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日,一位98岁的华裔女性在美国洛杉矶家中去世,留下一段传奇人生。

她人生中最传奇的一刻发生在1936年的一天,她驾驶飞机误闯入美国某空军基地。
当天基地因下雨而禁飞,也没有接到任何飞机将要降落的通报。
因此,当她的飞机降落时,等待她的是一群荷枪实弹的美军。

最传奇华裔女飞行员的故乡百年前就铺设电话线 汽车知识

让美军诧异的是,从飞机中走出的翱翔员居然是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娇小东方女性。
她礼貌地表示自己正在翱翔比赛的途中,但因油料告罄而迫降。
她出示的翱翔执照让美军惊叹,纷纭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份国际飞机驾驶员的执照,也是美国航空局颁发的最高规格执照。

传奇女翱翔员张瑞芬 资料图

她叫张瑞芬,当时参加的比赛是鲁思·查特顿翱翔员奖杯赛,赛程由克里夫兰至洛杉矶,横跨美国大陆。
航程7天,30余位顶尖选手参加。
作为唯一华人,张瑞芬驾驶着由美国华侨筹资2000美元购买的飞机参赛。
由于飞机没有无线电指挥系统,张瑞芬就靠着自己的履历在群山之间迂回提高。

据记载,1932年就以精良成绩得到美国政府颁发的私人翱翔护照的张瑞芬,其后相继得到商业翱翔和国际翱翔执照,成为史上第一位集私人、商业与国际翱翔执照于一身的华人。
她的业绩被收入历史专著《美洲大陆妇女航空史》,也是第一位登上美国邮政局纪念封的华人,1995年,在美国庆祝妇女得到选举权75周年纪念活动中,美国邮政局以她于1931年拍摄的翱翔照片为设计图案,印成纪念首日封发行。

张瑞芬是广东江门恩平市君堂镇黎塘乡大兴村落(今黎塘村落)人,父亲张舜炳是一位旅美贩子。
1904年12月12日,张瑞芬在黎塘村落出生,在家乡度过童年,后随母亲搬家广州。

1921年,张瑞芬中学毕业后随母亲迁往美国,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继而进入南加州大学深造,表现精良。
但她并未走上音乐道路,而是希望成为翱翔员。

张瑞芬最初想返国报读航空学校,但她属意的广州航校拒收女学生,使她大为不满,并写下“莫谓闺中无精彩,一飞直上九重天”的诗句。
1931年,她进入林肯航空学校学习翱翔,是当时该校唯一女生。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27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张瑞芬对翱翔的痴迷始于汽车。
当时,她的父亲张舜炳作为旅美贩子,早已摒弃了“重男轻女”的思维,希望女儿能够拥有更多眼界与技能,因此他亲自教女儿学开车,地点就选在当时空旷人少的洛杉矶机场。
对付一个当时的中国女性来说,开车当然是一件很有寻衅性的事情,但机场上空飞过的飞机让张瑞芬更加迷恋——如果可以学开车,那为什么不能学着开飞机?

张瑞芬对翱翔的痴迷,或许也与自己的童年和家乡有关——她的家乡恩平,是中国最著名的翱翔之乡。

黎塘村落广场:张瑞芬霸占C位

驾车前往黎塘村落时,途经恩平城区,大大的冯如广场堪称恩平最著名的地标。
在广场中,直立着“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雕像。
1907年就在美国建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完成第一次试飞,1911年携两架飞机回到中国,1912年不幸因飞机失落事而去世的冯如,正是恩平牛江镇人。

黎塘村落本名藜塘,相传因村落前池塘形状似犁,而犁与藜同音,故取名藜塘。
藜塘先祖张氏原居河北,为避战乱,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又迁至开平沙岗,个中一支于明朝嘉靖年间定居藜塘。
它由旧村落、大兴、大安、连福里、安丰里、大胜里等11条自然村落组成,人口8000多人,旅外乡亲4000多人,村落民90%以上都是侨眷,也被誉为“恩平华侨历史第一村落”。
除了拥有张瑞芬这位华侨名人之外,还拥有37栋碉楼,数量冠绝恩平。

一走进黎塘村落,面前便是一群碉楼。
“一群”这个词一点也不夸年夜,近年来新建筑的黎塘碉楼文化广场上,散落着足足十座碉楼,也是恩平规模最大的村落级文化广场。

广场四周种满树木,青草依依,花岗岩地面上最显眼的便是张瑞芬雕像。
雕像里的她,身穿翱翔服,手持小飞机,回眸望向村落口,那是她曾经远走他乡的路。
广场一旁的文化廊,展示着黎塘村落的村落史,还有一系列村落中名人,打头的自然也是张瑞芬。

广场上的张瑞芬雕像

广场上最显眼的那栋碉楼,刷成了炫目的黄色,外不雅观修葺一新,乍看仿佛新建的一样平常,多少失落去了应有的味道。
名为“宗谱楼”的它建于1929年,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平凡碉楼的单体楼模式,而是带着一栋两层高的方形副楼,整体像一架火箭。

在恩平乃至广东,带副楼的碉楼都十分少见。
这是由于碉楼的存在意义原来是为了防御,一旦有盗匪侵袭,人们就会避入碉楼,以是碉楼除了高之外,还须要有射击孔等举动步伐,生活功能反而无需在意,副楼可以说是个累赘。
有副楼的“宗谱楼”,供应了住处,也因此多了生活功能。
绕到副楼的正面,铭牌上先容它原来是一家米铺。

