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捐躯74年了,他留下的“没尾巴牛”“半顶毡帽”等故事依然在内蒙古开鲁县流传

麦新镇、麦新村落、麦新中央校……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有很多以“麦新”命名的地名。

他为抗战写不朽的歌为公民做不朽的牛 休闲娱乐

麦新是谁?

他是“革命音乐家”,创作了《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用歌声向侵略者发出剧烈的还击。

他是开鲁县群众口中的“老麦”,和老乡们打成一片,曾将毡帽一分为二,半顶给自己,半顶给老乡;也曾为百姓拉犁锄地,被称为“没尾巴牛”。

他是“要为公民做‘好牛’”的共产党员,为了群众勇于吃苦、不怕捐躯,曾说“为公民的解放而抛弃头颅,这是最光荣的”。

麦新已捐躯74年,许多关于他的动人故事依然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

位于开鲁县麦新纪念广场的麦新铜像。
贺书琛摄

音乐是武器是号角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稚嫩的歌声唱着冲动大方的旋律。
在开鲁县麦新镇中央校二年级二班的教室里,大队辅导员李明妍正在教孩子们唱《大刀进行曲》。

“大家知道麦新是谁吗?”李明妍问道。

“他写了《大刀进行曲》。
”“他创办了我们的学校。
”“他是共产党员。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答着。

麦新已经捐躯74年,但他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一点都不迢遥,他的故事仍在开鲁县代代相传。

1914年12月,麦新出生于上海。
11岁时父亲去世,依赖母亲缝洗做工为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7岁的麦新在许多爱国进步人士影响下,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参与组织了上海“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等团体,与音乐家孟波编辑出版《大众歌声》杂志。

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发达开展的救亡歌咏运动影响下,麦新创作了许多进步歌曲,他用音乐做武器,以满腔的激情亲切传播救亡歌曲,用革命的音乐振奋彷徨中的民众。

1936年12月9日,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机关刊物《救亡情报》上,一则引人瞩目:目前,救亡音乐正是普遍到各个角落的时候,我们向每个救亡同道推举这样一本内容详确,好听动人的歌曲集《大众歌声》,售价大洋壹角。

为了出版《大众歌声》,麦新与孟波度过了不计其数的不眠之夜。

1936年,进步文化云集的上海,呈现出以“业余合唱团”为代表的许多抗日救亡歌咏团体。
在音乐家吕骥、冼星海的号召下,歌咏团体成立告终合会,由麦新和孟波担当总卖力人,将浩瀚团体的零散歌曲搜集成册,成为摆在麦新面前的第一项任务。

“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示,它说大众歌曲便是大众心灵的呼声。
”当时麦新拿出陶行知一篇名为《什么叫大众歌曲》的文章,发起用《大众歌声》作为歌曲集的书名。

约两个月韶光,麦新与孟波网络了87首进步歌曲,由于国统区“白色胆怯”的高压态势,麦新险些跑遍上海所有印刷厂,才找到虹口提篮桥附近的一家小工厂乐意印制这本激进的革命歌曲集。
由于工人不懂曲谱,麦新和孟波与工人一起连夜排版印刷。
孟波多年后回顾说:“麦新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两眼都凹了进去。

1936年11月尾,封面印着拉丁字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大众歌声》终于出版。
麦新和浩瀚进步音乐家一起通过这本歌曲集,向全中国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叫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看到宣布的麦新心潮澎湃、感情冲动大方,提笔创作了响彻中原大地的《大刀进行曲》。
此曲为歌颂二十九军大刀队在保卫喜峰口长城的战斗中奋勇杀敌的业绩而作,勉励无数中华儿女相应抗战、抵御外侮。

1937年8月8日,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在上海文庙成立,自发而来的几千名群众高唱《大刀进行曲》。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中华民族抗战岁月里高举旗帜的最强音,穿越世纪沧桑,覆信如洪钟,至今萦绕耳畔。

“麦新这个党员,真够!

