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铁站
巫山站站台一角
站台上,绿色大山近在咫尺,云雾环抱,仙气腾腾的白云依偎在山坳,一下秒懂描述巫山云雨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含义。
站在站台上,近在咫尺的大山与巫山云雨
巫山县位于重庆东北部,是长江三峡库区的腹地,横跨长江巫峡两岸,地理特点独特,山高水长,地无三尺平,道路高下起伏,房屋、建筑物鳞次栉比地建在山上或山下,视野里常现几十级或百多级的台阶。
长江巫峡
长江巫峡俯瞰图
巫山县常见的台阶,好似要通到天上
建筑物间的台阶
汽车顺着长江弯洄的群山公路向着大昌镇而去,我依偎着车窗,欣赏着沿途景致。车达山顶时,瞥见了细如蓝带的长江,还有棋子大小的白色建筑物,听说,山下便是大昌镇了,车盘山而下,转过几道急弯后,经由一处高高的、橘黄色的上悬钢拱长江大桥后,大昌镇就到了。
乘长途车客岁夜昌镇前掠影
进入大昌镇的泰昌大桥
蒲海清2006年题写“泰昌大桥”
长江上的一个渡口
大昌镇一角
据资料,大昌镇有1700余年的历史,是个千年古镇,西晋太康初年(208年)建泰昌县。北周期间,因避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名讳,改名大昌,后几经朝代变革,风雨沧桑,大昌古镇依然。
由于三峡工程培植,2005年古镇总体迁居到5公里外的大昌新镇西包岭处,古镇原址已于2006年9月三峡库区蓄水沉寂在水下。
如今,大昌镇新址复制了古镇原貌,整体迁居过程中,专家通过古镇的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和丁字街口5处重点建筑定位以确保迁居后的古镇仍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乃至,复建的材料,包括每片瓦、每块砖都被标上了暗号。
那天,小雨丝丝,游人不多,大多店铺关门上板,古镇显得清冷而安谧。古镇不大,东西主街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东门、南门、西门的城门楼与城墙一色青石块砌筑,镇里白墙飞檐,雕梁画栋的清代民居临街而立,一条条青石铺就的街道巷陌中远去,古朴优雅,独具风采的气息弥漫在古镇里,古镇还有“袖珍古城”美誉,“一灯照全城,四门能通话,堂上打板子,户户能听见”是其真实写照。
大昌古镇的特色建筑
大昌古镇东门
闭门上板的店铺
在古镇里交往返回,对两个地方最有感触,一是温家大院,门口独坐一个老妇,有私人宅院,收费8元提示,我稍显犹豫,老妇却盛情相迎,可能是拍照马甲在身,相机在手的做派把我当了,她说,不收费,帮我宣扬就行。
仔细看大院,建于明末清初,占地16000平米,是小镇里规模最大,保存最为无缺的建筑;主人是广东梅县人,曾任四川巡抚一职,退任后举家迁徙至大昌养老安生。大院当年有“温半头”之说,即占去全城的一半,可见主人当年之派头,老屋老院相传了300多年,有12代传人。如今,虽说温家大院原汁原味迁居过来,木构造和砖石雕梁画栋、福禄寿喜、翘角飞檐清晰可见,但听说随着老屋传人温光林的离世,只剩下老伴一人孤苦伶仃,形单影只而显得荒凉没有人气。
温家大院前景
独守大院的老妇
具有明清特色的街道建筑
二是古镇南门,石头砌筑的拱圈门一侧,一颗参天算夜树的根系倔强地挤出墙缝在外墙上撑起了浓郁硕大的树冠,听说,这是棵黄桷树,成长于清末宣统年间,附生在原古镇南门城墙东侧石缝,时逢大昌古镇迁居,园林局2006年4月耗资60万将古树原样迁居至这里。
古镇南门
古镇南门东墙的黄桷树
附生在石缝间的大树
小雨淅淅沥沥,脚步时快时慢,眼睛东张西望,彷佛想把古镇都印在眼里,所看所想,深深为三峡百姓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所冲动,甘心让千年古镇家园长寂于175米的水下,也要造诣国家大计的发展,我相信,历史的长河里永久会铭记三峡移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