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石河从房山区霞云岭堂上村落发源,一起蜿蜒向东。进入青龙湖境内,河道逐渐宽阔,转弯向南流去。转弯处的大石河西岸便是大房山的东麓出发点——青龙湖镇口头村落。
口头村落依山傍水,300多户,一千多口人,是个风光秀美,文蕴深厚的山村落。村落西的平顶山上,有药王洞、龙圣寺等古迹遗存,尤其山腰上有七斗泉水,长年不竭,清冽甘甜,久负盛名。据民国十六年《房山县志》载:七斗泉相次排列,高涌数尺,形如斗大,蜿蜒而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邓拓在《燕山夜话》之《白开水最好喝》的杂文中写到:“我国各地有的是甜水,它们的起源到处呈现。远处不说,就以北京附近为例,北京郊区有许多著名的甘泉。如玉泉山的泉水,昆明湖上流的龙泉,碧云寺后面的卓锡泉……房山城北的七斗泉等,都是历来卓著声名的。”个中,“房山城北的七斗泉”指的便是口头村落西山上的泉水。由于泉水有名,又有益康健,常年有村落内外的人们上山打水,相继而来,人们沿途欣赏美景,登上山顶俯瞰层层梯田,远眺都邑繁华。在旅游业愈加炽热的本日,这里成为了一处“网红”打卡地。
由东向西,走过狭长的村落,便进入山谷。山路弯曲,由缓坡渐变成石阶,红褐色的石块大大小小,紧实、整洁地依山垒砌,蜿蜒而上。从山谷到七斗泉三华里的山路,宽处三米,窄处两米,走上每层台阶都以为稳当踏实,并不以为劳累。
可谁知道,这条路,是口头村落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于洪福用自己的心血汗水乃至生命,默默奉献、执着奋斗21年修成的。据粗略统计:这三华里山路所用石料超过2700吨。于洪福修路21年,均匀每天都要撬动、搬运、铺设石料700多斤。这对付由知定命之年开始,直到步入古稀之年的于洪福来说,须要多么坚韧的毅力,须要多么大的付出?这些,只有不善言谈的他自己知道,心疼他的老伴知道,走过山路、受益多多的乡亲们也知道。同于洪福从小一块终年夜的老党员于洪林含着眼泪说:“走在山道上,就彷佛踩在我洪福哥哥的肩膀上,我的心疼啊!
”
一天的繁忙付出是激情,二十几年的坚忍劳作便是信念;一次走过山路是平凡,千万次的攀山修路则是非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老党员21年风雨无阻,每天修路不止?是什么精神,勉励着他孤身一人,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投入这项呆板艰巨的修路工程?
二
于洪福出生在1945年4月,这个“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田舍子弟,从少年到青年,心灵深处就愿望着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家乡更加文明富余。
1963年,于洪福初中毕业后参军从军。绿色军营的三年,正是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道学习”号召的时候,雷锋精神、为公民做事的宗旨意识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心中。他严守纪律,刻苦演习,努力节制军事技能,在紧张的学习、演习之余,他参加了营里的文艺宣扬队,吹笛子、拉二胡、演出节目,成为连队的文艺骨干。
服役三年,退伍回籍,于洪福成为一个普通农人。他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为改变家乡贫乏掉队的面貌,口头村落的乡亲们独立重生,艰巨奋斗,在荒山秃岭上建筑层层梯田,于洪福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常常是“清晨四点半,中午带顿饭,晚上打夜战”,主动挑起战天斗地的重担。春天算夜旱,他们挑水上山栽白薯,肩膀压肿了,仍旧不叫苦不喊累。夏天一个中午,溘然电闪雷鸣,暴雨如鞭,于洪福撂下饭碗就一起小跑奔向麦场,不顾雨猛风狂,与社员们一起龙口夺食,把场院里刚刚脱粒的麦子收好。