提起“革命音乐家”麦新,就会想到他对党忠实、做事群众、勇于捐躯的精神,传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家住麦新镇麦新村落的王义庭老人,曾在少年时期和麦新有过打仗,虽已87岁高龄,他讲起麦新的故事精神矍铄、滔滔不绝。
他说,麦新捐躯往后,常听村落里的大人们念叨,“麦新这个党员,真够!

↑开鲁县麦新村落村落民王义庭讲述麦新故事(摄于3月4日)。

麦新齐心专心神往共产党。
20世纪30年代,麦新组织的“民众歌咏会”组织发展壮大,引起了中共地下党员、音乐家吕骥的把稳。
有一天,吕骥来到“民众歌咏会”排练现场,与麦新、孟波等人畅聊中国新音乐未来发展方向,他讲的民族解放和革命空想,给麦新留下深刻印象。
经吕骥推举,麦新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同盟”发展的“业余合唱团”,时常与冼星海、贺绿汀、沙梅等进步音乐家互换,这使麦新的视野更加开阔,义务感更加强烈。

1937年,麦新参加了钱亦石领导的第八集团军战地做事队,跟随部队开拔前哨事情。
从上海出发前夕,同为音乐家的共产党员孙慎和张恒找到麦新,向他先容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见和空想,更加武断了麦新的革命信念。
麦新在日记中写道:“1937年9月25日完备确立了我的道路,自己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了。

1938年1月,战地做事队来到浙山河河事情,在做事队特殊党支部布告刘田夫同道先容下,麦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来,经周恩来等人先容,麦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担当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党支部布告,参加了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漫谈会。
来到延安的麦新,彻底开释了创作激情亲切,创作了《春耕小曲》《保卫边区》《毛泽东歌》《红五月》《志丹陵》等大量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音乐作品。

抗降服利后,鲁迅艺术学院的同道分几批出发到华北、东北地区,为刚从仇对手里解放出来的公民做文化教诲事情。
麦新来到东北后,组织想把他留在城市事情,但他武断哀求到环境最艰巨、斗争最繁芜的战斗一线事情。

1946年初,麦新来到匪患严重的开鲁县事情,组织群众进行地皮改革。
当年10月,开鲁县再度沦陷,麦新担当“长江骑兵团”五大队干部中队辅导员,与仇敌开展草原游击战。

东北的冬天寒冷砭骨,骑兵团团长吕明仁考虑到麦新身材瘦削又来自南方,担心他经不住北方寒冷,把自己的皮衣给了麦新。
谁知麦新转头就把皮衣给了战友葛连生。
“我说他南方人不抗冻,让他穿,他说自己年轻,不怕冻。
”葛连生后来回忆。

加入骑兵团后,不会骑马的麦新十分苦恼。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们上海人很少见过马,不知怎么一回事,我一骑上马就头晕,彷佛驾云似的。

为了适应马背战斗,麦新下决心要学会骑马。
然而,上马就难住了麦新,有人发起让他踩在坡上上马,麦新说,骑马是为了打仗,在什么地方都要上得去才行。
麦新让自己的警卫员教自己骑马,强制自己战胜晕眩。
经由多日反复演习,麦新在日记里写下:“骑马比以前有些进步……只要次数多了,熟习了,摸到个中规律,得了履历就好办了。

经由一全体冬天的游击斗争,1947年2月,开鲁县第二次解放。
麦新担当中共开鲁县委宣扬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深入斗争最繁芜的五区开展地皮改革、组织春耕生产。

时年13岁的王义庭,第一次见到了大人口中的“麦部长”。
“他看着不像干部,穿得和我们一样。
”王义庭老人回顾,“麦新到村落里来,很少开大会,都是到村落口大柳树下教大家唱歌,歌里有怎么闹革命、怎么分田地,他还常常到田间地头帮百姓犁地,教大家纺线、磨豆腐。

