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站

润城镇

乡愁带你游古镇|润城镇用心生活的晋南小镇 汽车知识

润城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7公里处,四山环抱,三水萦流。
古为阳城四大镇之一,元、明以来,这里的手工业和商业颇为发达,富商迭出,文风壮盛,科举入仕者数冠全县,曾是阳城县压倒一切的文化、商贸重镇。

由于煤铁资源丰富,润城镇早在战国期间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茂盛曾称“铁冶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

砥洎城,三面环水,南依村落镇。
它以“居住”为本,“戒备”为要,因时制宜地构成住、防合一的聚落体系。

令人称奇的是,砥洎城的城墙险些都是用坩埚砌筑而成,这在全国来说,是极为少见的。
古镇人就地取材,聪慧奥妙地把废物重新利用起来建造城墙,这种方法也让本日的人们叹为不雅观止。
如今,这座城墙虽然已经斑驳,但依旧坚实稳定,护佑着古镇里的人们。

岁月一如绕镇而过的沁河水,平凡日子总是风平浪静,偶有惊变也会掀起巨大的波澜。
《记住乡愁》第四季《润城镇——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就为我们先容了砥洎城的传奇故事。

明朝末年,朝野动荡,大股流寇趁机作乱。
他们一起攻城掠地、烧杀打劫,步步逼近这座富庶的小镇。
见此情景,润城人聚拢到了一起,他们下定决心,誓去世也要保护家园,共同商榷应对办法。

当时,朝廷早已自身难保,没有军队增援,单靠古镇人自己,要抵御一支全副武装的流寇大军又谈何随意马虎。
危急关头,他们想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主张。

古镇三面环水,是一座天然的樊篱,如果在此根本上建筑城墙,就可以构成双重防御。
唯一的问题便是修建城墙须要大量石料,而开采石料又须要大量的韶光……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河中的鹅卵石和远处的炼铁坊,一个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想法萌生了。

润城人利用鹅卵石和炼铁用过的废弃坩锅,在极短的韶光的内修建起了一座守护家园的铁壁铜墙。
当流寇兵临城下时,见这里城墙高耸,坚固非常,两端还设有炮台,看似火力凶猛,竟望而生畏,不敢踏入古镇半步。

危急解除后,古镇人并没有放松当心。
他们又在城内建筑了形似迷宫的街道,错综繁芜的“丁”字巷口,方便两家人相互守卫的“过街楼”,防御工事不断升级,城堡也变得更加固若金汤。
由于那时流经古镇的沁河还叫作洎水,以是人们把这座新建的城堡称为砥洎城。
在此后的很永劫光里,这座用聪慧与心血凝聚而成的城堡护佑了一代又一代的古镇百姓。

“三面滔滔碧波,胜似雄兵百万,砥洎城巍然耸立,不怒自威”。
这首当地流传的民谣,道尽了这座古城堡的雄奇与壮丽。

时至今日,砥洎城的城墙依然保存无缺,一行行坩锅纵向排布,虚实相生,整洁而富肌理之美。
经由岁月的磨砺,坩锅这种分外的材质,不但没有丝毫破坏,反而因其不断钙化,与往昔比较更加坚固。

铸佛坊,是砥洎城中铸造铁器的一处工坊。
在铸铁技能还很匮乏的时期,这里的人们凭借着执着的匠心和机动的手艺,成功铸造出了一尊巨大的佛像。
在《记住乡愁》第四季《润城镇——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节目中,就讲述了这个传奇故事。

一次,高平县要铸造一尊巨大的铁佛像,然而,在那个年代,民间还从没有人铸造过如此大件的铁器。
当地官府在本县遍寻工匠无果后,只好派专人,到一百里外的润城请高人合作。

得知这个后,以栗家为首的润城铁匠们,虽然也没有铸造大件器物的履历,但他们却决定要迎难而上,由于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极具寻衅的任务,也是一次难能名贵能够超越古人的机会。