宗谱楼

广场上可见的其他碉楼,不少如今仍有人居住。
有人修了新的院门,茂密树丛与花朵将院墙完备遮蔽,碉楼在院落中矗立,碉楼顶端少见地完备没有中式元素,而是采取巴洛克风格。
还有一栋碉楼立于灰瓦斜顶的洋楼后方,顶端柱廊上方是三角形山墙。

黎塘村落之以是有如此之多的精美碉楼,是由于它曾是恩平一带最富余的村落落。

百年前的繁荣黎塘

江门四邑地区(四邑指新会、台山、开平与恩平)是中国最大的侨乡,不过四邑的华侨人数也有多寡之分。
台山和开平最多,恩平地理位置最为偏僻,华侨乃至碉楼和洋楼的数量都明显少于前两者。

黎塘村落则是个例外,它地处恩平东部,附近的台山白沙镇和开平塘口镇都是“侨乡中的侨乡”,白沙镇是台山华侨兴建洋楼最多的镇,塘口则是开平碉楼这一天下文化遗产的最主要景区。
相对优胜的地理位置,让黎塘村落人早早放洋。
由于村落中华侨多,村落民也随之富余,因此常遭匪患,于是村落民纷纭兴建碉楼。

听说当时每逢匪患严重,村落民晚上都会进入碉楼睡觉。
村落民还成立乡团自卫队,配备枪械,每晚巡逻守备。

稻田与碉楼

黎塘村落能够成为恩平第一个通电话线的村落,也与碉楼有关。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黎塘下辖的各自然村落就为了防御,架设乡团和碉楼间的电话线。
一旦遇敌,就用电话互通情报,及时增援。

也是在那一期间,黎塘村落迎来超过式发展。
1924年,村落民集资成立黎塘客运公司,1925年又集资兴建全长15公里的黎塘公路。
客运公司配备了当代化车站,拥有两辆入口福特汽车,成为供村落民出行的公交车。

黎塘村落的这段发展期,所依赖的紧张是侨资。
在此期间,黎塘人往来于海内外,有人回来培植家乡,也有人踏上新的留洋路,张瑞芬便属于后者。

不管归国还是离开,都有许多人小儿百姓之心不改。
许多人曾质疑家境优胜、生活稳定的张瑞芬为何去学习翱翔,张瑞芬的回答是:“鉴于祖国多事之秋……航空救国是唯一目标,将来得机会,返回祖国,效力疆场,以尽‘匹妇救国’之责。

老洋楼与碉楼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张瑞芬驾驶飞机在美国各地巡回演讲,宣扬抗日救国。
她还故意返国创办航空学校,许多华侨支持她的想法,纷纭捐款。
但张瑞芬购买的传授教化飞机被人擅自驶出,结果因事件而坠毁。

张瑞芬并未因此而动摇,而是辗转返国,希望可以作为一名翱翔员参加抗日。
但此时,张瑞芬的弟弟去世,父亲也身患重病,希望女儿可以放弃危险翱翔,以便照顾家庭。
终极,张瑞芬于1942年告别翱翔梦想,开了一家花店,保持了11年3000小时安全翱翔的记录也画上句号。

碉楼前打篮球的孩子

1985年,年过八旬的张瑞芬曾经回到家乡黎塘,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她所见到的黎塘,一如自己七十年前离开时。
如今的黎塘,实在也与当年没有太大差别。
若非要找不同,那么广场一带便是仅有的差异。

除了广场中心的张瑞芬雕像,被粉刷一新的“宗谱楼”之外,与旧时不同的还有荷花池。
它紧邻广场,弯弯曲曲的小桥覆于池上。

站在池边,面前绿树成荫,更远处则有一栋栋碉楼矗立。
黎塘村落的碉楼多数建于上世纪20和30年代,风格多数中西合璧,建材则各不相同。
有些采取传统的青砖,还有则利用当地特有的舂墙办法,以黄泥、河沙、石灰稠浊黄糖与糯米,可确保兼顾。
当然,更多的还是像四邑乃至珠三角侨乡那样,由华侨在外洋专门入口的钢筋水泥等建成。
也有承载民居功能的洋楼,多数为两层,采取西式外立面。

荷花池与宗谱楼

由于商业发达,黎塘村落碉楼旧时多数有商业功能。
1929年建成的天锡楼,底层旧时是杂货铺,建于1928年的熙孟楼曾是药行。
当然,也有例外,1928年建成的丙望楼,铭牌上注明旧时主人是军人。

还有几栋碉楼散落于村落庄外围,比较广场周边的碉楼,它们显得寂寥。
茂密树丛将其围裹,大片绿色稻田在碉楼下绵延。
这样的村落庄景致,看起来也更真实。

我最喜好的一栋碉楼,反而是村落中最其貌不扬的那个。
大略的钢筋水泥立面,顶端回廊也很朴素。
它正对着村落庄的篮球场,几个孩子赤着脚在打球,天色已近薄暮,他们却没有回家的意思。
想必再过一阵,四周就会响起“XXX,你妈叫你回家用饭”的声音吧。

打篮球的孩子

这人间烟火,正是当年张瑞芬乃至一代人所期盼的。
也正是为了这期待,多少华侨曾以小儿百姓之心反哺家乡。
看着这几个孩子,溘然想起一件关于张瑞芬的逸事:早早告别翱翔的她,直至晚年仍时常梦见自己在天空中飞行。
91岁那年,张瑞芬去机场看望正在学习翱翔的曾孙,见到飞机,便忍不住技痒,于是在教练员陪同下,驾机翱翔了半小时。
在那半小时里,想必这位91岁的老人,快乐也似面前的孩子。

任务编辑:钱成熙

校正: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