1947年6月6日一早,麦新赴开鲁县委开会,散会后为了尽快落实会议指示,没来得及用饭,立即返回事情区。
途中遭遇强盗打击,麦新身中四枪壮烈捐躯,年仅33岁。

↑位于开鲁县的麦新殉难地(摄于3月3日)。

6月8日,开鲁县为麦新举行伤悼会,浩瀚群众赶来送麦新末了一程。
伤悼会上,一位大娘拿来一卷新纺的纱线,是麦新教会了她纺线;一位青年带来了麦新爱吃的锅巴,麦新很少在老乡家用饭,纵然用饭也要留下饭钱……

“麦新用歌声教导群众,群众用歌声怀念麦新。
”常年致力于麦新干系史料网络的历史研究者方纲说,伤悼会上唱起了两首吊唁麦新的歌曲,分别是《麦部长真英雄》和《麦新捐躯为咱老百姓》,这是麦新捐躯后一两天内群众自发创作的,并很快传遍了开鲁大地。

“麦新是没尾巴牛!

王义庭老人常常给村落里的年轻人讲麦新的故事,讲得最多的便是“半顶毡帽”的故事。

有一年初春,天还泛着冷,麦新又到万发永村落的大柳树下教村落民们唱歌。
他看到有个村落民光着脑瓜,冻得瑟瑟颤动,麦新说他能把自己毡帽一顶变两顶。

“麦新把毡帽的里子取出来,全体毡帽就像一个长条西瓜。
”王义庭边说边比划着,“咔嚓,麦新用剪刀从中间一分为二,半顶毡帽给了村落民,半顶留给自己”。

73岁的肖连峰常听父亲肖广清讲起半顶毡帽的故事。
肖广清生前一贯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一个盒子,里面放着半顶绛色的旧毡帽。

“麦新看到我父亲没有帽子,耳朵冻得生了冻疮,就要摘下自己的毡帽给我父亲。
”肖连峰回顾,“我父亲说什么也不要,麦新就找了剪刀把毡帽里子和外皮一剪为二,把里子给了我父亲。

“(麦新)上身穿白灰色制服,下身蓝灰色裤子,头戴一顶灰褐色毡帽。
”肖广清在1987年麦新捐躯四十周年时,写下了自己第一次见麦新时的情景,“他说姓麦,大麦小麦的麦,同道们都很好奇还有姓麦的呢,群众很高兴八路军来有依赖了。

在麦新影响下,肖广清的弟弟肖广珠报名参了军。
出发前,肖广清将半顶毡帽送给弟弟,叮嘱他要做像麦新一样的人。
肖广珠带着这半顶毡帽,参加了辽沈战役、抗美援朝等大大小小百余场战役。
20世纪80年代,肖广珠带着半顶毡帽回到家乡。
当时已年近古稀的肖广清将半顶毡帽和麦新的照片一起放到盒子中珍藏起来,常以半顶毡帽的故事教诲孩子。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肖广明净叟已逝世,半顶毡帽经由几次搬家已不见踪影,但“半顶毡帽”的故事仍在开鲁县的百姓中传颂。

“麦新常说‘我不能和群众不一样’。
”开鲁县麦新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张婧说,“他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百姓。

麦新在日记中写道:“好牛、模范牛、虔诚牛,这便是我的奋斗目标,便是我的人生不雅观。

20世纪70年代,通辽师范学院的师生们曾深入开鲁采访与麦新打仗过的干部群众,网络了许多关于麦新的动人故事。

麦新在开鲁县教群众纺线期间,结识了村落民赵大娘。
赵大娘的公婆和丈夫由于没熬过贫苦日子先后离世,只剩下了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从前没有地皮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赵大娘都捱过来了,可是自从发了地皮证,有了属于自己的六亩地之后,她却一贯皱眉不展:自家也没有牲口,娘仨也没把子力气,这六亩地可咋种?

