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畹町、瑞丽、腾冲游记

文/谭谈

散文丨谭谈一路风情看滇西 汽车知识

与一群娄底老乡结伴,走了一趟芒市、畹町、瑞丽、腾冲,看了不少边陲村落寨,国界边城,海关口岸,领略了浓浓的边地风情。

回到大理好几天了,这次行旅中所见,所闻,那情,那景,总是在面前浮现。
已是八十出头的老翁,本不想再写什么东西了。
但这两天翻开这一起拍下的照片,又有了一点小激动,于是便用手指在手机上划拉开来……

7月28日·芒市

从大理去芒市,有近四百公里路程。
驱车须要五个多小时。
这一天,我们一行大大小小三十来人,八点钟就定时出发了。

在高速公路上的一个做事区吃过中饭,到达芒市市区时,才下午三点钟。
我们在孔雀湖度假酒店放下行装,就抓紧韶光,走进了勐巴娜西珍奇园风景区。

一走进景区大门,劈面就看到一个极具滇西民族特色的方亭:周恩来纪念亭。
亭子正面墙上,周恩来总理的汉白玉雕像,形态端庄、神采逼真。
亭子三面碑石上用汉、傣、景颇笔墨撰铭着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同缅甸总理吴巴瑞一行,到临芒市主持两国边民联欢的历史事宜。

亭子前后,各直立着两头巨型大象的雕塑。
前面两头,高高地扬着长长的鼻子,而后面两头,则是卷着鼻子。
听说,这是有讲究的。
鼻子卷着,是进财;鼻子扬着,是迎客。

我们在大象塑像的激情亲切欢迎下,向珍奇园深处走去。
珍奇园,真是奇珍!
376亩的广阔园区里,有四项全国之最:古树名木数量之多,年代之古是全国之最;奇石、树化石,尤其是天下罕见的树化玉规格之大、佳构之多是全国之最;大型根雕造型之美、形状之奇、品味之高是全国之最;大树移植数量之多、成活率之高是全国之最。
从各地移栽进园的古树名木,达500多株,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沿着园中的游步道往前走,道路两侧,就摆放着一棵棵树化石。
这些树化石,不知在地下埋了多少年,断成了一节一节。
园中主人把它们搬来这里,将一节一节拼到一起,还原了树的形状。
人们猛一瞧,是玄色的枯木,而走近细一看,已成标准的化石。
有些地方,打磨出了一小段,化石的面貌就显露出来了,亮晶晶的,色彩鲜艳极了,煞是好看。

前面溘然有树桩耸立。
走近去了,就明白了。
那不是树了,它已在光阴的长河里,在地层深处,由天地的造化,转换了身份,变树为石,成了代价连城的树化玉了。
游人纷纭在这里愣住了脚步,被这个高达4米多、直径一米多的树化玉惊呆了!

园区里,有这样天下罕见的硅化木玉石,多达1000余吨。
还有海内鲜见的古树名木500多株。
千多年树龄的桂花树、紫薇树、黄杨树,比比皆是。
600多年的榕树,500多年的鸡蛋花,300多年的三角梅等名花古木,遍于园区。

当我们走进那个数十米宽,十余米高的大棚,一个个不由得张大了嘴巴,睁大了双眼。
这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根雕、名木。
我取出手机,想拍下这珍奇之景,这大美之态。
在这里,无需选角度,随便一拍,便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老伴站在一张长长的一整根木头做的长桌前,感叹不已。
世上哪有这么大的树啊!
桌面看上去怕有十来米长、一米四五宽,弄不清是什么材质,大概是什么黄梨木吧!
这个棚里,千奇百态的根雕,不知其数。
其间,就有一张长5.3米,树龄3000多年的红豆杉根雕长桌。

芒市,海拔频年夜理低些,气温自然就高些。
这一天,有点闷热。
但面对一园珍奇景致,一个个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便也不感到热了。

我们这一群伙伴中,有一位曾在德宏州军分区担当过政委果老曾。
老政委回来了,战友们请他聚餐,把我们也邀上了。
个中,还来了一位常务副州长马君。
老马大概年轻时是个文学青年。
他是我们旅居地大理人。
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德宏,从基层一贯干到州长的高位。
而心中对文学的热爱,仍旧没有熄灭。
他对我四十多年前揭橥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十分熟习。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一些故事情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没想到,在这边陲小城里,还能碰着自己如此的知音。
令人冲动!

