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写字台上,一本被包了封皮的《当代汉语词典》格外引人把稳,翻开看看,里面的纸张已经发黄,页脚也由于翻的次数太多而有些破损,与之形成光鲜比拟的,是阁下摆放的照片打印机和电脑。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些古老与当代交相照映的“工具”都是90岁高龄的王长恕老人平时打印日记和装订成册的设备。
美国电影《决斗苦战钢锯岭》中的卫生兵叫戴斯蒙德·道斯,而王长恕老人,被战友和战友的后代称为“中国‘道斯’”。烽火连天的沙场上,他是舍命运送伤员的战士;幸福美好的新时期,他是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
当你坐在老人面前听他讲述,你会创造,原来那些历经岁月磨练的故事,惊艳了光阴,末了化作淡然而又朴拙的情绪,从笔尖缓缓流淌而出……
他是沙场上的“中国‘道斯’”
他的日记,摆满了写字台上高高的书架;他的故事,镌刻进内心深处最优柔的地方,微微一碰,娓娓道来。
淄川区罗村落镇千峪村落,老人从小生活的地方,这里也被称为淄博小延安,是一座名副实在的赤色村落落。“那时候我只有八九岁,每天跟在八路军的身后,特殊倾慕他们能参军打仗。”老人犹记得当年兵哥哥教他哼唱抗日歌曲的情景,“后来,这些歌词都在影象中模糊了,但我硬是一边唱一边想,都记录了下来。”
1945年,王长恕14岁,当时有带着马匹进村落送药品的部队,他就这样跟在马屁股后面参了军,唯一的行李竟是一小盒象棋,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象棋盒子是银色的”。由于年纪小跟不上行军的步伐,以是被安排在淄博特区附属三所当了一名通知员,卖力通知在前哨受伤的伤员。“我没想到的是,从通知员、卫生员到军医,再到复员回到家乡组建保健站,这成了我干了一辈子的行当。”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只管王长恕作为卫生员并不能直接在沙场上与仇敌正面交手,但他却用手中的纱布、剪刀、针管,为数不清的伤病员疗伤止痛,“我们的战地医院离沙场只有3里地,我记得特殊清楚,济南战役打响的第一晚,我们听着此起彼伏的枪声在后方守了一整晚,却没有送下来一个伤员,在那样的烽火沙场,‘轻伤不下火线’是每个战士最倔强的坚持,有的人即便伤得很重,在殊死搏斗之时却感想熏染不到疼痛,直到自己倒下的那一刻……我每次想到这些,都会以为很揪心。”老人的眼睛蒙上一丝雾气,那里明明有些浑浊,却闪起些许通亮的光。
老人说,越是久远的影象,反而越是记得清晰:在炮火轰鸣声中运送伤员、爆炸残片从右耳划过去世里逃生、子弹在脚边砸下雨点般的小坑……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深刻在骨血中,如何能忘?
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1949年,刚满18岁的王长恕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听党指挥、吃苦刻苦、冲锋在前……”当初想要入党的决心和誓言,王长恕一刻也没有忘却过。
他是风雨人生的记录者
细细翻阅老人的日记,里面记录的多是曾经的峥嵘岁月与如今的温暖幸福。用羊毫写出的俊秀字体,配上老人自己打印的照片,扉页盖上印章,一本本按照韶光顺序装订成册。老人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他想用这种办法表达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满腔热心。
采访中,老人的小半子朱瑞德一贯陪同在侧。对付岳父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看在眼里,也从内心深处佩服老人的毅力。“当过兵的人身上便是有这种劲头,老爷子的每个人生阶段,在我看来,都过得充足而精彩。与其说他是写日记,不如说他是自己风雨人生的记录者。”
1955年,王长恕参军队复员回到家乡,1956年,被分配到淄博瓷厂筹建保健站,直到1981年离开事情岗位,2个人的保健站发展成40余人的淄博瓷厂医院。对王长恕来说,圆满完成任务,是一辈子未曾改变的人生信条。
老人拿起一本日记给看,由于年代久远,翻拍后又打印的照片并不清晰,但那画面上正在给群众看病的人,正是王长恕,实在那时他已经从淄博瓷厂离休。照片上王长恕用的听诊器和血压计是他自费购买的,为了节制更全面的医疗技能,他自己研讨儿科、外科、中医学等,“离休了咱还能连续发挥余热,我以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该当不遗余力拼尽全力。”
便是这张照片,刊登在1989年12月28日的《淄博日报》上,被老人视若珍宝,“为什么要用笔墨记录,是由于有些事,从来未曾忘却过!
”
他是与时俱进的时尚老人
为了这样的未曾忘却,王长恕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用笔墨记录经历。如今已九旬高龄的他依旧笔耕不辍,为了打印日记和装订成册,他学习利用高科技设备。便是凭着这股从不认输的劲头,王长恕成了远近有名的时尚老人。
“我在部队时就养成了学习的习气,学英语、学书法、学音乐,只要我喜好的,我都想考试测验。”如今,老人的手机已经换了5代,为了让自己的日记更具有画面感,他还能闇练地用5G手机连接机器打印照片。看着面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老人,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以为面前能做的对党最大的贡献,便是让家庭和蔼、教诲好后代。在我们家,赤色教诲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程。”时尚的王长恕老人,和年轻子弟互换起来完备不费劲,每当孩子们从学校拿回奖状,又或是大家背过了他教的赤色诗歌,他都会用手机发个红包进行鼓励,一家人在其乐融融中接管教诲、感想熏染情怀。而这正是革命精神、赤色信念的传承。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人还多次被约请去学校、社区,乃至是幼儿园讲述赤色故事,“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爱国爱党情怀教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通过我们这些有经历的老人的讲述,感想熏染到本日来之不易的生活有多么幸福,从而知道发奋和懂得珍惜。”
采访过程中,老人脖子上一贯挂着两枚纪念章,一枚是庆祝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是中国公民抗日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章,“我今年90岁了,但是国家从来没有忘却过我!
”老人说,自己的欲望便是能去参加一次国庆庆典,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国庆阅兵仪式,“为了那一天,我会努力让自己康健地生活。”
他的故事,仍在讲述;他的人生,注定还会精彩连续。
(全媒体赵晓雯)
编辑:张强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及传播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