、王府,誓将搬家进行到底。由此,从“城”到“都”的燕京,开始从“陪都”到“都城”的转身,北京建都史从序章走向第一华章。
金都得有金都的样子。“辨方正位”,是古代王朝立都的第一要务。既要有中和天下的派头,又要有制衡南北的势力,还须有辐辏八方的交通便利,金中都得兼。金人建都,尊重中原正统思想,秉持“居天子之正”的理念;以《周礼·考工记》为法则,以宋朝汴京城为蓝图,在保留辽陪都原貌的根本上,按中原王都营造的礼制不雅观念,设计了宫殿、坛庙、衙署、园林、陵寝等,是为“筑燕京,制度如汴”;金中都将辽陪都的地基向西、向南扩展,将西侧的莲花池纳入城区,宫城居中,有水相伴,此所谓“得中之制”。我们当然不能用本日的北京舆图,来核阅当年的金中都。那时的都城伶仃独成,四周一片荒凉,蒹葭苍苍。在荒野之上,它落地便是“中”,天下并无它。宫城外围,有皇城、大城环抱,有城门、道路贯通。此时,中轴线端倪初现,它从大城南墙正中的丰宜门出发,向北经龙津桥、永乐坊、金水河、宣阳门,一起穿越皇城、宫城,直抵大城北墙正中的通玄门,笔直而畅通。于是,南起丰宜门,北到通玄门,直通全城的金中都中轴线跃然而出。皇宫之所在,恰好居个中。
此后,金中都不断地扩建,先后建筑了北苑万宁宫、南苑建春宫等,逐水草、筑园林,把千形百状的水域包裹在规整的宫墙之内,因时制宜,因水制宜,形成多姿的都城风貌,但千变不远其水,万变不离其“中”,中轴线依然分明。
但是,金中都的中轴线,还不是元大都的中轴线。
忽必烈看中了积水潭
公元1215年,蒙古大军攻陷金中都。
蒙古帝国经由了成吉思汗、托雷、窝阔台、贵由、蒙哥等几代大汗更替之后,托雷之子、蒙哥之弟忽必烈于1260年继位称帝。公元1264年,忽必烈开始动手培植蒙古帝国之都,书写京城建都史的第二华章。
都城的选址,至关主要。有两个成分是蒙古人必须优先考虑的,一是基于游牧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气和安用生理,与金人一样,都城要“以畜为本、以草为根、逐水草而居”,事关安居;二是灭南宋之后,天下尽入囊中,都城必须位居天下之中,有利于掌控天下、交通八方、攻防守备,事关安全。
这里沼泽浩瀚、水草丰沛,被蒙古人一眼看中。北京过去堪称北方水乡,有永定河、拒马河、温榆河、潮白河、泃河五大水系纵横。北京城至今保留有海、河、湖、池、塘、湾、淀、潭、沟、泉、井、坊、坑、桥、坝、坞、壕等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有北海、后海等6个“海”,通惠河、金水河、高粱河、菖蒲河、亮马河等多少条河,积水潭、玉渊潭、昆明湖、龙潭湖、海淀、莲花池、金鱼池等多少个湖;还有龙须沟、南河沿、玉泉、毛家湾、王府井、白纸坊、甘石桥、东坝、北坞等通水蓄水排水之地名。一座城市有如此之多与水有关的地名,在北方地区罕见。
公元1267年2月14日,新都城开工。元史收录的“大都城隍庙碑”中,记载了这一历史性事宜:“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卖力培植的总工程师,是忽必烈信赖的汉臣刘秉忠,以及他的学生郭守敬等。他们实地踏勘了金朝当年投入百万之众、雄踞60年之久的金中都,察看了西南角的莲花池,显然不满意那里的水质,更不知足于有限的供水量,他们在谋划更伟大、更长远的远景。在金中都东北方向的郊野,他们看中了金朝的离宫万宁宫,称之为“琼华岛”,更看中的,是东边更加丰沛、更加辽阔、更加肥美的水草之域白莲潭,忽必烈称之为“积水潭”。他们决定,将新都城的中轴线从金中都的中轴线位置,向东北方向平移到积水潭旁,立一个中央台,在后来的南城墙丽正门外,勘定一棵树作基点,此树此台“为向以对”,南北持续、两点一线,与积水潭东岸相切,被定为中轴线。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忽必烈尊重周礼,看重大汉文化。元朝之“元”,即出自《易经·乾卦》的“大哉乾元”。他们遵照《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法则进行方案,宫殿居北面南,寓意“贤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在中轴线上分别培植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两侧布局坛庙和官署;全城设计成棋盘状规整的街巷格局,以《周易》之爻辞卦辞命名各个城门,用离卦中的“日月丽乎天”将正南门名为“丽正门”,取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之意。元朝的都城培植,历20多年乃成。
意味深长的是,多少年后,研究者创造几个奇异的问题,一个是关于都城的城门数量,不是《周礼·考工记》法则里的12座,而是11座城门。的确,东城墙、南城墙、西城墙各有三门,而北城墙只有两个门,令后人费解。一种阐明是,此源自儒家的术数之说,即把阳数的中位数5,与阴数的中位数6相加,得到11。元人释义说,“辟门十一,四达憧憧,盖体元而立象,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另一种说法是,南设三门、北设两门,取自《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南开三门以法天,北开两门以象地,以奇偶之数表示天南地北、法天象地。第二个问题是,都城的中轴线并非在正北正南的子午线上,而是正北轻微偏西。一种说法是,忽必烈设计中轴线的北端,指向260公里外、位于今内蒙古的元上都,但此说缺少史证;另一种说法是,除了敬拜建筑,中国古代人居建筑有“忌四正”、避子午一说,中轴线的微偏,有敬畏天帝、避让北极之意。这两个问题,确有存在,但事出有因,解释元朝统治者建都时有深谋远虑,既尊重中华传统理念,又敢于离经出新,是为守正而创新。
