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登台演出的是上海闻广艺术团的小学员,这也是上海一家“娃娃沪剧团”。创始人王和敏曾是上海公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长期从事少儿教诲。近年来,为传承沪语本土文化,有名沪剧演员陈瑜、吕贤丽、李建华等与之互助,共同开设“阿拉最灵”沪剧演出班,也由此成立了这个娃娃艺术团。
艺术团虽然都是小朋友,但获奖成员不少。毛珺宜、周钰菲、柯煜曾获全国戏曲“小梅花奖”,还有9个小朋友曾获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
毛珺宜在剧中饰演刘若兰,今年10岁,学沪剧已经4年。6岁时看到沪剧院的沪语演习营在招生,之后便与沪剧结缘。毛珺宜虽然演出不少还得过奖,但却第一次参加一台大戏。为了演出,艺术团利用暑假韶光集训了两个月,每天排练5至8小时。她的同学们基本每次排练都参加。曾经拿过“小白玉兰奖”的复旦万科实验学校4年级学生唐悦文说,“一点也不辛劳,我喜好讲上海话,也喜好沪剧的唱腔,很甜美。”
12岁的陈奕灵在剧中饰演一个专制的婆婆马母,和小朋友本人反差极大。但陈奕灵能认识到人物的繁芜性:“马母很封建,巧诈狡猾,但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更好演出这个很有难度的人物,她的方法是向老艺术家取经,每天上网看以前版本的《大雷雨》,揣摩神态和演出办法。排练多了,她总结出了诀窍,“表情要凶,吐字清楚但不能太快,要保持老人严明的态度。”
同样12岁的苏奕仁是艺术团“稀缺”的男演员,出演梁世英一角。几年前由于父母想让他学习沪语,开始学唱沪剧。如今已是资深的戏迷,“沪剧很好玩”。
沪剧《大雷雨》是沪剧最有影响力的经典剧目,也是沪剧舞台上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上世纪50年代,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等沪剧演员首演《大雷雨》,自此长演不衰。王和敏说,“《大雷雨》是沪剧传统老戏,唱段随处颂扬,我们鼓励少儿沪剧爱好者寻衅这部堪称沪剧‘教科书’级的经典剧目,希望他们学会欣赏沪剧,更加热爱沪剧,引发他们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沪剧艺术。”
“沪剧近两年在上海越来越热了,学沪语、唱沪剧的孩子多了。”手把手教出这群小演员的沪剧演出艺术家吕贤丽感慨,‘娃娃沪剧团’的起步并不随意马虎,有的孩子一开始一句沪语都不会讲,一周一节课,每每只够教一句台词。而由于年事所限,孩子们对剧中情绪的把握也只能从模拟学起。但我们每教一个孩子,他会带动家长一起喜好沪剧,这项艺术就传下去了。”
沪剧演出艺术家陈瑜看着这群小演员同样以为欢畅,“这出《大雷雨》是不雅观众最能够欣赏和评价的沪剧经典剧目,由这群‘小白玉兰’来展现别有一番风味。我们也希望通过他们,影响身边的同龄人,让更多小朋友走进沪剧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