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海
安阳地方志书所载大生寺,曾被清代文人以“鹿苑春晖”的雅名列入“安阳八大景”。现在所能看到的较早的记载,是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彰德府志》(卢嵩修,江大键纂)卷首“图说”所附的“鹿苑春晖”图与笔墨解释:
清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安阳八景——鹿苑春晖
“郡城北之大生堂,于平芜千里中高楼特起,四洞无涯。东北燕齐野接,西南梁卫云连,若邺台相垒,尤历历可指数。彼夫夏云秋月以及冬雪,三揽胜于斯楼者美不胜收。惟春野朝曦,春林落日,则波澄草绿,麦翠花红,尤觉太和元气之冲周于俯仰间者,悉会萃于此楼也。爰命图之。”(“会萃”,似应为“荟萃”)
《鹿苑春晖》 作者:安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邓晓峰
请把稳!
这段笔墨中所说的大生堂的“高楼”,便是乾隆天子巡豫回銮途经彰德府北关大生寺时看到的有着三十级高台的雁楼。由于这座楼是“平芜千里”特起的高楼,又是“四洞无涯”,以是登此楼可以向四方看得很远,而且一年四季中都能不雅观赏到美不胜收的景致。个中,又以“春野朝曦”“春林落日”“波澄草绿”“麦翠花红”显示的盎然春意更能让人感想熏染到天地间阴阳二气荟萃雁楼的美妙。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关于“雁楼”得名的缘由,大约与一则古印度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有关。根据唐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相传良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信口说:“本日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该当知道我们肚子饿呀!
”话音未落,一只雁坠去世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养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在印度游学时,瞻仰过这座雁塔。返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便于唐高宗(李治)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加一“大”字,表示是大乘佛教的意思。安阳大生寺中的雁楼作为寺院的标志性建筑,建于三十级的高台上,而且是“四洞无涯”,这不仅是为了登楼不雅观景,更在于寄托僧众对佛(或菩萨)的化身即大雁的敬仰,象征佛法无边,时时都在佑护信佛的广大僧众。
既然大生寺的标志性建筑是雁楼,《彰德府志》的图说所附“鹿苑春晖”图因此雁楼为主体的全体寺院的全貌,为何题作“鹿苑春晖”呢?有人说是由于寺内有养鹿的苑囿,并引诗为证:
“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使女”。
须知,这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墨客李觏《送黄承伯》中的诗句。全文是:
君来别我向番阳,时节早春晓尚霜,
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使女。
此行砚席多心腹,是处楼台可举觞。
只恐诏书非久下,槐花又在面前黄。
这首诗写得很美,可惜送别地点不在安阳大生寺的雁楼,更何况北宋时的安阳(相州)并无大生寺,而且“鹿胎田地”也不是指鹿苑和鹿!
建议横屏不雅观看
《福荫百世》 作者:美术名家 刘普安
吟咏大生寺春色之美的诗也有,这便是清代乾隆年间李时宪的七律《宿大生寺》:
禅关深处即云窠,老衲何心问笠蓑。
隔院高盘藤蔓古,到门先就竹阴多。
良缘对客陈瑶簟,幽事看经向薜萝。
堪叹魏公为镇日,莺花空任一春过。
“魏公”即韩琦。李时宪的诗中写到的景物有古藤,有竹丛,有薜萝,有莺啼与春花,也没说有鹿。全国有多处寺院名为“鹿苑寺”,但“鹿苑”并非“寺院”的同义词,从命名的办法看,是借用。这环境,犹如我们称讲学之处为“杏坛”,讲席为“绛帐”,书斋为“萤窗”,科场为“蟾宫”,戏院为“戏班”,医家为“杏林”,县衙为“琴堂”,都是特定措辞环境下人们对付某些处所的雅称,不能理解为实有其物。在“戏班闯关我挂帅”的电视节目中,你能看到梨树吗?
既然如此,到底为何要给大生寺这个景点起上一个“鹿苑春晖”的雅称呢?
