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鲁永利 今日凤翔 3天前

凤翔吕村张福锁院士从这里走出 汽车知识

凤翔吕村落,张福锁院士从这里走出

作者:鲁永利

凤翔县地处关中平原西端,南为渭北平原,北部是绵延起伏的陇山余脉,当地叫北山。
在横水镇有一个背靠北山,南望平原的小村落落叫吕村落,距县城20公里。
原来是行政村落,有5个村落民小组,近300户,1100多口人,3000多亩耕地。
2018年与东塬村落合并,成为东塬的一个自然村落。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科学家张福锁便是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落走出去的。
继5月30日、31日的《新闻联播》5分钟宣布,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又以《让科技种子扎根沃土》为题,对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河北曲周做事村落庄振兴的业绩进行15分钟的宣布,使张福锁和他的“科技小院”科技扶农团队又一次成为全国公民瞩目的焦点。

北山脚下的村落落

张福锁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农业屯子部科学施肥技能专家组组长等职。
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能创新与运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等。
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上揭橥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部。

小麦已经收割完毕

30多年来,他始终环绕一条主线,从生产中创造问题,在科学上找到打破口,进而创新技能,大面积推广运用,既办理生产问题,又出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了“立地顶天”的研究风格。
他的有关创造和进展被写入国际植物营养学经典教材。
经由10年努力,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121个“科技小院”,涵盖45种作物家当,示范面积上千万亩,培训农人20多万人次,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办法和推动屯子文化培植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得到了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村落庄中的道路

张福锁当选院士,是家乡的光彩。
吕村落是凤翔北山脚下的穷苦村落,世世代代人们费力劳作不得温饱,跳出“农门”是他梦寐以求的最大梦想。
可是那个时候,无论干啥都讲成份,他家成份大,招工、招干、当兵、上学,都没有他家的份。
1978年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来了,这年 7月他参加高考,10月进入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学习。
读完大学,他到北京读研,后来又去德国攻读博士。
从而,开启了他的梦想之旅,将农业根本研究和技能创新作为生平的主题,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张福锁院士的家,与其他户无二致

张福锁走上成才之路,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
得益于耕读传家,重视教诲,热爱学习的良好家风。
他的少年时期,正是“文革”中“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
他的父亲是互助医疗站的赤脚年夜夫,对子女的学习格外重视,父亲认为读书可以明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在父亲的敦促下他刻苦学习,孜孜以求。
那个时候没有书读,父亲给他订了《红旗》杂志叫他读,叫他写心得体会和条记。
还叫他读《赤脚年夜夫手册》,每天晚上出题,第二天作出书面回答。
为此,他缮写了好几本条记,不仅练了字,还学了不少医学知识。
正由于他一贯没有放弃学习,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坚持不懈,为后来高考打下了坚实的根本。

苹果园

1978年高考制度规复,当年的考试韶光是7月20日至22日。
考场在县城,张福锁第一次来到离家近20公里的凤翔县城,住在同学父亲单位的宿舍。
哥哥张福劳也参加高考,所不同的是福劳在横水镇第二中学当民办西席,身兼双重身份,既是带队老师又是高考学生。
考试完毕回到家里,兄弟俩对完题后,哥哥激动地从炕上跳下来,说“咱们俩个说不准都能考得上”。
哥哥福劳去学校连续上班,弟弟福锁在家劳动,期待。
左等右等,结果终于下来了,如哥哥预见,兄弟俩都考上了!
福劳考了322分,被录取到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
福锁考了329分,是横水中学第一名,录取到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
百口人欣喜不已,那天晚上,一家人都高兴得没睡着。
但到了第二天,琢磨了一晚上的父亲却说,家里孩子多、包袱重,只能养活弟弟一个去上大学。
哥哥不甘心,就把他们学校的梁校长请到家里来做父亲的事情。
梁校长跟父亲掏心掏肺的说了一晚上话,家里终于赞许哥哥也去上大学。

通往横水镇的水泥路

1978年10月15日入学报到,这是张福锁走出家乡吕村落的日子。
天下着大雨,张福锁背着行李从家里步辇儿一个多小时到横水街乘坐汽车。
从横水到岐山县城后,又倒车到蔡家坡火车站换乘火车。
经由一天的辗转颠簸,到达学校所在地杨陵。
在火车站,学校派来一辆大卡车欢迎新生。
到学校后,眼不雅观耳闻的统统,张福锁都感到很新鲜,都有超强的吸引力,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迫在眉睫的学习。
学习,学习,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张福锁院士的家乡和过去比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摆脱了穷苦,走向了小康。
重视教诲,热爱学习的风气愈加浓厚,张福锁院士兄弟姐妹五人中,有4个人通过考学圆了人生梦。
更多的人通过考学走了出去,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最近的一个下午,我到这个养育了院士的村落落作了一次拜访。
小麦已经基本收成完毕,这是全县割麦最早的村落落之一。
如今已经实现了机器化,一年之中最紧张、劳动强度最大的小麦收成,竟然变得轻而易举。
村落里安静祥和,老人们坐在树下纳凉谈天玩牌,全然没有过去那种龙口夺食的紧张气氛。
全体村落庄绿树掩映,郁郁葱葱。
街道、村落间道路都是水泥铺筑的,干净卫生。
村落民的屋子都是砖混构造,都雅实用,或是二层或是一层半。
张福锁院士家的和其他户的基本相似,并无二致。
张院士的父亲活了92岁,前年去世,母亲在县城生活。
张福锁院士从穷苦山村落走出去,生平致力于屯子摆脱穷苦的奇迹,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办法、振兴屯子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福锁是凤翔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发展起来的参天算夜树,值得家乡公民骄傲和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