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日起任灌云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县委副布告
1949年5月至1951年12月任灌云县委布告。
此后,又先后任泗阳县委布告和淮阴地委组织部部长。
1958年4月至1960年7月任灌南县委布告。

离开灌南后,任淮阴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973年起历任淮阴地委党校副布告、副校长,淮阴地区机关党委会布告,地委统战部部长,地委常委、纪委布告。
1983年3月离休,享受正厅级报酬。
2002年4月30日逝世,享年93岁。

两灌公民的骄傲 汽车知识

在环绕“追寻新中国第一任县委布告”这一选题展开采访事情之前,先行前往江苏省党史档案室查阅了一些干系史料。
翻开《中共灌云县地方史》,找到灌云县新中国第一任县委布告的名字时,不禁有些吃惊。
杨肇庭?这不是灌南建县后第一任县委布告吗?

由于是灌南人,也理解一些家乡的历史。
而灌南与灌云的关系,也甚是特殊。
灌南于1958年建县,正是由原灌云县与涟水县部分州里合并而成的。
对付杨肇庭,略有耳闻,不过也仅限于知道其是一位老革命家而已。

为了理解更多信息,随即与灌云县新闻中央主任葛志亮取得了联系,他向供应了另一个信息:杨肇庭的老家就在灌南县北陈集镇。
由于对灌南较为熟习,以是决定直奔北陈集镇。

最初的寻访

4月的苏北,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4个多小时后,车已到达北陈集镇的街头。
在向路人讯问去路的时候,一个倪姓老人表示,杨布告早在2002年就去世了,其家人早就全部搬到淮阴(现淮安)住了。
由于杨布告参加革命太早,自己又是后搬到北陈集的,以是,虽然杨老在世时也曾回老家看过几次,但理解得并不多。
问答中,围不雅观人群渐多,却再无人供应更多线索与信息。
就在将要离开确当口,一位耄耋老人叫住,表示自己跟杨布告有过交往。

老人名叫纪怀成,于20世纪60年代供职于灌云县内某银行。
纪老在淮阴(当时的灌云归淮阴地区行政专署管)参加为期3个月的岗位培训时,一天晚上,培训主理方组织不雅观看演出。
当主持人请出淮阴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肇庭讲话时,纪怀成大喜过望,由于他早就听说杨肇庭是北陈集出来的老革命,现在能够这么近间隔地谛听他的讲话,是做梦也梦不到的。
杨肇庭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他则在台下听得热血沸腾。
待杨肇庭讲完落座后,纪怀成便跑到他身边向他问好并大略先容自己是灌南陈集街人。
知道自己碰着了小老乡的杨肇庭很高兴,激情亲切地向他问长问短,包括他的家庭、事情等等。
知道纪怀成也是来参加岗位培训的,杨肇庭苦口婆心地说:“能在银行事情不随意马虎啊,你一定要好好学,把事情干好,为我们北陈集人争光。
”稍顿少焉,他又说:“这个星期天,你来我家里用饭,改进炊事,我要亲自包饺子给你吃。
”激动之余,纪怀成一口答应了。
星期天,当他如约而至的时候,杨肇庭已经坐在桌前包饺子了!
后来的3个月里,杨肇庭每个周末都叫他去家里用饭……

“虽然我也不好意思去,但杨布告盛情难却,而且在他家那些天里,他还常常教诲我如何做人干事做好事情。
他很关心年轻人的发展。
”纪怀成老人还给供应了杨肇庭侄儿在淮阴的联系办法。

连续追寻

欣喜之余,急忙又驱车前往灌南县委宣扬部,希望在宣扬部的帮助下得到更多的有关杨肇庭的信息。
灌南县委常委、宣扬部部长在问清此行目的后,随即电话联系了县党史办同道并又特地从县新闻中央调度了一名陪同采访。

越日,赶到了灌南县党史办公室。
据该办主任李锦华先容,在杨肇庭带领下的两年多里,灌南面貌改变极大。
农业生产大丰收、工业打破空缺、交通闭塞局势得到改进、小学教诲得到遍及、全县医疗网也得以建立……

在李锦华的先容里,我们还得知,杨肇庭做县委布告的时候,不管是大搞水利、积肥或是夏收、秋收,都是下到劳动第一线的。

1959年初,灌南县委按照中共中心和国务院的支配精神,大搞“积肥”运动。
杨肇庭与其他县委领导一道带领县直机关、企业、工厂、医院等单位500余人进行了为期4天的积肥突击。
那4天里,杨肇庭与所有的劳动者一样,奋战在积肥第一线。
他身先士卒、手提肩挑,一趟又一趟地来回于积肥点。
在他的带领下,4天共积肥4.21万余担……

