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之先。系出於齐太公后。后高子。於汉有高相。於魏有高佰恭。隋有高昭玄。唐有高达夫。高千里皆此族也。然世代久远。姑存而弗论。厥后有佰通。佰达者。自利津东迁。一入籍胶州。一入籍莱邑。籍胶州者为相国宏图公之鼻祖。籍莱邑者。乃吾宗之鼻祖也。至宋有仁信二公。镌名嵩山佛寺碑阴。一巡抚。一县令。墓居村落北老茔。有石碣为徵。然上无承。下无续。似有徵。而仍无徵也。相传吾十世祖讳天爵。莱邑柏林庄一族为天寿之裔。与吾十世祖为伯仲焉。天爵天寿之上。空闻士兴士逺之名。而毫无可据。徒增感叹耳。縂由世谱无存。伦次莫考。故族谱之修。不得不自九世祖讳雄始。由此不雅观之。族谱所系顾不重哉。向今谱碟尤存。等雄祖而上之。以及通达二公。可谓根深源远矣。而埋没已久。何后之子孙其深鉴乎。前篡修族谱。自兹以徃。垂之千万世。而历历有徵。岂不休哉
乾隆十九年甲戌九世维世敬识
高氏族谱序
余幼时侍先大人之侧。谆谆以辑族谱。属余。且自为小引。推高氏世系之由来。其可考者。当以雄祖为断。因语余曰。吾家自唐宋以来。世居徽村落。雄祖而上盖不知几何世矣。此数十世者。未必尽绝灭无嗣也。良由支派不可考。流寓不相知。今日视之。亦只同於陌路噫。由后而不雅观。竞如陌路矣。而由前溯之。则固缌功期服之亲也。岂但缌功期服而已。逓溯之。以探其源。实出於一人之身也。由一人之身。而分之寖远寖踈。竞同於陌路。岂非以旧谱失落传之故乎。自雄祖以迄。於今计其世数。约三百余年。而吾之族益繁。有迁葬於他乡者。有流寓於各省者。即或居址相邻。而服属渐踈。恩谊不洽。有不知其同为雄之后裔者矣。尤其甚者。书喷鼻香一断。子孙稚鲁无知。至诘其祖父之名。而瞢然莫辨。又何论其生卒葬地也。族谱废坠。一至於此倘日愈久。而支派愈迷。怎知今日之亲族。不更为异曰之陌路乎?斯言也。余谨志之疑不敢忘。而碌碌奔驰志焉。未逮。今春稍暇。族弟曰度端任等。以其事相订。且嘱余发其亿。余曰族谱之修。将以信今而传后也。则体例不可以不详。一世断自雄祖。以是重根本也。自二世三世。以迄十余世。别派分支。昭穆各序。以是明世系也。疑者必阙。可备恭稽於异曰。生者不登姑俟。论定於他年。其有克绍前徽者。当考其碑铭传志录之。以增家乘之光。其有自底弗类者。当削其名号生卒黜之。以昭宗人之法。此数者。寔序之大纲也。体例即详分谊斯著。使后之览斯谱者。惕然以思曰此兮。门别户者。孰非吾一本之亲也。睦婣任恤之风。通於闾里。岂以同气也。而弁髦视之。今者谱牒即成。班班可考。愿我佰叔兄弟。父循慈。子循孝。兄弟循友恭。母竞锥刀以戕骨。母挟贵势以骄昆弟。母多积厚蓄。忽略我宗之贫乏。母矜智绐愚凌轹。我宗之孤弱。恂谨守业。永绍书喷鼻香不然者。大义不明。滥入败行丧德之流。而不恤。生不齿於乡。去世不登於版。将不得复为雄祖之子孙矣。可不惧哉。可不戒哉。但是。吾兄弟之辑是谱即以。备高氏之家法也可。我祖有知。其亦可以快然而无憾矣。谱即成。当藏之家庙。世世守之。十年重修。著为条约。是所望。於子孙之能克绍箕裘者。
嘉庆五年纪次庚申正月榖旦十一世金藻谨识
吾家旧无谱。嘉庆五年。族兄金藻。曰度以无谱。则支派无稽悬谊。易替慨然以修谱。约族人任尝衮厥事焉。事成例。以十年重修。具载前序。乃迄今二十五年矣。金藻兄一官不返。曰度兄相继殂。谢任虽亦经髦老。而食息起居犹无恙。拖延之咎。其奚敢辞然。此二十五年间。任以食指之累。浪游塞外者。六七年归里时。叩谒先祠。几欲倾頺相度之余。知较之修谱事尤所宜急。道光三年春。督帅族人。整理先祠落成后。即以重修族谱。谆嘱族众。今岁正月间。族中侄孙辈。毕集祠堂。敬以从事统统凡例。仍前无改昭其慎也。而十年重修之例。须为申明后起。有人慎无。如今之拖延至二十五年。而始有事。於斯是所望焉
道光五年仲春榖旦十一世端任谨识
高氏族谱。由来旧矣。
咸丰十一年玄月十一日。
长发贼突至村落中。各自逃生。贼匪烧毁房屋。践踏书本。即家藏之支谱。亦十亡八九焉。而合族谱书。旧存家庙。国锡弟背负逃山。巻帙如故。於患难之时。独知所重。是可谓有智不在年高。胜吾辈多多矣。今岁续修族谱。犹得支派分明承继无讹。不可谓非一人之力也。因略识数语。庶后之览斯谱者。共珍惜而勿忽焉。
同治二年七月榖旦十一世第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