晚餐后,我们抓紧韶光,去看金塔、银塔。
曾政委说,不看“双塔”,就枉来芒市了。

双塔就在我们的住处不远,孔雀湖边,雷牙让山顶。
这是芒市这座边陲小城极具标志的建筑。
是傣族公民的圣地。

我们朝着雷牙让山走去。
远远地就看到,巍峨的山顶上,耸立着高大、威严的大塔。
塔身在夜空中金光闪闪,金碧辉煌!
真是让人震荡!

这座塔,造型为八角四门,空心佛塔。
第一层大厅面积就达2000平方米。
中央方柱,东西南北塑有4座佛像。
是亚洲第一空心佛塔。

离金塔不远的山下,有一座银塔。
月色下看去,银辉闪烁。
它喻示世间的亲情、爱情、交情,如白色般纯洁、崇高、典雅。

银塔塔身由80个小塔组成。
每个塔尖,都是用傣银精心制作而成,展现了傣族公民博识的技艺和虔诚的崇奉。

看过珍奇园,不雅观过金银塔。
这一晚,睡在孔雀湖畔的酒店里,很喷鼻香甜。

7月29日·畹町

告别芒市,我们驱车西行。
年夜约一个多小时,就进入了一片城区。

这里,便是畹町。

汽车停下后,我们走下车来,只见不远处,一条小河边,就耸立一个威严的牌楼,上书一行庄严的大字:中华公民共和国畹町口岸。

这牌楼,便是国门啊!
国门前,游人如织。
天下着小雨,人们纷纭冒雨站在国门前合影,留下自己生命中宝贵的瞬间!
我们一行伙伴中,有好几个家庭,或夫妻,或父母儿女,或祖孙三代,都相继站在国门前,来了一张难得的“百口福”。

适值,我们的同行者中,有一位拍照家。
他年轻的时候,与我同在金竹山煤矿红岩矿井。
后来爱上拍照,并颇有建树,曾在海内、国际的拍照大赛上,多次获奖。
他凭出色的古迹,被选拔到一家省级刊物,做了编辑。
他叫陈际。

陈际激情亲切地为大家做事、拍照。
于是,我们“滇西之旅”的朋友圈里,就涌现了一批精美的照片。

国门一侧,便是为国家把关的机构,即海关。
海关前面,一座小桥,连接着中缅两国。
桥下的河面不宽,不过十来米。
河那边,便是缅甸的九谷市。

畹町,傣语的意思是:太阳当顶的地方。
原是一个傣族的小村落寨,它崛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烽火岁月中。
1937年,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中国,抗日战役全面爆发。
我国的绝大部分与国际联系的海陆通道,被侵略者封锁了。
中华民族到了死活存亡的关健时候。
这时,云南20多万军民,自带干粮工具,风餐露宿,肩挑锄刨,在崇山峻岭中,开出一条死活通道。
仅仅九个月,就建筑了这条1146公里长的滇缅公路,打通了我国与国际的联系,国际社会的声援物资,就从这条公路源源不断地送到抗战前哨。
我国的远征军和各国盟军,也通过这条公路,奔向各抗战前哨。

畹町,便是这条公路的终点。
这个期间,她成为了烽火岁月里抗战物资的集散地。
一个小村落寨,就这样崛起了,成为了一座城。
它一度建市,不过常驻人口不到三万人,是我国最小的县级市之一。
如今,它是瑞丽市的一个经济开拓区。

本日,历史的硝烟散去了。
这里成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囗岸。
全体畹町小城,繁华、热闹,而又安详平和。

从国门前往上走去,一个山头上,耸立一座高高的石碑。
那便是南洋机工纪念碑。
碑高九米,大理石贴面。
碑柱上,是启功师长西席书写的字:南洋华侨机工返国抗战纪念碑。
基座上,也雕刻着启功师长西席书写的六个端庄、奇丽的字:华之魂,侨之光!

