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八九百年前,这里是南宋皇朝最为神圣、至高无上的区域之一,最多时有7个天子埋葬于此,但是后人又习称其为宋六陵

图为宋六陵2号陵园考古工地现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会稽山下葬了7个皇帝的宋六陵 汽车知识

无奈“攒宫”

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宋哲宗的原配、宋高宗的伯母孟太后在绍兴病逝。
这位皇太后命运多舛,但是躲过了在“靖康之变”中随徽钦二帝以及大批后妃、皇族被金人俘虏北上的悲惨结局,地位愈显尊贵,在扶立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的进程中一言九鼎,深受君臣尊敬。

按理,孟太后该当回到位于今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安葬。
但是当时,中原已经易主,皇陵也遭到毁坏。
南宋君臣想了一个权宜之计,以太后遗诏的办法确定了她的身后之事:“择地攒殡,俟军事宁,归葬园陵”,而“择地攒殡”的地点就在绍兴,本日宋六陵的区域。

“宋代帝后葬制中,本来就有‘攒宫’环节。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六陵遗址考古队领队李晖达副研究员说,宋代帝后在生前不预先建筑陵墓,而去世后又要严格遵照“天子七月而葬”的礼节,在棺椁没有入土的这大半年韶光里,就要用层层叠叠的木材把其攒围成一个立方体,上面盖上屋顶,然后一体刷白。
这样的构造实在和汉代帝王陵墓的“黄肠题凑”葬制很像。

在北宋,天子的“攒宫”是临时性的。
尸首入棺后“掩攒宫”,把攒宫盖起来,停灵汴京,出殡前要“启攒宫”,把攒宫拆掉,把棺椁送到巩义,葬入新修的陵墓。
而到了南宋,“攒宫”就成了永久性建筑。
天子尸首先放在临安的“攒宫”里,再去绍兴,安葬在陵区的“攒宫”里。
不过,绍兴的“攒宫”不用木头堆砌,而是石砌的墓室,被称作“石藏子”。

“后人把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但是南宋人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宋人。
南宋君臣当然也希望把历代先皇葬回巩义。
”李晖达说,南宋一朝有过两次考试测验。
1139年,宋金达成首次制定条约,金朝赞许以黄河为界,归还河南陕西的国土以及宋徽宗灵柩。
赵构遂派人前往巩义为父亲勘察陵址。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宋理宗随后也派人前去修整巩义皇陵。

但是,这两次考试测验都没能成功,直到南宋灭亡,南宋的6个天子和北宋的宋徽宗还是安葬在绍兴。
但是“临时葬在这里,往后规复中原,迁回河南”的政治潜台词,150多年间一贯不变。

为了合营这样的潜台词,比较北宋,南宋天子的丧葬制度也透露出各种“未完成”的旗子暗记。
李晖达说,北宋时“山陵五使”护送先帝棺椁去安葬,带队的是先帝曾任用的首相;而到了南宋,“山陵使”从五位减少到两位,总护使也从首相改为副相。
北宋皇陵的地宫要挖九丈深,南宋皇陵的攒宫只挖九尺深,这固然是江南地下水位高的客不雅观困难使然,也是考虑到事后迁葬方便。

明明统共安葬了7个天子的陵区,却被后人称作“宋六陵”,也折射出几番无奈——善书擅画但是亡国客去世的宋徽宗被华美地忽略了。

国音承祚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依托馆区内的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而建。
当年,这处官窑曾是一派繁忙的景象,生产的皇家瓷器要送到相去不远的皇宫,供皇家利用。

“国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正在此举行,展览内容同样与皇城中的至尊密切干系,不过讲述的是他们的身后之事。

展览名称中,“承祚”的含义一望可知。
当年,宋高宗定年号“绍兴”,改越州为“绍兴府”,都承载着“绍祚复兴”的意愿。
中国人历来强调慎终追远,先皇的后事更是新朝君臣的头等大事,既彰显孝道忠心,更关系气运国祚。

而“国音”就须要一番阐明。
它代表着一种已经灭绝的风水堪舆之术,名叫“五音姓利”。
今人见之,不雅观感远不如看灭绝更久的恐龙化石来得有趣。

“五音姓利”在唐宋时颇为盛行,起初用于建房,后来用于建墓,是将主人的姓氏与宫商角徵羽的五音相对应,再由五音对应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从而确定陵墓的方位朝向。
众所周知,宋朝天子姓赵,而赵姓属角音,以是宋朝陵墓要东南高、西北低。

这与后来传统墓地最好背山面水、北高南低的公众年夜众普遍印象比较,大为不同。
而南北方向是听太阳的按子午线定,还是听地球的按磁力线定,当时也会辩论不休,由于宋人已经创造了磁偏角,指南针指的不是正南北。

“五音姓利”的“绝学”,直到考古学泰斗、北京大学考古系首任主任宿白教授在研究河南许昌的白沙宋墓时,才被挖掘出来,为今人所用。
当时,宿白研读了北大图书馆馆藏的宋代《地理新书》,重新让“绝学”有了新的代价——不是看风水,而是要用它作为一把钥匙,研究宋人的墓葬格局。

而做好宋六陵考古,同样要搞清“五音姓利”。
李晖达说,当时为了搞清这门“绝学”,不但要研读《地理新书》《白沙宋墓》等文献,还专门网购了一个老式罗盘,在陵区反复不雅观察。