麦新得知情形后,专程来到赵大外家,说已经从别人家借来了牲口,过两天就拉到地里替赵大娘犁地。
过了几天,地里还是不见牲口的动静,赵大娘夜里愁苦难眠,睡榻旁的女儿草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夜深之后,草儿起身拿起锄头来到自家地里,想要为母亲分忧,没想到看到了让她影象至深的画面。
三个人影在自家地里来回穿梭,走近一看是麦新、刘区书和肖广清。
肖广清扶犁,麦新和刘区书像牛一样拉着套。
草儿跑到地里,又心疼又冲动地说:“快歇歇吧,拉了一夜累坏了吧。
”肖广清在一旁说:“一夜哪能翻了这么多地,麦部长带着我们干了好几天了,就像没尾巴牛!

位于开鲁县麦新纪念馆的麦新复原蜡像(左)。

麦新等共产党员齐心专心为百姓,与当地的百姓结下深厚情意。
1946年10月26日,麦新的事情团被迫撤离后,当地百姓坚持与反动派斗争,冒死救助八路军战士。

麦新在1947年揭橥的一篇名为《开鲁游击见闻》的文章中写道,当时事情团回到曾经事情过的屯子时,百姓们“久别相逢,悲喜交加”。
“张X把我拉到了人家,指着炕上一个年轻小伙子说,‘我家里这两个月来,藏着这个八路彩号……’‘中心’共来了三次,把人们的衣服都扒光了……我们全屯开了会,当他们来查抄时,都要异口同声说‘这是老张家的二小子张锦明,由于去南沙坨亲戚胡家去买碱,碰到了中心军,当八路打伤了。
’之后,全屯每家各出一斗粮,到开鲁城时换了钱,买了红伤药回来替他治。

“要为公民做‘好牛’”

“改造思想,提高自己。

“俯首甘为童子牛,一定要为公民做一个‘好牛’。

……

开鲁县麦新纪念馆中,陈设着麦新不同期间日记的复印件。
前来参不雅观的干部群众在展板前流连,细细品读麦新写下的一字一句,字里行间记录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义务。

为了做“好牛”,麦新一贯在学习。

离开延安不久,麦新在赶赴解放区事情的路上写道:“我现在对每件东西、每件事情都有兴趣,都乐意学习,都乐意当小学生。

来到东北事情后,为了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麦新和当地人学习秧歌舞。
“闹秧歌,我们也加入跳了,跳不好,甚惭,往后要学。
秧歌真是公民的舞蹈!

在赶路途中,麦新给自己列下学习操持:“财经问题、《毛泽东选集》《两个策略》《中国通史》,一本本读,莫好高骛远,至少读完两本。

谈及在东北的事情,麦新说:“到东北去我是有空想的,好好做地方事情,学习党的政策,改进自己作风,学东北话,学俄文,必要时节制一种专业技能,好好向奇迹方面努力。

为了做“好牛”,麦新在日记里常常自我批评。

“想起过去八年中之稚子、浮躁、缺少政治当心……等毛病,常不寒而栗。
”“往后要:多和老百姓说话;多记些关于群众的环境……向实际、向社会、向农人、向群众学习。

看到精良的革命同道,麦新常鞭策自己向他们看齐,“班长老宋和蔼可亲、关心备至,处理事情老练端庄,我们要向这些详细人及详细事学习。
”“这几天与杨典发同道发言,使我很冲动。
他具有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干部的精良品质……我自己的党龄不短了,九年零七天了。
但从磨炼上来看,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意识改造还不足……”

为了做“好牛”,麦新总是忘我事情。

音乐家吕骥在麦新的悼文中提到,麦新为了更方便做群众事情,取掉了近视眼镜,乃至在自己的孩子生病时,仍旧不忘手头的事情,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麦新在孩子因病短命后,强忍悲痛投身事情,他在日记里写下:“有一天真正做到个人打算没有,个人主义身分到了最少最少,那才够得上一个精良的布尔什维克!