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屯子,物质奇缺,生活条件艰巨,文化生活更加贫乏。但是年轻人都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于洪福充分发挥他的文艺特长,在村落里党团组织的支持下,成立了口头村落文艺宣扬队。十几个年轻人利用早晚和阴雨天,把生产队里的年夜大好人好事编写成文艺节目,为乡亲们演出。那年月,老百姓生活贫乏,经济条件很差,能够吃上饱饭就很不错了。村落里只能供应锣鼓、二胡等几样乐器,宣扬队的队员们就从自家带来或者向亲戚朋友借来笛子、板胡、竹板等大略的乐器。没有弹拨乐,演出就上不了档次,作为宣扬队队长的于洪福心里焦急,他与坨里村落的音乐人翟光耀一起琢磨研究,利用几个晚上低廉甜头一架扬琴。最令人冲动的是,有一次他去北京医院看病,得知一位产妇急需输血。于洪福便找到医院卖力人,哀求给产妇输血,考验后血型符合,献血成功。医院给了于洪福37元钱,他就用这30多元钱买了一把笙,给宣扬队增长了“新式武器”。
为了把口头村落的宣扬队搞得更加红火,于洪福客气向北京来的下放干部请教,还不辞辛劳到附近驻军的宣扬队学习舞蹈节目,请村落里的西席于登科做编导,把社员们雨夜抢场、民兵演习训练、忆苦思甜等编成节目。宣扬队还多次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由于节目丰富多彩,深受十里八村落乡亲们的欢迎。于洪福还带领宣扬队到驻军部队演出。宣扬队在当地很快打出了旗号,成为那个时期一道靓丽的村落庄风景线。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大船开启了新航程。改革开放的东风吹绿了大石河边的新柳,屯子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任务制。1980年,于洪福光荣入党,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时候,他暗下决心,要不遗余力,为家乡尽快改变面貌贡献力量。
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的情状,就必须改变屯子单一的家当构造,发展多种经营。年届不惑的于洪福积极相应上级号召,承包了一台碎石机,加工河滩的砂石料为集体创收,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径。1982年,于洪福东摘西借,买来一辆东风挂斗卡车,让两个儿子于爱民、于爱杰驾驶,搞起了煤炭运输,于洪福卖力联系业务,孩子们辛劳劳作,于洪福很快成为村落里最早富起来的人。还有十多户乡亲,在于洪福的带领帮助下,逐渐走上了富余之路。
随着于洪福的家境逐渐好转,埋在贰心底的一个欲望便开始萌生:离他家门口往西不敷百米,便是上山的路,每天从门前经由的上山种地和打水的人们来来往往,长年不断。从沟底到山顶的沟沟坎坎有三四里地,只有一条狭窄的波折巷子,荆棘丛生、弯弯曲曲,夏天湿滑泥泞,冬天积雪成冰,时时有浮石滑落,上山之路不仅困难还有危险,他决心要把这条通往七斗泉的路修睦。
1985年,于洪福联系几名村落民倡议集资建筑上山的路,村落里领导经咨询测算,修路须要大约500万元,当时的结果可想而知:无人相应,倡议落空。但于洪福修路的心没去世,反而更加武断。
三
1995年,在于洪福50岁的那年春天,他把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和承包的几亩地交给妻子打理,把汽车运输的事交待给两个儿子,便毅然决然地、不声不响地背起背篓,当仁不让地上山了。背篓里面装着铁锤、钢钎、撬棍、尖镐……从此,开启了他那困难、漫长的修路之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山坡上修路,首先要依山就势设计线路,坡度不能太陡,路面不能太窄,于洪福上山下山不知来回了多少次,在脑海中设计勾画出山路的样子容貌。