展览共展出出土遗物159件(套),包括了官用瓷器、瓦作构件、石制遗存等,个中瓷器涵盖了龙泉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建窑等当时中国南方主要的瓷窑。
它们包括了喷鼻香炉、凤耳瓶、贯耳瓶、樽式炉、花盆、碗、盘、盏等器物,涉及敬拜、文房、日用等种类。

个中,龙泉窑瓷器数量多、品质高,为南宋宫廷用瓷的主要代表。
通过这些出土器物,不雅观众不仅能够一窥宋代最高品质陶瓷器的烧造技能,也能如临现场般,感想熏染陵园内常年不绝的敬拜活动、各司其职的日常生活,打仗到一个真实的皇家陵园。

十年探秘

1276年,元军盘踞临安,宋恭帝降元。
1278年,杨琏真加率众掘毁宋六陵,将陪葬品抢夺一空。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敕令重新修缮宋六陵,但是改变不了南宋皇陵的衰败命运。
目前,陵区地面建筑几不复存,南陵区已经开垦为茶园,北陵区曾建有学校。

1961年,宋六陵成为绍兴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它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它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方案》,宋六陵名列个中。

从2012年至今,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的整体方案和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宋六陵遗址内开展了有操持、有目的、成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事情,其间也有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方面力量的加入。

“除了地面遗迹消逝殆尽之外,关于宋六陵的可靠文献资料也很缺少。
”李晖达说,南宋有两部《会稽志》,而且当时的会稽知县也兼任陵台令,但是对宋六陵的有用记载不多。
他们紧张依赖《宋会要辑稿》《复兴礼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宋代史籍,特殊是宋高宗出殡时,担当山陵使的右丞相周必大所著的《思陵录》。

2012年原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央委托我们所进行考古调查,希望能把各陵的墓穴找出来。
”李晖达坦言,当时大家以为两年可以有成果了,但是没想到一干便是十年。

第一步的调查事情从2012年做到2015年。
2016年,经浙江省文物局批准,考古队员在陵区开始勘探。
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正式开始。
考古发掘证照有效期是一年,如今李晖达已经领到了5本宋六陵的证照。

10年间,考古事情者先后履行重点勘探35万平方米,发掘揭示了一号、二号两组陵园建筑基址,创造三座帝、后陵墓葬(未发掘),得到了许多主要成果。

例如,宋六陵陵区里曾种有大量松树,形成了“宋陵松涛”的景不雅观,相传是前人为了标志陵墓墓穴位置栽种的。
但是考古事情创造,这些松树很可能只是栽种在地面建筑的废墟之上,古人把废墟当作了封土。
而六陵的攒宫上并没有封土,只有龟头殿。
它与敬拜用的享殿连接,形成一个“凸”字形。
这一建筑在南宋人对皇陵的记载中就有,但是节制实据,还是得基于考古创造。

这与人们对皇陵的普遍印象大为不同:从秦始皇陵开始,历朝历代的陵墓大多都有高大封土,包括北宋皇陵也是如此。
“陵”本意为山丘,帝王宅兆称“陵”也是为了显示威严。
而南宋皇陵只是在墓穴上盖了屋子,但是也符合“攒宫”的本义。

展现宋韵

虽然没有封土,攒宫也远不如地宫宏伟,但是当时的宋六陵地面建筑仍旧代表了宋代第一流级的宫殿式建筑。
目前,考古事情者已经基本复原了1号陵园的整体布局和陵园门殿、享殿、龟头殿的建筑构造,同时也初步提出了2号陵园中心大殿、旁边配殿、东西回廊、门殿等主体建筑的复原方案。

通过长期的调查勘探,考古事情者初步节制了陵园遗址内地下遗迹的埋藏情形,圈定了大部分陵园遗迹的分布范围。
结合这些事情,考古事情者制作出了南宋皇陵整体陵园构造布局三维复原景象,以期向不雅观众更加详细而全面地呈现出南宋期间最高规格的宫殿式建筑的卓越技艺。

李晖达说,在7个月里要能完成繁芜的第一流级宫殿建筑,营建陵园,充分表示了南宋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技艺,也表示了当时南宋朝廷从中心随处所的政治调度能力。
“我们在2号陵园,就创造了目前已知的最大最完全的南宋宫殿台基。

1号陵园的位置一贯相传是宋高宗永思陵,对此,李晖达态度谨慎。
他见告,不但是永思陵,这里的徽宗永佑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绍陵等6座帝陵,以及孟太后陵等7座后陵,尚没有准确的位置,文献说法不一,学者见地不同。
不过,只要能确定个中1座,各陵分布的谜题就能迎刃而解,但是这仍旧须要踏实的考古创造。

南宋帝后的灵柩是通过中国大运河中的浙东运河,从临安运往绍兴安葬的。
按照南宋宰相周必大《思陵录》对宋高宗下葬路线的记载,“国音承祚”展还专门绘制了一幅“从皇城到皇陵”的舆图。
李晖达表示,临安皇城和绍兴皇陵是南宋留传给后世的最主要的两处不可移动的历史遗存和宋韵文化地标,这次策展也着重以浙东运河为纽带,努力呈现出南宋150多年间,杭绍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南宋皇陵的考古成果,引发"大众对宋韵的更深层次理解。
”李晖达表示。
( 冯源)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