公元1271年底,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宣告国号为“元”,第二年下旨将都城命名为元大都,号令居民全部搬进新的城郭,此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至此,气候一新的元大都涌如今燕京之地,中轴线建筑长廊赫赫入眼、昭昭于世。
公元1293年7月,水利专家郭守敬担当都水监,主持开凿的通惠河正式通航。从此,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由通州延长到积水潭,蔚蔚泱泱的元大都既充分饱受水泽的丰硕滋养,又持续享受漕运物资的丰盈喂养。160里的通惠河,把南方经济中央与北方政治中央联结在一起,涌现了通惠河边舟车鼓噪、积水潭上“舳舻蔽水”的繁荣景象。
这些旧貌换新颜,发生在宋元之际的几百年间,不同王朝、不同王国、不同民族,在幽燕之地上演的争战大戏、文化大戏,像一台气势恢宏的戏曲。金中都,是先秦期间燕蓟之城发展演化的终曲;元大都,奏响了元明清三朝不断营建北京城的序曲。
舞榭歌台,无觅千古英雄,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元代的城墙、城门多以夯土和木构造建成,而非石制建筑,且建造能力、建材质量、施工水平、防腐技能肯定不如后世。几百年来,许多宫阙毁损于战乱或消逝在重修中,有的遗迹灭失落在风销雨蚀里,不少残砖断瓦掩埋于城市堆层之下,遗留下来的多是风化的土城,但元大都的风骨犹在,中轴线的脉络尚存,经久而不泯。
一公里走了150年
“天子择中立国”。与金人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一样,元朝也认为“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乃至认为“驻跸之所非燕不可”,这与后来的明朝也认同北京乃“天下之中”一样。这是一种代价认同、理念共识。
何以为“中”,中轴线是地标。
元代后期,蒙元贵族和统治阶级对公民的抢夺、剥削和奴役加剧,苛捐杂税频繁,苛捐杂税繁重,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元末,红巾军叛逆爆发,朱元璋统领的红巾军横扫长江流域,盘踞金陵(南京)。公元1368年1月,朱元璋即天子之位,国号大明,建都南京。明军随后向北挺进,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攻入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顺帝弃城北逃,使元大都没有受到大规模的毁坏。
鉴于历代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建在中原,明太祖朱元璋觉得金陵偏南,对北方尤其是逃入北漠的北元残余,有鞭长莫及之感,思忖将明都迁往汴梁,并下诏以汴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作陪都。但是,反对者众,一是经历唐代安史之乱、两宋动荡、元末混战,北方地广人稀,生产力不振;二是汴梁受黄河泛滥的威胁,年年有灾情,岁岁难安澜,疲于搪塞;三是汴梁缺少天然樊篱,一旦游牧铁骑杀进中原,明王朝难逃宋王朝一样的命运,以是移都汴梁的打算被放弃。朱元璋也考虑在老家安徽凤阳建都,但凤阳城过于衰败,加之财政急急,只能作为陪都,建了一段韶光便作罢。朱元璋还派出太子朱标,于公元1391年稽核洛阳、太原、西安等备选城市,但都不理想,只好就以南京为都。在后来迁都北京之前,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达半个世纪之久,培植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公元1399年8月,朱元璋之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北打到南,历时3年,直捣南京城,并于公元1402年7月登上皇位。公元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奏称,燕平乃“龙兴之地”,当仿效明太祖朱元璋设凤阳为陪都的做法,立燕平为陪都。这一建议,被对燕地有感情的朱棣采纳,于是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擢为“行在”。
公元1406年,永乐天子下诏,以南京为蓝图兴建北京城,并筑长城、修陵墓;打通南北漕运的关键河段会通河,通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全线畅通,把江南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一如元代忽必烈当年的做法。朱棣天子迁都北京的决心,已昭然于世,北京城迎来建都史的第三华章。