修路,先要开拓路基,拨开丛生的荆棘、面对成堆的乱石,于洪福挥舞钎鏨,把大块的石头凿开、鏨平;抡起十字镐,在坚硬的山坡上刨出路基。山坡上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石头,要探求适宜铺路的石头并非易事。石质要坚硬,石面要平整,形状砌出来要与周边的石块相吻合。他细心探求得当的石块,路基近处的石头,他走上前把百、八十斤的石头抱在怀里,一步步挪到路基上;路基远处的,他就用撬棍撬起来,一寸寸、一尺尺地挪到路面。有时候,他看到远处山坡上有块石头得当,就爬上去,用尖镐刨开四周的荆棘和碎石,让巨石滚落,再抡起铁锤,把石头“改造”成型。
盛夏酷暑,他热汗淋漓,击石垦壤,用老伴刘淑花的话说:那汗出的,连袜子都湿了;寒冬尾月,他身披雪花,修路不辍;树叶黄了又绿,玉轮缺了又圆,于洪福年夜志不减,斗志不衰。
21年间,他的手脚不知被石头砸伤多少次,腰背痛了多少天,他从来不说,只有陪伴他几十年的老伴知道。每天于洪福回到家里,常常看到他不是脚趾砸肿了,便是手指流血了,或者肩膀上有几道血印,胳膊上几道伤痕。老伴找来红药水、创可贴、纱布为他涂抹、包扎。老伴回顾说:从修路开始,他的手脚指(趾)甲就没个正常颜色,本日砸黑了拇指,来日诰日又砸黑了小指。一次,他的脚趾头受伤,流着血跑回家,让我赶紧找创可贴和纱布帮他裹上,可他倒好,穿上鞋一瘸一拐地又上山了;还有一回,他被一块200多斤的大石头砸中了胳膊,肿得厉害,让我帮忙把上衣脱下,给他抹药包扎,本想着这回伤得重,会多歇两天,可还是没拦住他。
刘淑花接着说:他的胳膊两个月才消肿,看着都让民气疼。我有时磨叨,干吗修路这么上心,像着了魔一样,他总是一句话:“这路要修成了,乡亲们、后人们都会说,这道儿好走多了。”这简大略单、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表达出一名平凡的、普通的老党员的信念和志向:让道儿好走多了!
于洪福心中的信念坚不可摧。在2000年到2006年担当村落主任的六年间,他天不亮上山修路,九点钟回村落尽职,从来没有间断过。许多乡亲、朋友劝他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他只是淡淡一笑:“这路,总得有人修呀。”还有乡亲提出要和他一起修路。他说:你们都有自己的营生,要养家糊口,我家里的事用不着我操心。实在,于洪福心里还有一个不说出来的秘密:他曾经是半个泥瓦匠,码石头、垒大墙是他的闇练工艺,加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修路实践,他的技艺日臻成熟,哪块石头怎么放得当,用眼一瞄就满有把握,让别人干活他不放心。他想:“万一哪块石头不稳当,走在上面摔了跟头崴了脚,那就麻烦了。”
2012年7月21日,百年一遇的暴雨降临房山,青龙湖地区降雨量靠近400毫米,浑浊的山洪在山坡上、河峪里横冲直撞,奔驰咆哮,于洪福辛辛劳苦修了17年的路被冲的面孔全非。
真正的战士,面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已经67岁的于洪福志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灾情过后,他背着背篓,装好工具,又像往常一样上了山。这一干,又是4年。
烈日炎炎的午后,当别人躺在凉席上甜睡的时候,他大汗淋漓地搬起石头走向那条心心念念的路,渴了,或者掬一捧山泉水,或者摘几颗酸枣含在口中;寒风呼啸,当别人在温暖的屋子里看电视的时候,他抡起大锤砸开巨石,累了就找个旭日背风的山根下喘口气,歇息一会。
为了加快修路的进度,节省来回路上的韶光,有时候,早上八九点钟出发,干脆把午饭免了,直到下午三四点钟饿透了才回家。这一次重修,比以前更加风雅,更加坚实,增长了防洪泄水通道,每隔二三十米,还有供游人歇息的平整石阶。这一次,他修路所用的石料,是此前的3倍多。整修十分成功,今年的“23·7”特大暴雨磨难远远超过了十一年前的“7·21”水灾,但山路丝毫未损,坚固依然。
大概是从2014年起,于洪福时时地涌现周身疼痛乏力的症状,他一贯以为是感冒,就让老伴预备发汗止痛的药片,不舒畅了就吃上两片,缓解一些就接着上山。这种环境整整持续了两年,症状加倍频繁,还伴随着剧烈的咳嗽,药片越吃越多,药效却越来越差。终于,在2016年附近年底的一天,离贰心中的修路目标还差50米就要实现的时候,他坐在高高的山头上,望着已经平整好的路基和阁下摆放的两排上百块等待铺装的石头,无奈地叹了口气:我真干不动了!
