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义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著名曰希搏之不得 休闲娱乐

1. 描述“道”的不可见性

视之不见,名曰夷:用眼睛去看却看不见,这种状态被命名为“夷”。
这里的“夷”表示无形无象,无法用视觉捕捉。

听之不闻,名曰希:用耳朵去听却听不到,这种状态被命名为“希”。
这里的“希”表示声音细微到无法察觉,即无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用手去触摸却摸不到,这种状态被命名为“微”。
这里的“微”表示眇小到无法触及,即无质。

2. 三者合一的混沌状态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对付“夷”、“希”、“微”这三种状态,由于它们都无法被直接感知和穷究,因此它们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即“道”的混沌状态。

3. “道”的模糊性与无限性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道”的上面并不显得通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解释“道”超越了光明与阴郁的界线,具有模糊性和无限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道”绵绵不绝,却又无法用言语来命名,终极又回归到“无物”的状态。
这强调了“道”的深奥和不可捉摸。

4. “道”的无形无象与惚恍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便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
这是对“道”无形无象特性的进一步阐述。

是谓惚恍:“惚恍”形容“道”的模糊、不愿定和难以捉摸的状态。

5. “道”的永恒性与规律性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去追寻“道”,都无法看到它的开头或结尾,这表示了“道”的永恒性和无限性。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把握着自古就有的“道”,来驾驭当今的天下。
这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即古今之事都在“道”的纲纪之内。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够理解宇宙的初始状态,便是理解了“道”的运行规律。
这强调了对“道”的理解和把握对付认识天下和管理国家的主要性。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十四章通过描述“道”的不可见性、混沌状态、模糊性与无限性、无形无象与惚恍以及永恒性与规律性等方面,深入阐述了“道”的深奥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