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曾经说过: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我们一家就一贯执行着节俭的美德。这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
记得以前吃饭,我老是会在饭碗里剩一小口,因此我也得了一个家人对我的爱称:刘(留)一口。那天,我和往常一样,吃完了饭就想拍拍屁股走人了。奶奶却喊住了我,让我看看碗里还有些什么?我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心想:不就是一口饭吗?心里这样想着,也就这么说了出来。奶奶却严肃了起来,跟我讲起了她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随后又讲起了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地劳动才把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粒地种出来的。我在认真地听着奶奶的话,听着听着,就想起了《悯农》这首诗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赶紧坐回座位,把碗里的“漏网之鱼”全捕回我的肚子里。
又有那么一天早上,我从床上爬起来准备洗脸,我拧开了水龙头,看着那水哗啦啦地往下流。这时听到了奶奶叫我的声音,吓得我手一抖,水开得更大了。奶奶赶紧把脸盆放在水龙头下,又把水龙头关小一点,然后转过头来教育我。当时奶奶具体说了哪些话我已经记不全了,只知道了三件事。第一,地球只有一个,要节约资源;第二,要节约用水;第三,以后洗脸要把盆放在水龙头下接了水再洗脸。
节俭是一种良好的风气,节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篇二:勤劳节俭从我做起
中国,一个伟大、独特、充满东方神韵的国度,有十三亿多勤劳的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正是因为有了人们勤劳节俭这一美德,国家才得以生存、发展乃至繁荣壮大。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以“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著称。那千古遗传的勤劳节俭便为中华赋予了新的灵魂与不屈的力量。
勤,是古代孔子的“韦编三绝”,反复读书,勤以补拙,最后成为圣人;是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是匡衡的“凿壁偷光”,为了学习,给自己创造条件,勤奋努力!
俭,是不浪费,是约束,不放纵。就如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他总是以“俭”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件衣服补了又补,事事想着老百姓却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朴素,村里的领导要翻新他老家的房屋,可他却说要先把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先安排好!又如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她小时候过着清贫的日子,那是迫不得已,可长大后,她有了工作,有了丰厚的收入,可仍是那么节俭,衣服旧了、破了舍不得丢。真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我小时候出生在农村,到了忙月看着爷爷奶奶不辞辛苦,早出晚归地干农活,回到家里,他们从不抱怨自己干活是有多么辛苦。他们这种勤劳的精神让我耳濡目染,也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如:看到家里有堆积的衣服没有洗,我立马拿去洗净;看到家里有垃圾,就拿扫把马上清理。
我还有节俭这一特点,正是因为受到妈妈节俭美德的熏陶。有一次,我看到妈妈正在清理一些旧衣服,并将爸爸的一件旧裤子拆掉,然后剪起来。我说:“妈妈,把这件衣服丢了吧,都这么旧了。”妈妈笑着对我说:“是有些旧了,但是改小一下可以给弟弟穿!”我又瞅了瞅那件衣服,深感怀疑,就说:“膝盖部位快破了,你还能改得多好?”妈妈二话没说,三下五除二几剪刀下去,架上缝纫机,一件帅气儿童牛仔裤展现在我眼前。我用钦佩的目光看向妈妈,不由自主翘起大拇指说道:“妈妈真了不起!”
从那以后,我家每有小或旧的衣服也都拿来改造一下,变废为宝,有的可以剪成小书包,手机带等等,这些都得感谢于我母亲的言传身教。
勤劳节俭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美德和精神,我们要从小养成这个美德,勤劳节俭,从我做起!
以上就是小编给您带来的节俭从我做起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指南,请继续关注美德网四年级作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