碑前广场上,立着一个塑像。
那是著名的华侨领袖陈嘉庚。

离纪念碑不远处,便是南洋华侨机工返国抗战纪念馆。

这碑,这像,这馆,是畹町小城最亮丽的风景!
记录着烽火岁月里,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南洋华侨抗战的故事。

滇缅公路修通后,有了路,通了道,而当时我国的汽车和司机,却严重匮乏。
这时候,陈嘉庚号召南洋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返国参加抗战。
并明确提出四点哀求:一是能驾驶大型货运汽车的司机和修理工;二是年事在20岁至40岁之间;三是略懂中文;四是须持当地筹赈会或商会的先容函。
国难当头,各地华侨纷纭站了出来!
短短十天,就有一万多人报名。
终极确定了3192人组成“南侨机工返国做事团”,返国效力。
做事团成员从1939年2月18日到8月14日,重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地,分九批回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祖国,奋战在滇缅公路这条抗战死活通道上。

在纪念馆里,有这样一个数字:当年我国用于抗战的军费是国币18亿元。
而南洋华侨捐款则达11亿元。
有这样一个人:年仅十五岁,女扮男装,进入机工军队。
直到负伤抬进医院,她的真实身份才曝光。
她叫李月美……

这一天,从祖国各地来这里寻觅那段难忘历史的游者,怀一腔敬仰的心情,从高高的台阶上缓缓往上攀爬。
我和老伴,虽是八旬老者了,也吃力地往上登攀。
将要到达纪念碑的时候,就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展一壁旗帜,站在陈嘉庚塑像前留影。
走近一看,旗帜上是这样的字:河北地质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他们这一趟来得远啊!

在这样的数字面前,在这样的人面前,你能不由衷地钦佩?你能不深深地景仰吗?

瞻仰了纪念碑,参不雅观了纪念馆,我们从山坡上走下来。
这时,阳光残酷。
放眼看去,只见山头上,各处鲜花盛开。
山下面,便是缅甸的一个山村落,一幢幢村落舍,在阳光下看去,美极了!

本日,让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的我辈,向当年为国家,为民族大胆奋战的先辈致敬!

7月30日·瑞丽

瑞丽,是一座玉石之城,一座珠宝之城。

昨天游走畹町之后,我们又回到孔雀湖度假酒店落宿。
这天,从芒市到瑞丽不远,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来到珠宝城,自然要看看珠宝,赏赏美玉。
一栋四层大楼,便是这里著名的多宝之城。
听说,这个珠宝市场,这座多宝城的主人是一位腾冲人。

我们走进这个市场,走进这座城,就犹如前天在芒市走进珍奇园一样,感到震荡!
其场面之大,摊位之多,品种之全,是我此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从入口进入,挤挤密密都是摊位。
一行行,一排排,规规整整。
灯光明亮。
柜台里的翡翠玉石饰品,在灯下发出诱惑的光芒。
从全国各地来旅行的游者,此刻成了这里的顾客。
他们穿行其间,寻寻觅觅挑选自己满意的饰品。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对什么宝,什么珠,没什么兴趣了。
在意的是过好每一天,使自己每天充足,每天快乐。

大楼有四层,业务紧张在一楼大厅。
上面几层,有博物馆,有办公场所。
我用欣赏的目光,匆匆溜了一遍,就和老伴走出市场,在门外找了一处摆有凳子的地方,坐了下来,耐心地等待在多宝城挑宝寻珠的伙伴们出来。

溘然,一个年轻人走到我们面前,礼貌地说:谭老师,到里面来安歇吧。
一口纯粹的湘中一带的土话。
未必在这里又碰到老乡,碰到熟人了?