一页页翻阅麦新日记,看到麦新纵然在生病期间,日记里提到的大多也还是事情。
1946年9月5日,麦新在日记里提及自己发热严重,第二天他写道:“清晨睡到用饭,人不舒畅,竟睡到这样迟起来,真不好。

为了做“好牛”,麦新房心思考、努力创新。

聂耳是麦新的精神指引和音乐榜样,麦新曾写下多篇文章纪念聂耳。
1942年6月,在聂耳捐躯七周年之际,麦新在《民族音乐》揭橥了《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我们向聂耳学习的是理解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方向以利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去。

1946年7月,为了推动土改事情,麦新结合当地百姓的真实故事,用东北民间盛行的“句句双”秧歌调,写成了《农会会歌》。
他把这首歌拿到贫农大会试唱,当歌中唱到“穷汉穷,为什么穷?打下粮食归地东,吃粮还要五分利”时,一位老大爷亲切地喊道:“老麦,你真唱出了我们穷汉的心里话。
”由于曲调熟习、歌词恳切,《农会会歌》在开鲁县代代传唱。
74年过去了,87岁的老人王义庭唱起《农会会歌》,仍旧语调铿锵。

为了做“好牛”,麦新信念武断,为了革命空想死心塌地。

根据麦新妻子程迈生前回顾,在离开延安奔赴事情区的行军路上,麦新说:“又一个伟大的时期到了,我还只有31岁,抗战前搞了两年音乐工作,抗战中搞了八年,再来个十年或二十年,到那时我也只是50岁。
愚公移山,我此志不改!

麦新在游击战期间的日记里写道:“要更能吃苦些,在吃苦中能更愉快,革命就不怕麻烦,革命便是吃苦。

1946年12月1日,麦新在日记里写下要做“好牛”的同时,还写下自己为革命不畏捐躯的决心:“为党的生存,为公民的解放而抛弃头颅,这是最光荣的……统统艰巨困难要咬紧牙关渡过及战胜,最多是捐躯了,还怕什么吃苦。

麦新的梦想在麦新镇实现

开鲁县的群众至今忘不了麦新,由于麦新在这片地皮上流过汗、流过血,也由于麦新信念武断、艰巨奋斗的精神至今还传承在这片地皮上。

麦新曾摸着幼年王义庭的头说,你们这些小嘎子往后都要入儿童团,都要上进。
后来,王义庭不仅入了儿童团,还入了党,先后担当生产队队长、村落党支部布告。

王义庭当生产队队长前,队里的粮食亩产只有一百来斤,年年都要吃返销粮。
当上队长后,他带领大家管理盐碱地、修水渠、搞生产,粮食亩产达到400斤。
“党员就该当像麦新那样,时候为群众着想,和群众奋斗在一起。
”这位党龄近50年的老党员说道。

王义庭的重孙子王睿言在麦新镇中央校上二年级,这所学校的前身是麦新创办的“光明学堂”。
麦新到开鲁事情后,创造儿童普遍不识字,便在当地办起了第一座学堂。
“我常听爷爷讲麦新的故事,他还带我去给麦新扫墓。
”王睿言说。

70多年前,肖广清一家住在四处漏风的马架子房中,他的小弟弟冬天没衣服穿险些冻去世。
如今,肖连峰和儿子肖立军都住进了宽敞通亮的砖瓦房,家中养了60多头牛,种了20多亩玉米,年收入上万元。

麦新在歌中期盼的穷汉翻身的日子,如今已成为现实。
麦新当年事情过的开鲁县五区已改名为麦新镇,全镇1008户穷苦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2021年,麦新镇党委得到“全国脱贫攻坚前辈集体”称号。
“水思源,树恋根,贫下中农忆麦新。
我们的生活多美好,麦新是咱的创业人。
”70多年后,再唱起纪念麦新的歌曲,麦新镇的群众心情格外澎湃。
(张洪河、魏婧宇、贺书琛)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