公元1416年,按《周礼·考工记》都城形制的设计,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但规模更大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这项核心工程历时4年完成。公元1421年2月,朱棣天子下诏迁都,设南京“应天府”为留都,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大明王朝浩浩荡荡地入驻北京城。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的都城,近五百年未变。
金朝、元朝、明朝对《周礼·考工记》的遵制,是一种代价认同、理念共识,表明了周礼的深远影响力,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相融性和绵延不绝的传承力。
未曾改变的,还有中轴线的方位。这是一座古城的脊梁和灵魂。
当年元大都的中轴线,从中央台出发,向南经万宁桥、皇城北门,直通御苑、宫城,从宫城南门崇天门,出皇城正南门灵星门,直通T字形广场,抵达大都城的南门丽正门,全长约3.8公里。
明永乐期间的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基本上沿用了元大都中轴线,但由于宫殿、庙社、门阙、郊祀祭坛等建筑增多,中轴线长度被延伸。宫城以北,建筑了景山、钟鼓楼。宫城以南,“左祖右社”的太庙与社稷坛建于中轴线两侧,这种设计更紧凑、更集中、更规整;南城墙向南平移了0.8公里,南城门丽正门,改名为正阳门。北京城的南郊,还新建有敬拜性的建筑天坛、先农坛,以敬天法祖。此时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到正阳门,全长为4.8公里。
从3.8公里到4.8公里,北京中轴线延长了一公里。这一公里,整整走了一个半世纪。
从元明清一起走来
历史在演进,城市在发展。
又走过130年,到了公元1550年,即明嘉靖二十九年(农历庚戌年)。由于受到瘟疫、干旱等天灾影响,游牧在蒙古草原上的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向大明王朝求救,要求赞许通商通商、补充物资,以接济民生。明朝官员断然谢绝,斩杀来使,重金悬赏俺答汗的人头。被激怒的俺答汗遂出兵反攻袭击明朝,明世宗朱厚熜以仇鸾为平虏大将军,节制各路兵马抵挡,但贪恐怕去世的仇鸾贿赂俺答汗,只求辖区大同的安宁,得到好处的俺答汗调转马头,率铁骑沿潮河直抵古北口长城,扰袭密云、怀柔、顺义的明军,勒马通州,刀指北京城。史称“庚戌之变”。
俺答汗兵临城下,明朝廷错愕失落措。北京城守军仅禁军5万,且多为老弱,刀不能破朽,箭不能穿缟。明世宗朱厚熜飞檄召兵勤王,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等七路明军先后赶到,但在猛如狂飙的蒙古铁骑和那寒光闪闪的弯刀面前,皆不敢战。俺答汗兵长驱直入,攻到东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并通过俘虏的明朝宦官杨增致信,再次提出通贡通商的哀求。见明廷没有动静,俺答汗率兵转战今昌平、西山、良乡、保定、延庆,所过之处哀鸿遍野,然后回师潮河,从古北口出塞,挥刀扬言再来。
且解释世宗收到信后,不是不想回话,而是不知道怎么回。调集一众文武切磋,各自为政,自认有理,末了明世宗拍板,许诺了通贡,开通了大同马市,俺答汗撤兵北去。从此,蒙、明边贸实现了正常化。及至后来,双方达成制定条约,大明朝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俺答汗归附中心政府,北部边疆安定数十年,走西口的群体开始涌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互换交融加深,成为蒙汉关系友好的典范。
庚戌之变虽已平复,明蒙关系日益密切,但明世宗意识到了加强防御的主要性。公元1553年,大明朝廷建筑了北京外城,长长高高厚厚的外城墙,把南郊的先农坛与天坛包裹进来,北京城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军事防御能力大大增强。中轴线的南段,也自然延伸到了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
此时的北京城,呈长长的“凸”字形,中轴线因此被拉长到7.8公里。
这便是本日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长度。这条轴线也是目前天下上保留最长、保存最完全的城市轴线。
话说到了清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于公元1618年4月起兵反明,连克70余城。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病殁,第八子皇太极继续汗位,登基称帝,于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3年驾崩。在叔父多尔衮和母亲孝庄太后摄政之下,6岁的顺治帝继位。1644年3月,李自成占领北京,杀进紫禁城,崇祯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联手明末将领、清初藩王吴三桂,于山海关大败李自成,使顺治天子于当年顺利地成为北京紫禁城的新主。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的268年间,清王朝总体上坚持了北京城的格局和原貌,对中轴线上及两侧建筑进行重修、改建、扩建,但以修缮、美化为主,很少大拆大建或毁旧建新。用梁思成的话来说,是“改变殊少”“未曾稍易”,“统统巨规宏模,无一不沿自明朝”。紫禁城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东西六宫分列的布局没有改变,但复建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部分宫阙,将“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新建了景山万春亭、绮望楼、寿皇殿建筑群等,万春亭成为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是纵览中轴线建筑长廊和北京城全貌的最佳位置。
