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全球瞩目的台儿庄战役打响。中国军队以5万余人伤亡、台儿庄古城被毁的惨痛代价取得终极胜利,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2020年,重修第10年的台儿庄古城,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5000万人次,接待数量常年位居山东省第一位。在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上,这座“江北水乡、运河古城”频频登上热搜,备受青年人欢迎
拼版照片:上图为8月17日无人机航拍台儿庄古城全貌(新华社郭绪雷摄);下两图为1938年台儿庄大战后古城废墟(资料照片)。
“十一”黄金周,涌进山东台儿庄古城的游客数量约46万人次,超过去年同期的八成。古城内一壁弹痕累累的墙壁前,浩瀚游客容身抚今追昔。如果不是82年前的那场大战,或许这座大运古城不会这样广为人知。
1938年,全球瞩目的台儿庄战役打响。中国军队以5万余人伤亡、台儿庄古城被毁的惨痛代价取得终极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大运古城,古城大运。京杭大运河边的台儿庄,八十余载岁月里接续奏响的“毁灭、重生、繁荣”三部曲,印证着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边缘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进程。
古城大劫
无墙不饮弹 无土不沃血
寒露时节,台儿庄古城一艘艘画舫上,“船妹子”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桨橹摇荡中,“船妹子”把运河文化、抗日大捷和古城重生的历史向游客娓娓讲述。
在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弹孔墙前,作家时培京(左一)给孩子讲述历史(8月19日摄)。新华社郭绪雷摄
和平年代的舒适与惬意,更衬出战役期间的惨烈与悲壮。抗战期间,侵华日军在盘踞济南后,兵锋直指华东计策要地徐州。而位于鲁南的台儿庄,正是扼守徐州的门户。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台儿庄,不仅交通便利、城镇繁华,城内还有72座墙壁坚固的寺院和浩瀚商铺、府衙等建筑,是天然的樊篱和工事。”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副会长郑学富说,中国军队做好了城池被毁的准备,逐步诱敌深入,意图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巷战,阻挡日军南下步伐。
1938年3月24日,日军重兵集结、大举反攻袭击台儿庄。此时军国主义盛行的日军内部认为,拿下这座古城只不过是个“小目标”,他们狂妄叫嚣的是“三个月灭亡中国”。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周遭不过两平方公里的台儿庄,29万中国士兵拿着步枪和大刀,与5万日军精锐部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役开始仅3天后,日军就盘踞了台儿庄城内的制高点清真寺,战况顿陷危急。
一批批敢去世队员,利用夜幕掩护突入敌营,以大刀、手榴弹与日军的坦克、大炮相抗。经由7天7夜的拉锯战,双方士兵的尸体堆叠了一层又一层,中国军队终于夺回清真寺。4月6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以自身伤亡约5万余人、城池被毁的代价,毙伤敌军2万余人,击退了来犯的日军精锐之师。
“义丰恒”杂货铺,是战后台儿庄古城内为数不多留存的建筑之一,房屋墙面上的累累弹孔至今仍历历在目。幼时居住在此的李敬善,今年已经87岁。战役留给他的童年影象是古城的惨景,“仗打完后,树也烧了、房也毁了,全城一片废墟。老人们都说城里‘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
“我第一眼看到的台儿庄,硝烟弥漫,被炮弹和炸弹夷为平地,满目废墟,尸横遍野。但年夜胆、机警地重新攫取了这片废墟的中国军队,只管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却是非常愉快,由于他们降服了装备比自己精良的仇敌。”曾在前哨采访宣布台儿庄大战的国际著名、作家爱泼斯坦在文章中这样回顾道。
在台儿庄无名义士墓前,一位青年献花(8月15日摄)。新华社郭绪雷摄
郑学富说,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不仅戳破了日军不可降服的神话,还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武断了全天下反法西斯战役的决心。
彼时,在反法西斯战役欧洲沙场上,德国刚刚吞并奥地利,英、法等国面临巨大军事压力。而中国此时取得的一场大胜,让原来对中国反法西斯战役持不雅观望态度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寄予厚望。
著有《台儿庄1938-斯大林格勒1942》的历史学者兰斯·奥尔森曾见告新华社,日本在台儿庄的失落败意味着他们不再是战无不胜的军队,意味着战役可能是长期的。
英、美等国主流媒体评价道:“今将台儿庄之役与欧战时耶普拉斯之役比较拟,其相似之处不在物质上,而是在生理上”“台儿庄之役及其他战役的胜利,解释中华民族已经紧密联络起来”。
就连日本的盟友德国,也从此役中准确预见了中国沙场的未来走向。德国媒体宣布说:“中国抵抗之强,殊出人意料,使慎理之不雅观察者也不能不承认日军必遭失落败。”
