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伟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去,赵长伟已经吃完了早饭,把工具箱及多根半成品杆秤装到一辆旧自行车上,然后推着车往三棵树街走去。
“本日逢集,买卖不会少。别看现在很多人用电子秤,屯子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喜好用杆秤,我这手艺啊,还是有市场的。”说完,赵长伟的视线从老花镜框上瞟了过来。“清晨我还接到一个电话,耿车那边有个客户预订一杆能称200斤的大秤,来日诰日我就能交货。”
赵长伟居住在宿迁经济技能开拓区古楚街道金桂花园小区。区划调度前,他的家归属于耿车镇赵庄村落的黄赵庄。“我们黄赵庄历史上便是修秤专业庄,四五十年前,几十户人家的黄赵庄,修秤的人就有30多个。”赵长伟说,庄子里有姓黄和姓赵两大姓,以是就有了黄赵庄这个庄名。
“黄家的修秤手艺是从山东学来的,当年黄姓人家很守旧,手艺不传给外姓。我们赵家的修秤手艺,是从泗洪陈岗学来的。到我这一代,赵家已经有3代人修秤了,少说也有130年的历史。”赵长伟说,6岁那年,他父亲去世,10岁那年,他母亲去世,没读过几年书的他是随着两个大伯以及大伯的儿子学修秤。“我19岁那年学成手艺,就开始挑着担子走村落串户修秤了。”
钉秤星
随着岁月的推移,昔日黄赵庄那么多的修秤人,有的已故去,有的荒废了手艺,坚持韶光最长的,便是赵长伟和他大伯的儿子。“大伯家的大哥赵长友由于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现在看不见秤星,不能连续修秤了。我身体好,这个活我一贯在干,从没间断过。”赵长伟说,由于父母过早离世,两个哥哥也先后因病去世,加之过去穷苦,他这辈子没能成家。
“我一贯随着侄子生活。侄子今年45岁了,过去他跟我学会了修秤,后来有了新的职业,也就没打算连续修秤这个行当。”赵长伟说,从学手艺到现在,他在这个行当已经坚守了近60年。
提及自己修秤生涯,赵长伟说,从年轻时候起,他就挑着担子到泗洪、泗县等地走村落串户给人家修秤,最长的韶光两个月旁边才回一次家。后来他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将修秤工具放在自行车上。“现在我年纪大了,就不往远处去了,紧张就在附近的三棵树、耿车一带修秤。逢集的时候,买卖还是不错的。”赵长伟对自己坚守的行当很满意。
“手艺人发不了大财,但是得有良心。”赵长伟说,秤,是天地之间称“良心”的物件。有人说,过去人们衡量诚信是“官凭文,私凭约,老百姓凭口说”,而他却说,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能代表公道公正的物件便是杆秤,由于它中庸之道,是多少就多少。
杆秤抛光
赵长伟说,在电子秤涌现之前,杆秤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计量工具。他说,一杆看似很平常的秤,要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要选枣树、柿树、梨树等为木料,木质细腻,坚实耐用不易变形。木材阴干一年以上,根据要做杆秤的衡量哀求,用大锯将木料锯成板材,再用小锯将板材锯成木条,锯截成适当的长度。接着刨秤杆、打磨、定“叨口”、安“叨子”、铜皮包焊、安装“叨子”、秤盘或秤钩、校定准星、钉星花(钉秤星)、打磨洗濯、杆秤染色、修整抛光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很讲究,乃至很有学问,只有这样,做出来的秤才会衡量准确,斤两不差。
工具箱里,放的是锤子、钳子、钻子等修秤工具。工具箱很迂腐,那是岁月打磨的痕迹。赵长伟说,这样的工具箱,他至少用坏了六七个。他说,修秤做秤便是做“良心”,黑心秤不能做,不耐用的秤不能做。他说,自己做的杆秤,一样平常都能用20年以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赵长伟也有。对别人而言仅是一种工具,对付赵长伟,却是他的“堡垒”。几十年风雨中的坚守和执着,使得他对做秤这个行当极为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落误而让秤短斤缺两。感谢这位匠心秤人,让我们在本日还能看到这一古老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