1840年鸦片战役,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北京、点火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占我皇宫、烧杀劫掠,外国匪贼陵犯我主权、滥杀我同胞,毁坏建筑、抢劫珍宝,致使我国家蒙辱、公民蒙难、文明蒙尘,气候万千的北京城屡遭劫难。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为保护家园、掩护肃静、守护文明,作出了巨大的捐躯。抢不走、毁不掉、打不断的中轴线,是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存,虽是伤痕累累,却是意志不倒、风骨犹在。
有清一代,历史风云变幻,北京的城市情貌在发生变革,但整体格局得到保持与延续。中轴线的宽度、厚度在增加,但7.8公里的长度未变。这条穿越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化轴线,一起风尘,全身沧桑。
走在中轴线上,犹如业进在光阴隧道。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的政治中央、紫禁城的养心殿,隆裕皇太后以6岁天子溥仪和自己的名义,发布了逊位诏书。这是清朝末代天子的逊位,更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结束,北京中轴线是现场的眼见者。1949年10月1日,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开国大典。这是发生在北京中轴线上最重大的历史事宜,表明中国公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古老大地上的主人。
公民城市公民建,都城培植从此奏响了第四华章。昔日的千步廊,是本日公民的广场;曾经是天子祭天祭祖的庙坛,如今是劳动人民的公园和文化宫;帝王享用的宫殿、苑囿、坛庙,从此为公民所拥有,北京中轴线是历史的见证者。
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从北向南依次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和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逐一展示其点位,宛如彷佛展映一部记录片,3000多年的建城史、1000多年的建都史,870年前设金中都、700多年前设元大都、600多年前建明都、380年前建清都,11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75年前新中国成立,历史的画卷投射在中轴线上,落笔非凡,刻度清晰,为天下留下中国的印迹,史载千秋,历历在目。
文化一脉相承,古都千年同风。北京中轴线是活化的文化遗产、归天的艺术结晶,集中表示并标注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特色,是突出表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原谅性、和平性的生动载体,像明珠闪耀在人类文明的皇冠之顶;北京中轴线是一部高度凝练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代价理念、道德不雅观念和创造聪慧、艺术传统、美学事理的文化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文化主心骨,保护好、培植好、利用好它,便是留住了城市的根、文化的魂。
皇皇中原挥巨构,耿耿长河起壮歌。北京中轴线是历史的足迹、文化的地标、精神的丰碑,是一个文明古国发展的史记、伟大民族奋斗的史诗,是一首历史的奏鸣曲、民族的交响乐、公民的大合唱,联络奋进是时期的主旋律。一个不知道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不睬解珍惜自己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力量的国家;中国式当代化授予中华文明以当代力量,中华文明授予中国式当代化以深厚秘闻,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是高度的文化自傲和倔强的文化意志,是一个政党对文化的光鲜态度和深奥深厚情怀。
北京中轴线,伟岸地行走在世界文化遗产的T台上,是人类文明的长河上一道古老而葱茏的风景线。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2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