果不其然,这位年轻人,是双峰走马街的。
他随着父母,来这边二三十年了。
他叫彭鸿。
父母在这里做玉石珠宝买卖。
他呢?搞房产、民宿,开办幼儿园什么的,还是当地湖南商会的生动分子。

我们在他朋友的摊位边的凳子上坐下,聊起我们共同熟习的朋友来了。
走马街,是一个字画之乡,文化之乡。
著名画家王憨山便是此地人。
他说,他在他朋友——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主编曹辉的微信朋友圈里,看过我近期写的许多文章。
并立即拨通了曹辉的电话,让我在这边陲小城,与好友曹辉通了电话……

外乡遇见老乡,世间一大幸事。
哪知,中午时分,这位老乡,把我们这一群伙伴,领到了一个酒楼。
当地湖南商会的会长,要请我们的客。
吃的是隧道的湖南菜。
这位会长,叫陈知云,怕已是花甲之岁了,精明,厚道,好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多万湖南人,相应党中心号召,从祁阳、衡东、醴陵等地,来到云南边陲,开荒垦地,建农场,建橡胶园。
他的父母,就从老家湖南祁阳来到这里,是第一代垦边人。
他是“边二代”了。
他在缅甸包下了数万亩地皮,栽种果蔬,凭着精明的头脑,吃苦的精神,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我国冬季的西瓜市场,百分之六十的西瓜,是他供应的。
他是当地声名显赫的“西瓜大王”。

这时,一个小伙子站到了我们面前。
我一下就认出来了。
他是我的同族,湖南攸县人,叫谭马腾。
今年四月,我们一群娄底老乡走茶山,在西双版纳,见过他。
那次,他特意从瑞丽凌驾来会我们。
一个极激情亲切的小同乡。
这次,他听说我们来到了瑞丽,他本在缅甸忙买卖,特意赶回来与我们聚餐。
并带来了他的企业生产的一种充电宝。
给我们每人赠予一个。
这种充电宝,小巧,俊秀,且充电速率快,其容量又在航空公司规定的许可范围之内,可以携带上飞机。
大家喜好极了。

瑞丽是一座边陲小城。
它却与沿海一座著名的大城牢牢联在一起。
杭瑞高速公路,起于杭州,止于瑞丽。
一条路,使这座边陲小城,声名远播。

从多宝城出来,我们在老乡的陪同下,到了一个极有地理特色的地方,那便是一寨两国。
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落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

中缅瑞丽段的国境线曲直波折折、犬牙相制且没有明显的界线的,有时一条小沟渠或是一个田埂,便是两国的国界。

在银井“一寨两国”景点,如果没有中方一侧威严的国门和值勤的边防武警以及对面缅方高挂的国旗和缅方移民局办公房,你根本就感想熏染不到这里是两个国家,出入其间的两国边民就像随处见到的情景一样,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或者手扶拖沓机自由往来。

银井有一所小学。
由于学校举动步伐、传授教化质量,优于缅甸那边的,以是芒秀的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银井的学校读书。
于是,这所边疆小学里,就有很多缅甸的“小留学生”。
这里,边界无天然樊篱,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

我们好奇地走进这个一寨两国的景区,就看到一个水井,井中之水,就供中缅两国边民共用。
如果在内地,井水全村落共用,这有什么稀奇?而在这里,就成了一个人人好奇不雅观赏的景不雅观了。
更有甚者,井旁不远处,有一个挂在树干上的秋千。
叫一荡荡两国。
秋千一荡,就荡出国了。
以是这个地方,引来了许多年轻的游者,争先恐后地爬上这个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秋千,要探韵一韵一荡荡两国的味道。

秋千和水井阁下,有一个不高的栏杆,就像内地许多田舍院子的竹篱。
竹篱表面,是一条几尺宽的小水沟。
这便是中缅两国的国界了。
沿着栏杆往右走多少米,有一个门,大概便是边防检讨站。
门前不远处,立着一个水泥桩子。
上面用赤色油漆书写了两个字:中国。

这个平淡无奇的界桩前,人隐士海。
都是前来与界桩合影的。
我们差错中的不少人,都在这里留了影,留下了生命中的印记。
我和老伴年事大了,挤不过人家,便放弃与国桩合影了。

我想,这个寨子,这个国桩,从此会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里!