著名战地拍照罗伯特·卡帕,当年在台儿庄沙场上拍摄了近百张照片,部分揭橥在美国《生活》杂志上。他写道:“历史上具有迁移转变意义的小城镇的名字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本日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今年9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爱泼斯坦的夫人黄浣碧女士,在北京家中向展示了抗日战役期间国民党政府发给爱泼斯坦在中国进行采访宣布的授权证明。聊起对付台儿庄大战的评价,她手捧爱泼斯坦撰写的《历史不应忘却》一书,缓缓念道:“台儿庄大捷是值得纪念的,这有很多情由……它大大鼓舞了全中国和全天下的公民,使他们相信中国和中国公民有决心战斗下去,并有能力取得胜利。”
古城大幸
重修一座城 共筑一个梦
走入76岁的台儿庄居民尚殿镇家中,墙上的一幅台儿庄古城复原图映入眼帘,一座明清期间的商贾重镇跃然纸上。
游客在台儿庄古城参不雅观(8月20日摄)。新华社郭绪雷摄
400年前,台儿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的水旱码头和商业聚拢地。据史志记载,这里曾是一派“商贾迤逦,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的景象。
“城毁、河荒,让古城一度失落去了灵魂。”75岁的台儿庄居民徐洪启见告,他的父亲曾是运河边的舟子,一场战火把台儿庄变成了一片废墟。伴随着西连津浦线、南接陇海线的临赵铁路建成通车,火车成为货运的紧张工具,昔日繁忙的大运河航运逐渐衰落。
“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战役结束后一个月,国民党中心社曾播发过一则题为《战后台儿庄将改建为模范城市》的,称“国民政府准备将已成废墟之台儿庄改建为一模范城市,不久即将开始募款为培植之用度。”
但随着战局不利、国力亏空,国民政府不仅没将台儿庄建为“模范城市”,还丢失了更多城市和国土。
新中国成立后,台儿庄回到公民手中。改革开放以来,曾经的繁盛之地迎来了日月牙异的变革。
台儿庄运河研究会秘书长李振启说,20世纪80年代末,台儿庄已成为山东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全区工业总产值同1980年比较翻了两番多。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清真寺、关帝庙等当年的大战遗址陆续得到整修。
到了21世纪,当地综合实力不断增长。2006年,枣庄市开始方案复建台儿庄古城,数代人重修台儿庄的梦想终于成真。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泇运河开通,使京杭运河改途径过台儿庄,一个普通的集镇迅速发展为运河枢纽城市,这标志着台儿庄开始建城。
一贯到1938年大战之前,台儿庄经历了330年的培植。经由几百年纪月淘洗,古城被毁前,这里不但有晋派、徽派、江南、闽南、岭南、鲁南平分歧风格的建筑,融南汇北,贯通古今,还有近代西风东渐的欧式建筑和天主教堂,建筑风格可谓多姿多彩,十全十美。
一位土耳其墨客曾说:“人的生平中有两样东西是永久不能忘怀的,这便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为了重现台儿庄的古城风貌,事情职员勤学不辍地钩沉、打捞历史文化基因。
台儿庄古城管委会方案管理部部长吴志刚说,本着“留古、复古、扬古、用古”的原则,重修事情职员历时3年韶光,查阅了30余部地方志,遍访古城80岁以上老居民,网络了130多本史乘、380张老照片和1279本明清小说,在历史寻觅中一点点规复古城面貌。
根据父辈的讲述和自己的影象,尚殿镇一笔笔绘出古城的一街一巷、一楼一宇。“复建后的台儿庄,85%以上的建筑和街道还原了战役前的古城样子容貌。”尚殿镇说,古城保留了53处战役遗迹,是天下上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
匠从八方来,共筑重生梦。战前的台儿庄,经由300多年景长,汇聚南来北往客,融汇八大建筑风格。重修时,山西的木雕,徽派的砖瓦,泉州的构件,渔村落的稻草,汇聚到全国30多支古建筑军队、2万多名工人、1000多名老工匠的手中。明清期间福建贩子募资建筑的天后宫,在复建时完备由泉州工匠操刀。为复原晚清鲁南民居“保寿堂”的雕刻,20名老工匠精心雕刻3个月才完成。许多工匠当时已是80多岁的老人,而且没有传人,有人因此说,台儿庄可能是末了一座“手工版古城”。
施工“磨砖对缝”,哀求严苛。对付古城建筑的复原,台儿庄人严守这样的准则:大多数老房屋是能找到地基的,就按照原地基确定方位重修;找不到地基的,以相邻房屋和测绘确定方位。有人说,台儿庄古城是“可以用放大镜挑毛病的古城”。
黄浣碧见告,1938年4月爱泼斯坦曾采访台儿庄大战,1982年他重访台儿庄,这年他已67岁。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家乡波兰都城华沙,与台儿庄同样是二战中被彻底摧毁、又原貌重修的城市。
“不同的是,华沙城在被战火摧毁前,就有大学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抢救性测绘、记录,为战后重修留下了宝贵的详尽资料。”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长孔令欣先容说,台儿庄只是运河上的一座小镇,而且战前大部分民众已被提前转移,没有为日后重修留存信息资料。“能够重修真是来之不易,这既离不建国平易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党的倔强领导和日益壮大的综合国力。”
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台儿庄成为海峡两岸互换的感情纽带,2009年12月首家海峡两岸互换基地在此设立。“重修台儿庄,国民政府没能如愿,是共产党帮国民党圆了一个梦。”一位前国民党高层人士在访问台儿庄时感慨“共产党肚量胸襟博大!