1960年夏,麦收在即。
就当时的情形,农业靠天用饭,麦收时如果碰着洪涝景象,丰收就会成为奢望。
以是杨肇庭在安排好全县的麦收事情往后,深入堆沟、苏光等公社指挥麦收。
而不管到哪个公社,杨肇庭都会在查看麦收情形之余,与浩瀚老百姓一道在麦田里挥舞镰刀,抢收麦子。
那年,大田里的蚊虫特殊多,不管怎么防备,都会被虫子叮咬。
但杨肇庭根本就不在乎,他一边挥镰割麦,一边鼓励大家抓紧韶光抢收麦子……就算汗如雨下,也顾不上擦一把。

赶赴淮安

几经辗转,数次联结,我们终于见到了今年已经73岁的、杨肇庭的侄儿——杨开展。
老人住在淮安市区的一个名为“水畔花城”的小区,在见到的霎时,他显得很是激动:“真想不到,现在大家还记住我伯父。

“我记得最清楚的便是伯父在灌南的城市培植、工农业发展上的高瞻远瞩。
灌南县城的公民路和新兴路都是在1958年设计兴建的,历经50多年,到现在也不掉队,由于我伯父当年就把灌南县城的方案定性为当代化的小县城。
此外,现在新安镇境内的中央河、郑于大沟等都是伯父当年做的,到现在还在灌南的防洪排涝中起着重要浸染。
他任职的那几年里,灌南还建起了印刷厂、面粉厂、酒厂、棉织厂以及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这些厂子在灌南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浸染……”谈吐间,老人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对事情,杨肇庭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对同事、对朋友,亲切友好、激情亲切洋溢,对自己和家人哀求非常严格,乃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杨开展的父亲是杨肇庭的亲弟弟,与杨肇庭同年参加革命,1940年护送纵队政委去山东邳北的路上捐躯。
时年仅两岁的杨开展便成了孤儿。
成年后,杨开展家庭经济情形较差,有一年身体不好,家庭生活捉襟见肘,快要揭不开锅了。
斟酌多次,他准备向灌南民政申请救助。
不知怎么的,这事被杨肇庭知道了。
他立即打电话给民政部门,“你们不得批准杨开展的救助申请。
他假如没钱看病,没钱生活,叫他打电话来找我,我卖力就行了。
你们要把精力放在比他更须要救助的人身上。

2002年,杨肇庭病危,偶有复苏的时候,便对身边的亲人叮嘱再三:“你们记住,我假如有个三长两短的,一定要体谅党和政府的困难,不管自家能不能安排或者安排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给组织增长麻烦。
”如此地,反复多次,乃至就在其进入晕厥前还念叨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我家伯父啊,齐心专心就想着别人,恐怕家里人给公家添麻烦……”嗟叹间,杨开展老人的眉宇间有掩不住的自满悄悄洋溢。

精神永存

两天的采访,我们理解到了一个民平易近、见识高远的县委布告。
乘胜追击,我们决定前往灌云县。

通过电话与灌云县新闻中央葛主任取得联系,并请他与当地党史办作了沟通。
因此,我们离开淮安后便直奔灌云县党史办。
党史办主任夏玲早已在办公室期待,并给我们讲述了自己所理解的关于杨肇庭的事情。
灌云史称大水走廊,常常为水患所害。
杨肇庭任灌云县委布告时,正值该县水灾之后。
由于地皮严重碱化,加之垦植粗放,肥料缺少,亩单产很低。
据当时的数据统计,逃荒、断饮户占到了区总户数的近一半。

面对这种情形,杨肇庭在积极争取上级救助的同时,成立了专门的救灾机构,号召全体党员、干部,采纳群众自助、生产自救等方法,战胜困难,降服灾荒。
在生产自救中,杨肇庭根据不同情形,勾引和组织灾民采纳不同办法,因时制宜地震员群众打石子、织席子、做小买卖、捕鱼摸虾、采草药、挑野菜等。

与此同时,据夏玲先容,杨肇庭结合救灾事情,积极动员当地民工在半年韶光里分三个阶段大搞水利工程。
这些举措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的参与和支持的激情亲切都空前飞腾,不少妇女也参与到了兴修水利中。

夏玲说:“除了这些,根据形势的迅猛发展,杨肇庭还积极进行规复教诲、文化、卫生事业事情,为此后灌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本。

追寻事情结束后,我们回到灌南,该县县委常委、宣扬部部长仔细讯问了我们采访的过程。
她用一句话评价杨肇庭:“他为党和公民的奇迹竭尽心智,无论是对付灌南还是灌云,都作出了极大贡献,是‘两灌’公民的骄傲!
我们怀念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摘自2011年5月23日《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