7月31日·腾冲

腾冲,我是第二次来了。
上一次,在十多年前,与水运宪、王跃文、梁瑞郴等几位文友一起来的。
看过和顺古镇、北海湿地、腾冲热海和国殇墓园,留下过鲜活的影象。

热海景区,那是自然奇不雅观,是大自然的精品。
全体山坡,温泉到处冒,热水各处流。
有些温泉,冒出来时,水温达90多度。
一个鸡蛋放进去,不一会就熟了。
而国殇墓园,那是国人“不忘国耻,牢记历史”的人文之景。
那里,全体山坡,安葬着抗日战役中我国远征军壮烈捐躯的将士。
这是我国纪念抗日将士最具规模的纪念园。

这一次,我们在宾馆放下行装后,就直奔一片山地而去。
车子不知拐过多少弯,爬过多少坡之后,面前溘然开阔起来。
山顶上的一个个馒头般的山头上,是成片成片绿茵茵的地毯似的草地。
放眼看去,茵茵一片,望不到边。
其品味,其规模,彷佛不亚于我国北方的大草原。

这是东山草原。

上次来腾冲,还没有这个景区,是近些年新开拓的。
听说是当地一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租下这片山头,留下原有的大树名花,打消山头上的杂木乱草,种上这种美如地毯的绿草……一个高山草原,就相拥在腾冲这座边陲名城旁了。

午间,我们在草原上的餐厅就餐。
吃到一种成长在高山草原的黄牛肉。
味道鲜美极了,赛过我此生在其他任何地方吃的牛肉。

从东山草原下来,我们这个自由组合的三十来人的旅行团,一分为二。
一批人去北海湿地景区。
一批人则由同行中的周吴刚少将率领,去看一个大型生态住宅区。

北海湿地,我上次玩过。
一条小溪,流到一片开阔的草地,形成一片水域。
草在水里长,水在草里藏。
有些地方,大概是水太深吧,草在那里就冒不出头来了。
于是,这些地方,就成了供游人划船找乐子之处了。
数不清的小鸟,贴着水面飞,钻进草丛乐。
一些调皮的水鸭子,时时尾巴一翘,一头钻入水中,不一会就刁上一条小鱼或一只虾。
其乐融融。
全体湿地,充满了大自然的情趣。

于是,这次我就选择跟随周将军去看他居住的那个小区,也是腾冲一个新的风景区:雅居乐原乡栖花岭风景区。

雅居乐,是广东一家著名的地产企业。
原乡生态康养住宅区,是他们企业在腾冲打造的一个作品。
他们借这里独占的蓝天、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建一座占地33000亩的康养生态住宅城来。

如今,十年耕耘,十年奋斗,开拓出了好几个住宅区。
已经有了相称的规模。
小区与小区之间,有电动交通车。
医院、幼儿园、学校、超市,一应俱全。
周将军说,原乡的生活超市里的商品之全,不亚于广州的超市。

周将军,名周吴刚。
我的老乡,涟源茅塘人。
曾任驻港部队政治部主任,驻澳部队政委。
他是去年到建在这里的南部战区的一个调理院调理时,去看望旅居在原乡的几位战友,而爱上这里的。
亲自感想熏染了这里怡人的景象,鲜净的空气,天蓝地绿的环境,便下决定在这里购处小房避暑度晚年。
决心一下,一天韶光里,他就完成了付款,购房,办证等全套手续。

不大一会,在周将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原乡。
周将军的战友,原广东省军区的政委,在小区门口等我们。
政委姓李,长沙营盘街上的人。
老乡见老乡,说话格外亲。
他见告我,还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读过我的作品。
这位六十开外的将军读书的时候,怕是近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
他住到这里五年了。
他太爱这里了。
每年五月份来,十月份才回广州。

溜达小区,微风迎面。
吸到肺间的空气,清洁得有丝丝甜味。
一举头,天蓝如翡翠,白云像棉团,亮得无半点杂质。
四周山头,绿树成荫,花喷鼻香扑鼻。
小区里的道路、草地、景不雅观树,是那样的养目。
李政委与周将军带领我们穿行在小区里,每一幢涌如今我们面前的建筑,都是一处风景。
我忍不住拿动手机,一顿乱拍。
越日,便将这些照片发到朋友圈,冠以我在腾冲看山看水,不雅观天不雅观云的一行字。
引来南南北北的朋友,一片热捧……

这便是原乡。

只可惜,这里目前交通不是十分方便。
因高黎贡山的阻隔,腾冲暂无高铁。
听说,高黎贡山的隧道2008年就开工了。
因地质条件太繁芜,至今还没有贯通。
我想,几年往后,腾冲通了高铁,这里,将会火到什么程度呢!