”
爱泼斯坦在晚年完成了回顾录——《见证中国》,并于2004年出版。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台儿庄,这个在旧中国受战役创伤严重的地方,现在已经武断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只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会使这统统成为可能。”
古城大运
与祖国共命运 与民族同复兴
祖祖辈辈在京杭大运河捕鱼为生的杨远强,今年7月在古城里买了新居,一家人成为大运河台儿庄段上末了一户“上岸”的渔民。
“之前我一贯都跟长辈生活在渔船上,现在我在古镇景区卖力摇橹船的掩护事情。”杨远强说,古城的重修和复兴,让他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修船技艺又有了用武之地。现在,自己有了稳定的事情和收入,两个孩子都在城里上小学,台儿庄世代渔民捕鱼“看天用饭”、河上流落的命运彻底改变了。
在台儿庄古城,游客坐在船上不雅观看打钢花非遗演出(8月20日摄)。新华社郭绪雷摄
古城不老,长河做伴,流淌不息的运河见证着台儿庄人向幸福生活的迈进。在今日的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台儿庄船闸前,一派劳碌景象,洪亮的汽笛声在运河上空回荡,奔流的河水载着一艘艘货船在各个船闸进出。
“一条大河,嗨哟哟嗨;漂来台儿庄,党的阳光,温暖新生活,嗨啰啰嗨……”徐洪启唱起父亲生前重新改编过的运河号子。古老的运河号子虽然已经陪着父辈拜别,而新的运河号子则和着台儿庄人的新生活一起,正悠扬唱响。
台儿庄人常说:“台儿庄有两条命:由于大运河生过一次,由于共产党又重生了一次。”正是由于过去的辉煌与创伤,让台儿庄这座古城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80多年来,台儿庄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相连。经历过从毁灭到重生的悲与喜,如今的古城正经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蜕变。在全国脱贫攻坚征程上,台儿庄公民奋力向前,2019年46个扶贫事情重点村落实现自来水村落村落通、3656户建档立卡穷苦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曾经的繁盛古城内外,呈现一派全面小康的幸福图景。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航运举动步伐正逐步完善,通畅能力不断提高。穿城而过的京沪高铁取代了当年的老式铁路,为已是国家5A级景区的台儿庄古城带来更多客流。
2020年,重修第10年的台儿庄古城,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5000万人次,接待数量常年位居山东省第一位。在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上,这座“江北水乡、运河古城”频频登上热搜,成为备受青年人欢迎的“网红”。
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台儿庄古城景区游客显著回升,民俗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特色美食、国潮体验、网红地打卡等丰富内容吸引浩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糕点老字号“和盛茶食”也迎来了发卖旺季。中秋节当天,一车特色酥皮月饼仅半个小时内就发卖一空。在柜台前,白发苍髯的八旬老者马志英总是亲自为远道而来的顾客们称量包装糕点。马志英说,古城重修后,“和盛茶食”是第一家搬回来的老字号商铺。“现在重回故地,祖辈手艺得以延续,糕点卖到了全国各地,日子超越越红火,这在以前从来没敢想。”
“那些刮风下雨就一筹莫展的日子再也没有了。现在住得好、吃得饱,多亏了党领导。”今年95岁的程杜氏见告,现在台儿庄古城街巷与她儿时影象里唯一的差异,便是修修补补、破败不堪的低矮茅草屋,已经成为整洁、有序、坚固的建筑群。过去古城里的百姓,也陆续在城区内住上了宽敞通亮的楼房。
入夜时分,数千盏彩灯点缀着古城,传统文化风采浓郁的运河大鼓、柳琴戏和皮片子,以及充满当代风情的电音水趴和马戏演出,竞相在城内上演。融汇南北、贯通中西的运河文化,正在此愈发抖擞出新的魅力。
“82年来,台儿庄记录了一段历史,也见证了一段进程。”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布告陈永生说,古城记录的是中华民族联络同等抵御外侮的光荣历史,见证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跟党走、钻营伟大复兴的光辉进程。
古城河道上,一条条摇橹船中,时常“飘”出悠扬的“小曲”,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的歌曲《台儿庄小唱》——
“台儿庄,我的家,当年的墙砖屋瓦,至今还在说话。它说,这里铭刻着咱民族的肃静,它说,这里勉励着后代子孙的奋发。好一个中华,好一个中华!
千百万好儿女,正在营造一个崭新的家!
”(新华逐日电讯余孝忠、王阳、邵鲁文)
图集
+1
任务编辑: 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