当时,民间之以是不铸造大型铁器,是由于始终办理不了大量铁水在模具内一次浇筑成型的问题。
为了占领难关,粟家干脆把全镇的铁匠调集起来,一次次研究,一次次试验,终极大家决定一起动用上万个坩锅熔化铁水,再通过十几个大型熔炉分开浇铸。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多炉同铸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创新。
可就在他们认为即将成功的时候,模具还是由于无法承受如此大体量的铁水,瞬间就被撑爆,铁水流了一地,还险些酿成事件。

铁匠们已无计可施,便请教老人,老人说:我已经土埋到脖上骨了,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自己想办法去。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土埋脖上骨”,老人的一句无心之语,却让铁匠们瞬间福至心灵,他们顿时遐想到,如果把铸佛的模子埋到地下,利用周围的地皮承压,就算灌多少铁水都不在话下。

愉快的铁匠们赶紧行动起来,按此方法操作,果真见效。
交工的日子到了,大件铁佛准期呈现在大家面前,巨大的造像震荡了每一位前来不雅观看的人。

每逢多雨时节,古镇不远处的樊山顶上就会乌云密布,像是戴了顶帽子。
河岸边卖煎饼的小贩看到此景,就知道暴雨即将来临,大家就会立时揭下鏊,封好火,整顿东西撤离。
等暴雨过后,河水回落,再搬回去做生意。

“樊山戴上帽,小城揭了鏊”这句民间谚语,是古镇人对自然存心不雅观察的总结,也让他们得以预知景象,在洪灾到来前就能够安排妥当,减少丢失。
而在沁河下贱的河南木栾店,却无人懂得预测景象,因而饱尝了水患之苦。
同饮一江水的润城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润城人就利用水走弯路,人走近路这个特点,让人步辇儿到木栾店去报信,人到了木栾店大概一天往后,大水才能到木栾店,就这样提前给木栾店人准备的韶光,预防洪灾。

虽说是帮助别人,但润城人却无比存心。
他们创造自己只能预测大水什么时候来,却不能预测每次大水水量到底有多大。
这让较真的古镇民气里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由于大水有大水的防御办法,小水有小水的防御办法,如果每次都按大大水进行防御,无异于劳民伤财。
于是润城人又凑在一起商量起来,大家决定做一个大型水位计放置在河边,实现精准预测。

于是润城家家户户集资铸造了一个大铁牛,放在了沁河岸边,这个铁牛既是镇河的神物,又是报灾情的一个水位计。

河面涨到铁牛跟,

木栾告急人躲光。

河面涨到牛身上,

不见木栾见汪洋。

从那时起,这座铁牛便成了润城民气中的镇河之宝。
每年汛期,他们都会派专人在铁牛身旁监测沁河水情,监测员不分昼夜轮流值班,随时报告。
由于有了准确的信息,每当大水来临,下贱沿河城镇都能从容应对。

光阴走过百年,当年河中的那座铁牛已经不见踪影,但为了纪念这段往事,润城人又在镇里重新铸造了两尊。
每年尾月,木栾店人都会来到润城致谢,两地人间代友好,延续至今。

夜幕降临,古镇的男人们会来到砥洎城水边,他们要在这里进行润城最富特色的民间演出艺术——打铁花。

“铁冶镇上铁花飞,疑是金花落洎水”, 每逢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十里八村落的人都会聚拢在水岸旁,不雅观看这壮丽的演出。

铁水飞溅,在夜空中绽放出漫天的华彩,此刻,这座千年古镇处处洋溢着天地民同乐的欢腾与喜庆。

枣糕又叫麦芽糕,是用萌芽的麦子磨成面粉制作而成的。
泡麦萌芽对韶光的哀求十分精确,芽长了弗成,短了也弗成,只有用心把长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做出来的味道才最正宗。

虽然制作枣糕工序繁杂,做起来费时费力,可润城家家户户的父母们却乐在个中。
他们把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揉进面团,也把象征生活甜美的红枣放置个中。
在枣糕升腾起的阵阵喷鼻香气中,暖暖的亲情便氤氲开来,温暖着这座千年古镇。

润城镇住宿很方便,有一样平常的招待所,也有很多旅社、宾馆等。
游客可根据自己的行程就近选择住宿。

更多精彩,请不雅观看《润城镇——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全集

视频加载中...

编辑 | 刘晨 王昕彤 樊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