这天是7月31日,第二天便是“8.1”建军节了。
细心的曾政委,特意在一个极具特色的田舍餐馆,安排了酒席,约请在原乡居住的广东省军区原司令员和原政委,和我们一起聚餐,庆祝军人们的节日。

席间,周将军站了起来,发起道:我们这里,有一个63年前就当兵的老兵,让我们敬这个老兵一杯酒!
于是,周将军和广东省军区的司令和政委,三个将军,一齐举杯向我这个在部队只当个下士的士兵敬酒。
弄得我一下子不知所措,仿佛瞬间回到了63年前,自己17岁的时候,我连连说:感激将军们,感激伙伴们!

这是六十三年来,我过得最动情、最动心的一个建军节!

8月1日,我们便在和顺古镇溜达了。
虽然是重游,却也有新觉得。
镇前有了派头、宽阔的广场,建筑了高大亮眼的门牌或者说是照壁,上面的字:“天下腾冲,天下和顺”,格外夺目!

也增加了收门票的门岗。

那次最让人难忘的是小镇上的图书馆。
于是这次,我们就先看图书馆。
她建于1928年,是本地一个旅缅华侨捐建的。
是我国最早的村落庄图书馆。
民国期间,许多文化名人都光顾过这里。
胡适、熊庆来、李石曾,都给这里题过词,留过墨。
这里,现藏图书11万余册。

图书馆建在山坡上。
到图书馆去的台阶很陡。
我们这样的老者爬起来很吃力了。
但为了目睹它今日的面貌,我仍吃力地往上攀爬。

我走进门去,一眼就看到,门边墙上,挂着中华公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牌子:一级图书馆。
一个村落庄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可见它的份量!

和顺,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镇内有清代建的宅院100多处。
这里,中原文化,泰西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

我在图书馆的报纸阅览栏前,想找找故乡的《湖南日报》,没找到。
离开故土个把月了,想家了啊!
十分失落望。
陈设在这里的,除了《公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心和中心计心情关的报纸外,只有云南和保山等本地的报纸。

镇子经由这些年的培植,更具规模,更规整,许多景点上,游人用手机拍照的,一些游道旁的摊位前,行者掏手机扫码购物的……这里那里,熙熙攘攘,一片热闹的繁荣景象。

镇子四周的山,绿得可爱,镇子里面的水,清得喜人。
在一条小溪边,两架高大的筒车,在流水的推动下,缓缓的旋转。
这情景,猛一下,就勾起我对童年的回顾。
每次妈妈带我去外婆家,走到温江的时候,就看到这样的筒车。
那筒车是提水上岸,去灌溉岸上的农田。
而这里的筒车,只用来供人不雅观赏了。
筒车啊,你引发了我一腔的乡愁!

这座古镇,人文环境深厚,自然环境也秀美啊!

走着走着,就到了艾思奇故居。
这位哲人,创办《大众哲学》,曾受国人的尊敬和追捧!
伟人评价他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忠实战士。
”生前,系中共中心高等党校的副校长。
进门后,小院里立着他的塑像。
塑像底座上,标示他的生殁年月。
他逝世于动乱年月里的1966年,时年才五十六岁啊!

腾冲,和顺,虽是重游,却也不虚此行!

(文中图片系作者供应)

谭谈,1944年生,湖南涟源人。
先后担当湖南省作协党组布告、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紧张作品有《山道弯弯》《风雨山中路》《山野情》《谭谈文集》等,共计500余万字。
《山道弯弯》获全国精良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