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织里镇的东尼电子,“纺”起环球一流的超微细合金线材,成为天下强企的核心供应商。
在“中国童装之都”湖州织里,变革环环相扣。从上世纪80年代“在家一台洋机绣枕套,在外一人挑担跑买卖”开始,织里从一条扁担状的小街发展成为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的城市。它的进程,刻下了时期的印记,创造了改革开放中的传奇。
1982年出生的织里人沈晓宇,险些和织里“一起终年夜”。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他看着父母用费力的劳动改变家庭境遇、创造美好生活;在青年时期,他与父亲一起走南闯北开拓市场,亲历家当转型带来的阵痛;步入壮年,他勇闯高新技能“无人区”,决心与父辈走不同的创业之路。现在的织里,和他一样,正绽放生命的光华。
如果说40年前织里人“穷则思变”,开始了家当的积累和对市场的探索,那么40年后织里人正在不断再创业,走古人没走过的道路,攀别人未涉足的高峰。在沈晓宇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织里的过去和现在,也感知它的未来。
让我们走进沈晓宇的故事,一起感想熏染织里发展的激情亲切、创业的激情——
从毛线到“金线”
我的家乡有个诗意的名字——织里,史估中,对这里就有“遍闻心裁声”的描述。我的童年便是在缝纫机的“嗒嗒”声里度过的。上世纪80年代初,织里是太湖边的“穷山恶水”,但人们心灵手巧,险些家家户户都会做床罩、被套和绣花枕套。那时没有条件开店,大家就挑着扁担去桥边市场摆摊、到市区去卖。说来也神奇,农人就这样用双手开启致富之路,“万元户”持续赓续地涌现了。
1998年,我随着父亲做服装加工和批发生意,就在那年,我们迎头“撞”上了亚洲金融风暴,全体市场不景气,我们厂虽小但也受到大影响,我第一次感到创业的艰辛。
2002年,父亲和我不甘心,准备“二次创业”。虽然当时海内服装家当还比较低迷,但我们认为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于是我们回到织里,创办了“大朝针织”羊毛衫厂。我们吸取教训,风雅化制造工艺,制订了严苛的标准,成为海内一些有名品牌的定点供应商,年发卖收入达到数千万元。
创业路上,风风雨雨是常态。那时,“织里童装”开始在全国童装市场叫响,全国各地的人到织里来打工、做生意,织里城镇规模也在扩大,可谓进入“黄金时期”。然而,2006年“两把大火”让织里重新镇静下来,思考童装家当该何去何从。
其实在2005年,我去韩国洽谈业务时,就对超微细合金线材动心了。我喜好研究电子产品,当时海内电子行业迅猛发展,这种线材是必不可少的配件,然而入口价格居高不下,如果能实现自主研发,市场前景相称乐不雅观。
当我向父亲提出不做毛线做“金线”时,他犹豫过,但终极还是决心“转身”。从后来环球服装制造家当的变革形势看,我们这一步是走对了。
2008年,父亲和我再一次创业,成立东尼电子株式会社;2017年夏天,东尼电子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我们牢牢握着红锤,就像握住了通向未来的“钥匙”。
从天下到织里
很多人弗成思议,父亲和我两个门外汉怎么可能“纺”起环球一流的超微细合金线材?我一贯认为,在细分领域,只要肯研讨,没有什么不可能。
比如金刚线,这是一种用于高端手机显示屏加工生产的合金线材,引进同等水平的日本设备要500万元,我们不服气,带着团队在上海的研发中央闭门研发,用两年的韶光,不仅制造出每套本钱仅为70万元的自动化生产线,而且把产品做到0.06毫米,超越了竞争对手0.1毫米的制造工艺,一举赢得市场。
我们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成果硕果累累。我们这对“父子兵”闯入“无人区”——2008年的超细电子绝缘复膜线,2009年的超微细合金导体,2015年的金刚石切割线,2016年的新能源汽车电子极耳产品,2017年的新能源汽车线和超声医疗线……我们逐渐成为天下强企的核心供应商。
有人问我,对付电子制造来说,织里会不会太“小”了?的确,电子制造须要整合环球资源,我也在上海、日本、美国设研发中央,但这并不妨碍东尼电子扎根织里。我们不会忘却,当企业须要帮助的时候,是当地政府折衷各方、雪中送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供应严密细致的做事,以是,东尼电子的“横空出世”并非有时。
当然,我的经历只是织里万万千万个创业故事中的一个,我的“创二代”朋友们都在父辈打下的根本上延续新故事。比如贝盛光伏的创建者邱小永,已经超越他父亲邱金元经营二十多年的羊绒家当;金洁集团的郑莹缀文,从水务起步拓展到环保工艺,最近又在考虑养老项目;还有阿祥集团的白洪华、栋梁集团的陆勋伟、米皇集团的吴烨锋等。我们很有默契,把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当代做事业等新兴家当带到家乡,期待它们成为织里“新引擎”。
这段韶光,我们忙着二期家当园项目培植,这也是省重大家当项目之一,将有高端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入驻。不惧风雨,不断再创业,这是织里人过去40年总结的履历。我们明白,奇迹不能靠“守”来维系,必须靠不断的再创业来发展,市场如此,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