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刘伟、何伟、卢羡婷

发源于贵州的柳江,在广西柳州市绕了几道弯。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在发展进程中曾走过弯路,一度被打上“酸雨之都”的标签。

大年夜工业与美丽山水交相辉映一座工业城市水质排全国前列的背后 汽车知识

多年来,特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武断向污染宣战,实现大工业与俏丽山水和谐共存,得到“工业城市中山水美,山水城市中工业强”的美誉。

生态环境部公布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察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2020年与今年第一季度柳州均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显著变迁的背后,是柳州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断贯彻“两山”理论,坚持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酸雨之都”到“清渠如许”

柳江河边的蟠龙山,人造瀑布从翠绿的半山中奔涌而出,构成“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游船在这里放慢速率,游客在这里容身勾留,欣赏流光溢彩的飞瀑。

可是谁能想到,俏丽的瀑布下面,当年曾是一家印染企业的排污口。
带着刺鼻气味的工业污水正是从这里排入柳江。
从污染源变身怡人景不雅观,蟠龙山见证了柳江治污传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柳州,烟囱林立,浓烟滚滚,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酸雨率曾高达81.8%至98.4%。
“风吹一地灰,十雨九次酸”,曾是柳州人噩梦般的影象。

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曾直排柳江,在柳州市区不到9公里的河段上,分布着30多条排污沟渠。

21世纪初,柳州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工业调度布局战,对城区内排污较多的企业关掉一批、改造一批、迁居一批。
如今,许多原来污染环境的城中工厂变成了惠民亲民的公园、学校、住宅小区等。

记载着柳州城市变迁史的工业博物馆,正是在原柳州市第三棉纺厂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
曾经的工厂车间仍依稀可见,这里已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夏日里的柳江碧水如镜,乘船溯流而上,两岸峰峦叠嶂,林木葱郁。
融安县水利局局长罗庆贤说:“柳江上游融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而且逐年向好。

“看着柳江水质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就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和自满感。
”柳州市民廖静说。

从“治水护水”到“高下游联动管水”

好水并非天上来!

近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21世纪当代山水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启动水环境综合管理“碧水蓝天”工程。

位于柳州市北郊的白沙污水处理厂是“碧水蓝天”工程项目之一,每天有18万吨旁边的污水在此处理。

白沙污水处理厂厂长丁兆铭说,污水通过自动化的污水处理设备,经由有机物降解、脱氮除磷等生物工艺处理,辅以化学除磷和紫外线消毒,终极水质达到排放标准一级B标以上。

为改进柳江水质,柳州市建成市、县两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处理能力超过82万吨/日;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46座,基本实现镇镇有生活污水处理厂。

在沿江截污治污之后,柳州启动了“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管理项目,对两岸55.5公里的河道进行清理整治,开展园林景不雅观培植,让美好沿岸环境与柳江好水相得益彰。

竹鹅溪是柳江支流之一,过去曾是较严重的黑臭水体。
2006年至2018年,柳州市对竹鹅溪进行综合管理,如今黑臭水体肃清,水质合格率100%。
“以前经由这里都捂着鼻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溪边闲步、磨炼身体。
”附近居民韦莎说。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龚继冬先容,柳州已谋划“十四五”污染减排等工程项目超130个,估量总投资约270亿元。
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柳州全面实行“河长制”,现有市、县、乡、村落四级河长2068名。
柳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蒋勇说,3年来各级河长巡河超过30万次,办理包括造孽侵略水域岸线和垃圾倾倒等在内的河湖“四乱”问题1000多起。

融江柳城段主河道两旁曾停放不少采砂船,造孽采砂征象时有发生,还有不少违法网箱养殖行为。
柳城县水利局局长韦江波说,2018年以来,当地大力推进河湖“四乱”问题整治,依法逼迫拆除砂场28家,拆除违法养殖网箱100余户。

利用法治力量保护柳江是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柳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履行《柳州市环境违法黑名单的管理制度(试行)》,健全环境违法行为失落信惩戒机制。

去年5月,融安县公民审查院对两起造孽捕捞水产品毁坏生态资源案进行公开听证,个中一起案件涉案职员利用电鱼机造孽捕获0.08千克野生杂鱼。
两起案件当事人要承担生态环境修复任务,出资购买1500尾鱼苗向融江放生。

要想柳江水好,也要担保上游来水质量好。
柳江上游都柳江流经贵州省黔南州和黔东南州,柳江最大支流龙江流经河池市。
柳州积极推动高下游流域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管理,2019年联合来宾、河池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2020年与贵州省黔东南州签订《都柳江流域市(州)级跨区域环境联合交叉司法协议》,构建跨省区司法互助机制。

转型升级走绿色崛起之路

柳州以汽车、机器、钢铁为龙头家当,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四分之一。
当地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发展越是面临困难寻衅,越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柳江畔的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污水经由一道道工序处理,末了变得清澈见底。
公司党委副布告韩宗桂说,柳钢建成4座废水集中处理站,吨钢耗水量由21年前的54吨降至目前的1.7吨。
通过一次次技改,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如今,行走在公司附近的池塘边,时常可见成群的白鹭自由翱翔和觅食。

传统汽车家当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株式会社瞄准环保、绿色发展方向,加强新能源汽车研发。
201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宝骏E100新能源两座小汽车问世,此后宝骏E200、E300相继上市,去年推出五菱宏光MINI EV新能源汽车,目前这款车销量已打破28万辆。
公司副总经理练朝春说,如今公司汽车年销量超过160万辆,大量新能源汽车进入平凡百姓家。

以生产大国重器工程机器有名的柳工集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能,成功研制全国首台5G智能遥控装载机、无人驾驶压路机,新一代绿色纯电动、智能化妆载机、挖掘机逐步推向市场。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柳州工业正加速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进。
一条工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绿色崛起之路在柳州越走越宽。