从山上回来的于洪福,溘然咳出了一口血,老伴吓坏了,赶紧叫儿子把他送到医院,经由北医三院、北京肿瘤医院多方检讨,确诊已是肺癌晚期。
2017年4月8日,72岁的、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于洪福想念着心中的那条路,带着那“让上山的道儿好走多了”的志向,默默地走了。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对老伴说:“还有50米就修完了,等我好了,还要在路边栽上果树。下山还给你背柴火,烧暖炕。”
四
山路弯弯,拾阶而上。半山崖壁上,钢钎劈石留下的一道道痕迹仍旧清晰可见。山顶上那段已经平整好的路基旁,那排排石料依然悄悄地摆放在那里,仿佛陈说着老党员于洪福呕心沥血、辛劳繁忙的故事。
于洪福的家里,老伴刘淑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小包,里面有几本证件和一本小小的相册。证件有:退役军人证、党员活动证、献血光荣证,还有一本赤色的名誉证书,里面是手写的羊毫字:于洪福同道激情亲切支持教诲奇迹。题名是:房山区公民教诲基金会。颁发于1992年。听说,那年上级号召全民集资办教诲,于洪福积极相应,捐资2000元,因此得到了区里的表彰。这是于洪福几十年来得到的唯一名誉。
相册里,是于洪福留下的5张照片,是他60岁那年,党支部组织党员去西柏坡等地参不雅观学习时留下的,照片中,于洪福身着灰色的长裤、蓝白相间的衬衫,腰间系着赤色的腰带(当地习俗:本命年系红腰带),严明地站在窑洞门前,身后上方是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还有一张是在“五大布告”的塑像前。所有照片里,没有一张修路事情照,也没有一张百口合影。
于洪福为家人、为乡亲们到底留下了什么?他留下了让乡亲们能够安全上山、“好走多了”、永久受益的一条路;他给家人们留下了和谐乡里、不计得失落、勤恳朴实的家风;他给家乡的党员干部们留下了“心系公民、执着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洪福精神!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爱好书法的老党员于洪林用隶书写下了这段名句,他说:这是我洪福哥哥的真实写照。
于洪福走了,但更多的“于洪福”来了:村落里成立了于洪福党员做事队,每个月都要上山维修一次路面,清理一次杂草。除了修路,做事队还积极帮助村落民办理大事小情。小到打扫卫生、胡同巡逻,大到村落民家中婚丧嫁娶、盖房装修,都能看到队员们的身影。
于洪福的业绩,被写在了他亲手修建的道路两旁,区委有关部门把这里列为党员教诲培训现场传授教化点,青龙湖镇党委确定为党员做事群众实践基地,组织党员开展党日活动,勉励党员干部弘扬“洪福精神”,干事创业,勇当先锋。
山路中间的宽阔处,一尊于洪福的塑像悄悄地立在路旁。那坚毅的目光和慈祥的脸庞,仿佛向过往的行人阐述着他的执着、他的艰辛、他的成功;也仿佛在友善地讯问:“这道儿是不是好走多了?”
(作者:杨树德 顾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