《鹿苑春晖》 油画 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 李宁
原来,这个“鹿苑”指的是佛寺、僧院。例如清代墨客赵翼《李雨村落不雅观察自蜀中续寄诗话,比旧增多,戏题于后》诗曰:“兼采鹿苑高僧座,购到鸡林贾客舟”,个中“鹿苑”像“鸡林”一样,都不能按字面阐明,而应以典故看待。首先从“鸡林贾客”提及:鸡林,是朝鲜半岛古新罗国的别称,唐朝时与我国有密切来往。其时,鸡林国宰相酷爱白居易的诗,常不惜重金托贩子购买,后来便有了“诗播鸡林”的典故。李雨村落(1734—1802),是李调元的别号,著有《雨村落诗话》,共二十二卷,个中也收录朝鲜四大家墨客(李德懋等)部分诗作,给予很高评价。赵翼题诗活用“诗播鸡林”的典故,意在赞颂《雨村落诗话》收罗与评论工具的广泛。与“鸡林贾客”相对,便是“鹿苑高僧”,全句意为这本《诗话》也收罗与评论到了寺院高僧的某些诗作。试想,“鹿苑”如果是指养鹿的苑囿,怎么会有高僧的座位呢。
如要再问,寺院何以要用“鹿苑”指代寺院呢?似可作如下理解:
印度佛教圣地——野鹿苑
首先是源于广大僧众与善男信女对古印度鹿野苑佛教圣地的景仰与生理需求。“鹿苑”,即“鹿野苑”的缩称。例如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云:“摹写真容似丈六(指佛身)之见鹿苑”。此“鹿苑”即“鹿野苑”,相传乃释迦牟尼初转法轮、超度僧徒之地。我国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取经时到过这里,看到的景象是:“鹿野伽蓝,区分八界,连垣周堵,层轩重阁”。
其次,也源于有关鹿野苑得名缘由的俏丽传说的魅力。古代的印度人对付鹿情有独钟,佛经掌故中就载有许多有关鹿的故事。个中一则讲的是:有位国王常常到野鹿栖息地猎杀野鹿,鹿群去世伤惨重。为避免全族覆灭,鹿王向国王表明:每天愿为御厨献上一头鹿,求国王不要射杀鹿群。有一天,轮到一头有身母鹿去供献国王,母鹿哀求说:“按顺序本日该当我进宫,但我的孩子还没到去世的时候啊。求大王许可我生下孩子后再去。”鹿王心生不忍,便主动代替有身的母鹿去送死。国王见鹿王眼中含悲,问清缘由,大受冲动:“我是人身,却像野兽一样残酷;你是鹿身,竟有如此崇高的风致。”遂令举国高下,禁止杀鹿,并将鹿群生活的地方辟为天然的鹿苑供鹿群繁衍生息,使其成为鹿群的极乐净土。
《鸣鹿》 作者:安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张峰
大生寺也叫“大生禅院”“大生禅寺”“大生堂”。
“寺”为通名,“大生”为专名。以“大生”作为寺院的名字,可能与佛教《大生义经》(也称《佛说大生义经》)有关,该经是释迦牟尼为弟子阿难讲述佛法的经典。
《禅寺》作者:柴利军
“禅院”或“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但后世其他教派也有仿照禅宗寺院称为“禅寺”的。
“大生堂”,可能原是寺院中某个堂的专名,由于名气大,便成了“大生禅院”的俗称。曾有人推测,“鹿苑春晖”得名于寺院有养鹿的苑囿,鹿角是药材,可供“大生堂”制药,为百姓看病,以是“大生堂”是寺院内一个中药铺的堂号。此等奇想,有悖于正常的逻辑思维;除了药铺可以有堂号,寺院内有不少堂一类的建筑,比如法堂、禅堂、罗汉堂,等等,就不许起个堂号吗?
在安阳,有清以来,大生寺因有著名的雁楼与“鹿苑生晖”的雅称而走红,但它惨遭人为毁坏也最早。真正读懂大生寺,不能只看散文家笔下那些天花乱坠的描写与抒怀。作为一座曾经存在过的佛教寺院,它是安阳佛教文化史上极其残酷的一笔,我们似应像参禅那样静下心来,战胜暴躁,让我们的灵魂与大生文化亲近。
2019年3月26日改毕于洹上
干系链接:
安阳八景——鹿苑春晖
鹿苑春晖在《彰德府志》记载的安阳八大景中,鹿苑春晖是名列榜首的。景点所在地便是现在的尚都时期广场(二旅店)、市蔬菜公司、市实验中学一带。这里曾经建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大生禅寺,俗称大生堂。
《安阳八景——鹿苑春晖》作者:安阳山水画家 王金生
大生禅寺建筑的详细年代已无从考证。史志记载,在明清期间,此寺喷鼻香火兴旺,往来拜会之人相继而来。寺院坐北朝南,院内大殿巍峨,古树参天。在《彰德府志》鹿苑春晖图上,可见禅寺内古柏耸翠,形态互异。亭台、石凳、石椅,玲珑精细。在禅寺辉煌期间,文人骚客,游方僧侣都会搜集于此。春来踏青,夏来避暑,秋可赏月,冬可吟雪。“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使女。”说的正是这处美景。
寺内僧人圈养了大量鹿以示其善。因此,民间又把大生禅寺称作鹿苑。寺前有一条宽阔的东西大道,大致相称于现在的公民大道了。道上骑马的、走路的、挑担的,熙熙攘攘。
夏云、秋月、冬雪之际,登上寺内大殿举目览胜,眼底景致美不胜收。最美的是到了每年的阳春三月,院内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晨色暮霭中,一抹柔柔的阳光从嫩嫩的树梢上穿过,投射到地上的,影影绰绰。北面缓缓流淌的洹河旁,波青草绿,阡陌交织的野外里,麦翠花红。此情此景,身在大殿之上登高远眺,“尤觉太和元气之充周于俯仰间,悉荟萃于此楼也。”鹿苑春晖也由此而来。
《乾隆南巡图》局部 清 徐扬绘
清乾隆十五年,乾隆天子在浩浩荡荡的陪驾军队簇拥下开始了他的江南之旅。军队一起南下,这一天,乾隆一行来到了彰德府。乾隆曾留下一首描写鹿苑春晖大生堂的诗歌。想必这位喜好美景又信奉佛教的天子该当是在这里容身一游了。
到清朝后期,国势渐趋衰微,曾经繁华一时的大生禅寺也日渐荒漠。文人雅士不再来这里品诗作赋,僧侣们也逐渐漫游他乡。直至民国二十一年大生禅寺被拆,此处再难觅寻过往的盛况。
有的安阳人又把这一景叫鹿苑生辉。这个名字包含的内容更多。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光芒洒向大生禅寺,都可称之为一景。但总觉少了鹿苑春晖的意境和韵味。
现在这一带已成了一条商业街,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在商家企盼日进斗金的时候可否知晓,他们脚下的地皮曾是家乡最美的一道风景,一群斩断尘缘的出家之人曾在这里过着暮鼓晨钟、青灯黄卷的生活。
安阳古都学会供稿 笔墨:王汝海 拍照:柴利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古都研究”栏目题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